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层银行合规经营的痛点分析

 洋芋ABC 2021-07-16

大家好,我是前行长!

今天和大家交流一下我对基层银行合规经营的一些认识。

基层银行主要包括与各类消费者直接打交道的银行网点、支行以及部分管理职能不完善的小分行,普遍具有人员较少、服务要求高、专业性偏弱等特点。基层银行机构数最多、服务的面最广,是银行业这棵大树深深扎入土地的根系网。

近年来,银行业合规经营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公开数据显示,因合规经营等原因,仅2021年上半年,银保监系统对银行业共开出1635张罚单,处罚金额累计近9.6亿元。其中涉及到的金融机构有797家,涉及到的从业人员有1018名。

银行业合规管理、合规经营的需求非常迫切,除了从总行层面做好合规管理的顶层设计,更为关键的是抓好基层银行的合规经营政策落地。

基层银行如何守好自己的门,管好自己的人,成为银行业合规管理的重要课题。回答好这个问题,我们很有必要对基层银行合规经营的痛点进行分析。

一、KPI考核

KPI考核是基层银行面临的重要考核,通常包括规模类指标(各类存款、贷款)、效益类指标(各类中收、营收)、发展类指标(各类重点产品)以及风险合规类指标(通常为减分项,甚至“一票否决”)。

一方面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我国银行业已经出现结构性严重过剩,作为不具备创新能力的基层银行,面临着来自同业激烈的竞争以及互联网金融赛道优秀选手的蚕食,保住存量已是精疲力尽;另一方面基层银行KPI考核却面临着上级行层层加码,年年新增,月月竞赛,周周排名,天天通报的尴尬局面。

于是“信贷资金作为保证金”、“办理无真实贸易背景的贴现业务”、“个人消费/经营性贷款资金违规流入房市”等等明显违规的业务,在KPI考核重压之下,抱着侥幸心理,你知我知天知地知,堂而皇之地通过了一道又一道的审批关口,最后频频出现在银保监系统的罚单上。

二、人员构成

基层银行多则3、50人,少则10余人,但是“麻雀虽少,五脏俱全”。特别是县支行,人行、银保监局、消防、综治、金融办等等全部要对接,当地政府、部门召开的会议,稍微沾边,支行就要参会。

“上面千根线,下面一根针”,作为经营机构,无论是公司贷款、普惠金融、公司存款、中间业务收入还是个人贷款、零售存款、信用卡还是ETC、拆迁户营销还是反洗钱调查、“断卡”行动等等,各类指标、各种产品、各项工作不胜枚举。

俗话说“一个萝卜一个坑”,在基层银行,是“坑”多“萝卜”少,一个“萝卜”几个“坑”。一人身兼多职,在基层银行非常普遍。因此在基层银行,很多需要岗位互斥的工作职责很难完全落到实处。以“双人面签面核”为例,仍然有很大一部分是流于形式,有些由具体经办的员工单独面签面核然后找其他员工相互补签,有些甚至假手他人有签字就好,这些都给了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于是“假抵押、假签字”、“假理财、假基金”等案例不时见诸报端。

三、负责人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基层银行负责人合规经营的理念和合规管理的能力,对该机构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

基层银行负责人手握信贷审批权,一旦出现思想松动,以权谋私,将对银行的合规经营形成毁灭性打击。基层银行信贷审批权相对较小,通常采取化大为小,化整为零等方式,借用、冒用他人名义,甚至使用空壳企业,违规审批信贷业务,导致信贷资产质量迅速恶化,呈现出单户金额较小,但违约户数较多的特点。这类违规行为多以“违规拆分集团/未按要求实施统一授信”、“贷前调查不审慎”等形式出现在银保监系统的罚单上。

