分享

读古诗,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也不能只知其二,而不知其一

 采菊东篱630 2021-07-16
“诗无达诂。”没有人敢拍着胸脯说他对某一首诗的解读已经到了极致,达到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程度,不会再有人超越他了。诗歌具有多义性的特点,尤其一些经典诗歌更是常读常新,常读常深。
 
作为一个读者,读古诗,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以小学课本中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天街小雨润如酥”,这一句是说皇城街道上的细密的春雨润滑如酥油一般。读这句诗很容易让我们联想起诸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等写春雨的诗句。这一句是在赞美春雨滋润万物,所谓“春雨贵如油”,正是此意。
 
“草色遥看近却无”,为什么远看有而近看却无呢?是因为“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单独的一株小草近看看不出多少绿色来,而只有远远地看,这“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才显出那早春特有的绿意来。
 
“最是一年春好处”,这一句相对于前两句,更容易发生误读。这句是说一年中最好的时节是春天吗?是在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要胜过其他三个季节吗?不是的。结合最后一句“绝胜烟柳满皇都”,就知道这样的解读有问题。“绝胜”的意思是“远远地超过”,“烟柳”则是指暮春时节,原来这里的“最是一年春好处”,说的是早春是一年当中春天最好的时节,要远远超过暮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实在要远胜过“烟柳满皇都”。
 
诗人大多都喜爱春天,尤其是早春。为什么偏偏要喜欢早春,这从唐代诗人杨巨源的《城东早春》中可以寻到一些理由。“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诗人是不愿从众的,不愿随俗的。
 
回到《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这首诗上来,有一些诗词选本也直接用“早春”作为诗题。如果用“早春”作为诗题,倒是题目和内容相当吻合,整首诗都是在写早春的美景,在赞美早春。
 
不过,问题也随之而来,那“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中的“水部”是怎么回事?“张十八”又是谁?“员外”又是怎么回事?韩愈为什么要写了这样一首诗“呈”给这个“水部张十八员外”呢?只要深入一琢磨,就会发现有一连串的问题尚待解决。
 
“张十八”,就是唐代诗人张籍,他的“秋思”一诗千古流传:“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在家族的兄弟中排行第十八,所以被称为“张十八”。

彼时张籍正担任“水部员外郎”。我们大多听说过“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并未听说过“水部”。“水部”是“工部”下属的一个分支,打一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如果说“工部”相当于建设部,那么“水部”就相当于“水利司”。水部员外郎是水部的二把手,相当于“水利司”的副司长,而水部的一把手称之为水部郎中。
 
那么,“呈”字又当作何理解呢?我们现在说呈报,呈送等等,常常是下级对上级。韩愈是张籍的下级吗?不是的,韩愈当时的官职是吏部侍郎,相当于人事部或组织部的副部长,仅次于吏部尚书,是吏部的二把手。与他平级的应该是工部侍郎,而张籍只是工部下属的水部的二把手,只是副司长。那为什么要用“呈”呢?其实这里的“呈”不是下级对上级的意思,而只是把东西送交给别人的一个敬辞而已。
 
韩愈和张籍是老朋友,韩愈有诗《调张籍》,在诗中肯定了李白与杜甫的地位:“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那么,为什么韩愈要写这样一首赞美早春的诗给张籍呢?仅仅是为了赞美一下早春,顺带向张籍夸耀一下他的诗歌写得有多么的出色吗?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那就不能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了。原来《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由两首诗构成的一组诗。我们熟悉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这一首是其一,还有一个其二。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二)
韩愈
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
凭君先到江头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莫道官忙身老大”的意思是不要说自己公务繁忙,而且觉得自己已经年龄很大了,于是就“即无年少逐春心”,就没有了像青春少年那样游春赏春的情绪。“凭君先到江头看,柳色如今深未深。”你还是抓紧时间到曲江江头看一看吧,忙里偷闲去散散心吧,看看那里是不是柳色已经很深了,再不去就赶不上早春的美景了。
 
