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岸堤往事——中共山东省委党校诞生的地方

 历史探奇 2021-07-16

□葛泉滋

岸堤,是中共山东省委党校诞生的地方,是党校工作者魂牵梦萦的精神故乡。这个深居沂蒙山区腹地的普通小镇,因其悠久绵长的历史、优美独特的环境,因其抗日根据地的中心位置,以及对中国革命胜利的卓越贡献,以区区小镇,成就了赫赫大名。

岸堤建村,始于唐初,迄今已历1300余年。得此名属于自然,有河方有岸,有水才有堤,完全是由于坐落在汶河之滨的缘故。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岸堤从名不见经传的封闭县城,跃为雄居鲁南的区域县市。横贯南北数百公里的沂河,也成为沂蒙山区名副其实的母亲河。岸堤旁的汶河,正是沂河的一条支流。这段河古称“桑泉水”,《水经注》载:“桑泉水上源之一崮水,俗称汶水”。宋代以降,通称桑泉水全流为汶水,也就是今天的汶河。

岸堤往事——中共山东省委党校诞生的地方

岸堤水库下游汶河道

汶水东流,注入沂河。在两河交汇之处的右岸,便是建于1800年前著名的阳都古城。如今故城遗址尚在,雄风犹存,汉代砖瓦,散见岸边。今人见之,睹物遥念,不禁叹天地之无穷,发思古之幽情。

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岸堤人的丰功伟绩,给故乡平添了荣耀;他们的高风亮节,让乡邻引以为傲。如此代代相传,铸就了一方文化特征和民族风骨。

世代栖居在这里的朴实乡民,勤劳善良,重情尚义。对眼前的山川河流,充满了深切的眷恋和依赖,倾注着满腔的敬畏和感恩。这一带村庄的名字,即为明证,岸堤不用说了,汶河上游有依汶村、孙祖村、垛庄村,中下游有南沿汶、北沿汶村,一溜河阳村等,依靠、依托,沿边、沿岸,直白中更显真实,纯朴间尤含深沉。

岸堤周边的人,不仅继承了先人留下的天时地利,而且弘扬了历史熔铸的光荣传统。尤其是,他们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真理,便获取了信仰的无穷力量,很快把朴素的民族感情上升为崇高的革命理想,把正直的爱国热情升华为英勇的牺牲精神,在这大山深处演绎出了威武雄壮、感天动地的革命精神。

早在大革命时期,红色的火种就已播进汶河两岸。1927年春,中国共产党沂水支部建立,一批早期的共产党员开始了革命活动。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刘氏家族的刘晓浦、刘一梦叔侄。他们出生在家财万贯的豪门大户,自幼接受良好的正规教育,就学于著名的南京金陵大学,且具有出众的文学天赋和诗人气质,但在马克思主义感召下,决心背叛剥削家庭,为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而献身,放弃平步青云的个人前途,抛却锦衣玉食的优渥生活,走出幽静儒雅的书香门第,义无反顾地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革命队伍,投入火热的革命斗争,成为坚强的革命战士。不久,叔侄二人被党组织委以领导重任,赴济南分别担任中共山东省委秘书长和共青团山东省委书记。不幸的是,由于叛徒出卖,他们双双落入敌人的魔掌,在狱中遭受各种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反动当局知其家资雄厚,又用赎买劝降,他们却宁死不为所动。刘晓浦坚定地说:“花钱买命,用自首换取自由,永远也办不到。”在生死的考量面前,豪迈地为共产主义理想献出了宝贵生命。1931年4月5日,刘晓浦、刘一梦叔侄与邓恩铭、刘谦初、郭隆真等22位革命烈士,英勇牺牲在济南经七纬八路刑场,这就是党史上有名的“四五烈士”。

岸堤往事——中共山东省委党校诞生的地方

刘晓浦

刘晓浦叔侄倒下了,他们的家族却站起来了。七年后,全面抗战爆发,刘晓浦之子刘露泉,之侄刘滋泉、刘增浩等,率家族成员投入了抗日战争的洪流,并在严酷的斗争考验中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当地党组织的负责人。革命战争是一座大熔炉,它让一个剥削家庭成员脱胎换骨,获得新生,成为革命队伍的一员。

这里还应该提及的是,当时的岸堤,是国民党沂水九区的驻地,区长马月如在社会上颇具影响力。我们党派出得力干部,对其教育争取,在多次推心置腹的交流和大义担当的引导面前,马月如深受感动,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真抗日、救中国,跟着中国共产党走才有出路、有奔头。马月如毅然决定脱离国民党,追随共产党,响应“团结对敌,抗日救国”的号召,加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行列,随之把1000余人的自卫团,交由廖容标任司令员的抗日第四支队,从而壮大了抗日力量,同时也成全了马月如,使他由国民党的区长,转变为共产党的区长,此事在整个沂蒙山区一时传为佳话。