部分基层银行负责人合规经营意识薄弱,重业务,轻合规,“只要不发生逾期,打打擦边球”的观念在他们中仍然大有市场,与国家大政方针逆道而行,与监管机构政策背道而驰。国家说要清理地方政府隐性债务,他们就变着法给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放款,流贷不行就项目贷款,项目贷款不行就用理财资金投非标、包装项目发债等等,穿着各类马甲违规向各类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提供信贷资金。监管机构说信贷资金不能违规流入房市、股市,他们就暗渡陈仓,假借消费贷款、经营性贷款等各类名义,编织虚假的消费合同、采购合同,最后还不忘“善意”的提醒客户资金多转几道。

随着银行业的扩张,特别是股份制银行等中小银行向三四线城市甚至县域扩张,基层银行负责人综合能力越来越变得参差不齐,部分基层银行负责人经验不足,责任心不强,合规管理的能力亟待加强。他们中的一部分,管理就是签字,营销就是喝酒送礼,出事就是甩锅;对所在地经济了解不透,业务发展方向混乱,风险预判严重缺失,员工行为管理照本宣科,关键环节关键岗位不清不楚。这类基层银行负责人,不出合规风险是走大运,出合规风险是必然。

四、员工价值

基层银行人少、事多、压力大,各种会议、各种学习不是安排在晚上就是安排在周末,还有各种各样的营销竞赛,包括ETC、信用卡、拆迁款营销等等,甚至各种各样的文艺表演、歌唱比赛都需要员工牺牲休息时间,投入大量精力。

一方面基层银行以年轻人居多,岗位以柜员、理财经理、客户经理等为主,这些年轻人干着基层银行最苦、最累、最多的活,几乎没有时间照顾家庭,几乎没有时间培养个人兴趣爱好。很多基层银行员工干了几年之后,就会对自己的人生价值感到迷茫。近年来,随着银行业普遍限薪、降薪,基层银行员工首当其冲,收入、福利待遇普遍受到较大影响。收入的降低和工作压力的增大,更是导致基层银行员工的获得感和满足感逐年下降。

另一方面基层银行又是直接与金钱打交道的地方,基层银行员工面临的各种诱惑时时刻刻存在。对于柜员等运营条线员工来说,基层银行ATM机、高柜区必须保证上百甚至上千万的现金库存,一旦员工沉迷于赌博、吸毒、奢侈消费等不良行为,难免会将主意打到这些库存现金上,基层银行合规管理稍有松懈,就会出现巨大损失,因此不时会爆出某某银行员工侵吞银行巨额财产的丑闻。对于理财经理等员工来说,各种“飞单”甚至直接参与民间融资、挪用客户资金,背后都是各种不当利益的诱惑,借用银行员工身份和常年累月与客户打交道积累下来的信任,对客户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对于基层银行掌握信贷资源的员工来说,每年经手的信贷资金按亿计,身边围着的都是一些大大小小的老板,一旦价值观扭曲、思想松懈,就会在吃吃喝喝、酒醉金迷中逐渐迷失方向,以信贷资源为交换,巧取豪夺,最终走向不归路。

五、个人定位与组织需要

银行业目前仍然保持着高高在上的姿态,即便是最基层的银行、最基层的岗位,招聘新员工都要求本科以上学历,部分省会城市、经济发达城市甚至还要求研究生以上学历。因此一个很怪异的现象就是,基层银行的柜台坐着各个名校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甚至博士生,有关系的有条件的,想着法就调到其他岗位或者上级行机关部室。留下来的,几年后大部分就辞职或者跳槽了。

近年来,随着90后、00后新员工大量走向社会,这代人个人定位更加的自由化、多元化,不再像他们的祖辈和父辈那样追求所谓的“铁饭碗”,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也为这代人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和机遇。

而银行业却不思改变,仍然固执地强调甚至抬高所谓的组织需要,将大量优秀的本科生、研究生等常年按在高中生即可胜任的柜员等基础岗位上。

从而导致银行业员工流动性非常大,特别是基层银行,每年都有大量具有成熟经验的员工离开所在银行,甚至离开银行业系统。年轻有经验的优秀员工的流失,造成基层银行“青黄不接”的现象长期存在,进而对基层银行业务技能的提升和合规经营造成重大损失。

谢谢阅读!

我是前行长,欢迎私信交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