看了这个其二,就明白了,之所以要“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原来这是韩愈写给张籍的一封一起去春游的邀请函。那么张籍最终有没有接受邀请呢?这之后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这里限于篇幅的原因就不展开了。不过,至少从这两首诗中,我们可以明白一个道理,读古诗,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是不行的。
 
当然,读古诗,如果只是其二,而不知其一,也是一种缺失,也是不行的。
 
仍旧以大家很熟悉的,入选到小学教材中的诗歌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的这首诗出色地描写了西湖六月的美景,因而脍炙人口。
 
诗歌的头两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明白如话,质朴无华。但也在这质朴无华中看到诗人发自内心对西湖美景的赞美。终究是西湖六月的美景,秀丽的风光与其他时节迥然不同,也是其他地方所无法比拟的。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句也不难理解,无非就是在写莲叶,写荷花之美。但是,需要特别注意:不只是莲叶接天,荷花也接天;不只是荷花映日,莲叶也映日。同样,不只是莲叶无穷,荷花也无穷;不只是荷花别样,莲叶也别样。抓住了这两句诗构成的互文关系,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就更进一层了。在头脑中那无边无际的碧绿,那蓬蓬勃勃的火红就更具有冲击力了。
 
这首诗保持了杨万里诗歌一贯的语言特色,通俗浅近,自然活泼。不过,假设说这首诗最初没有标题,而让你根据诗歌的内容为其拟定一个标题,你会拟定什么标题呢?大约无外乎 “西湖”或者“西湖六月”之类。那么,这时候问题就来了,杨万里这首诗的题目偏偏叫“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看起来和诗的内容完全不搭界啊,这又该如何理解呢?
 
原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也是一组诗,我们大家熟知的“毕竟西湖六月中”是这组诗的第二首,还有第一首我们不大熟悉。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其一)

杨万里

出得西湖月尚残,荷花荡里柳行间。

红香世界清凉国,行了南山却北山。

“出得西湖月尚残”,是说清晨送别林子方的时候,从西湖出来,还有一轮残月挂在天上,这就和题目中的“晓出”有了关联了。那么,为什么说出西湖,而不说出净慈寺呢?原来,净慈寺是西湖南岸的一座著名寺庙,与另外一座著名寺庙灵隐寺齐名,为西湖南北山两大著名佛寺。出西湖就是出净慈寺。
 
“荷花荡里柳行间”,说的就是送别时候的路径,穿过了荷塘,穿过了绿柳成荫的小径。这里强调“柳行间”,而不说别的树木,显然是与古代折柳送别,表达依依惜别之情的传统暗中呼应。
 
“红香世界清凉国”,其实说的就是“荷花荡里柳行间”,只不过“荷花荡里柳行间”,是直陈地点,而“红香世界清凉国”则是描写环境。这是红花遍地,清静凉爽的世界,这句也和第二首诗中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形成呼应。
 
“行了南山却北山”,是在说“走过了南山,又绕到了北山”,极言送别路途之长,而送别路途之长,正是表达依依不舍,不忍分别之意。
 
虽然这组诗中的第一首不那么有名,但对全诗的理解却不可或缺。看懂了第一首,再看第二首,就更清楚更明白了,这第二首为什么要写西湖,盛赞西湖的美景呢?原来是在换一个角度抒写友情。在这样的美景中分别,岂不是更能凸显别情?
 
苏轼的《赠刘景文》一诗中有“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以此来表达友情,表达对朋友的劝勉和鼓励,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第二首正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都是借助环境描写,来抒发内心情感,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
 
由以上两个例子不难看出,读古诗,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行,反过来,只知其二,而不知其一,也不行。如果是一组诗,那么要尽可能把这一组诗中所有的诗都读到,如果是单独的一首诗,也要关注到与其相类的诗歌。还是要尽可能多读一些,在对比阅读的过程中,诗歌的基本意思乃至主旨都会更加显豁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