岸堤往事——中共山东省委党校诞生的地方

刘一梦

真正奠定岸堤历史地位的,是中共山东省委的到来。这对岸堤来说,开天辟地,亘古未有。汶河岸边的小小村落,一夜之间成为整个山东的心脏,几间低矮的农家茅屋,转过眼去变成数万大军的司令部。

1938年8月,山东省委书记郭洪涛率队由泰安至莱芜,经过平邑、费县,几经辗转风餐露宿,顺利进入沂水,到达岸堤。八路军第四支队也在此安营扎寨,整军扩建。平时寂静的村舍里,骤增几千人马,人来人往,欢声笑语,紧张繁忙,活泼有序,到处弥漫着扬眉吐气的开心氛围,四下洋溢着抗日救亡的满腔热情。老实巴交的山里人,第一次见到了共产党、八路军的真实形象,古老偏僻的黄土地,第一次焕发出雨后春笋般的蓬勃生机。

当年9月,山东省委在岸堤召开重要会议,专题研究开辟沂蒙抗日根据地的问题。会议认为,沂蒙山区以岸堤附近的蒙山为中心,周边峰峦叠嶂,地势险要,河道纵横,贯穿其间,整个地形易守难攻,进退自如。向南可以连接抱犊山区,向北可以辐射胶济沿线,向西可以控制津浦铁路,向东可以回旋沿海各地。还有更关键的一条,这里具有长期的组织活动和良好的群众基础,的确具备开展敌后游击战争的有利条件,是一个理想的抗日根据地所在。山东省委的这个会议,一锤定音,它所考验的,是决策者的智慧、毅力和胆识。

我们党的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包括沂蒙精神,大多以地名而命名。山东省委在岸堤作出的重大决定,无疑加大了岸堤的历史分量。自此,在整个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沂蒙革命根据地坚持长达12年之久,先后有120万人拥军支前,20多万人参军参战,10多万烈士为国捐躯。陈毅元帅十分感慨地说,沂蒙人民用小米供养了革命,用小车把革命推过了长江。

当然,我们深切地知道,山东在岸堤的这一切重大动作,来自于千里之外的延安,来自于党中央毛主席的精心运筹。山东的重要性,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毛主席看得准确,虑得长远。党中央召开中国共产党六届六中全会时,毛主席即提出:“派兵去山东”,随之调任徐向前入鲁,组建八路军山东纵队;旋令罗荣桓东进,开辟沂蒙抗日根据地;并应山东的请求,派出得力干部奔赴沂蒙工作,行前亲自接见,勉励大家“共产党人要像柳树一样,插到哪里就在哪里活起来”。后来担任党、国家和军队重要领导职务的江华、张经武、段君毅、霍士廉、杨国夫、胡奇才、华楠等两批260余人,都是当年由延安派往山东并在岸堤落脚,然后分配工作的同志。党中央的军事部署,如钢刀利剑,直插敌人的心脏;而干部配备,像雪中送炭,解了山东燃眉之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有了人,有了枪,胜利的局面就很快展开了。

此后,山东省委在岸堤的工作顺风顺水,异常活跃。民主政权建设、宣传教育工作、组织发动群众、开展反顽除恶,各项工作热火朝天,有声有色。

中国共产党“七大”山东代表在此选举产生。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在此成立办学。

山东抗日军政干校在此重新开张。

岸堤往事——中共山东省委党校诞生的地方

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旧址大门

陇海抗日游击大队在此创建出征。

1938年12月,山东省委在此改名为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此时,日寇大举“扫荡”,分局机关转移王庄。次年6月,复迁岸堤。

1939年10月,山东分局在岸堤召开所属第一区党员代表大会。分局书记郭洪涛作政治工作报告,山东纵队政委朱瑞作反顽斗争报告,并按照党中央关于筹备召开中国共产党“七大”的要求,选举郭洪涛、朱瑞、徐向前、张经武、黎玉等20余人,为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会后,选出的代表在岸堤集合,由郭洪涛率领远赴陕北。

岸堤往事——中共山东省委党校诞生的地方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岸堤校区

这时的岸堤,虽与延安隔着千山万水,却是一根红线相牵,紧紧地联结在一起。党的“七大”是一次承前启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七大”的山东代表,为会议胜利召开作出重要贡献。他们中的不少人,先是由延安来到岸堤,而这次与会,是从岸堤回到延安。

历史选择了岸堤,岸堤承载了使命。

(葛泉滋: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日根据地的中心位置,以及对中国革命胜利的卓越贡献,以区区小镇,成就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