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职场丨光学习不思考是没用的

 云说职场 2021-07-17

01

我念小学的时候,有一年放暑假,母亲把我送到了爷爷奶奶家。我从乡下来到了城市,对一切都感觉到新鲜和好奇,比如路上的电车,林立的高楼,甚至小区附近琳琅满目的菜市场。

但暑假有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做暑假作业,我在家的时候不到收假作业都是不怎么动的,但是在爷爷家不行,爷爷每天都会盯着我做作业,这下就有点不愉快了。

有一天,爷爷帮我检查数学作业,发现我做错了一道应用题,就耐心的给我辅导起来,直到我频频点头,表示自己已经听懂。但是这样还不够,他还要帮我再出几道路数差不多,但其中又有变数的同类型题目,我做完,接着帮我检查。

这是个时候,我才发现,虽然每道题都有相似点,看起来又似是而非,相似又不相同。除非我真的理解、弄懂、悟透其中的原理,不然一不小心就会掉进爷爷帮我设计的陷阱里。

只有小学数学作业没有标准模板吗?几何、物理、化学、生物……大学的概率论、系统工程、电路、计算机语言、高频……其实都没有标准模板,如果仅仅学习一些原理,而没有搞清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用这个三个问题,基本在很多作业里都会栽跟头的。

也就是说,光学习没用,知识放在不同的环境里,就会变得陌生。更重要的是思考。

02

毕业后,要面试第一份工作的时候,内心虽然笃定,但是依然小心翼翼,胆怯、不自信、紧张等情绪依然会裹挟着我自己,所以我也会去看一些求职攻略,比如如何面对考官,面试的公司往年的题目,以及跟师兄师姐取经。

即使我已经做了万全的考量,他们依然会用随心所欲的思考将我击垮。

我记得我参加腾讯产品管理岗第三面的时候(第一面是笔试、第二面是群面、第三面face to face),走进考官所在酒店的房间,还没寒暄两句,他便问了我一个我意料之外的问题。

他指着自己面前的桌子说 “你觉得,如果你是这家酒店的产品经理,你会将我面前的这张桌子设计成什么款式,透明的玻璃款,还是木制品呢?”

我当时心想,这是什么问题啊?

不过还是比较淡定的环顾四周,评估了一下,给出了我自己的答案:“我觉得如果在这间房间里面,我建议采用玻璃桌台。一是整个房间的布局比较简洁明快,用玻璃款会显得敞亮;二是房间空间比较狭小,采用玻璃款在视觉上会放大空间的感官反应;三是就像此时此刻,您在我面前,方便您观察到我的言行举止。”

我说完之后,他并没有点头,也没有摇头,也没有任何评价,面无表情的开始了下一个题目。但是我想,就像一千个读者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他最终会如何选择,大概除了评价整体设计能力之外,还会考虑与自己企业文化特质的契合。

所谓应急反应,常常考察的就是一个的思辨的能力,而思辨仅仅有知识是不够,更多是要结合当时的实际境况进行思考,思考才是生产力。

03

工作以后,更是千变万化。

就拿我以前做的咨询的项目来说,即使是同样的项目,在集团公司项下业务雷同、标准化建设很高的子企业里,也会有很多变化。很多人以为,我们做过同类的项目,可以直接把项目成果进行移花接木,其实不是这样的,依然是要在调研、分析、评价……发现问题和短板、根据企业实际出具措施、输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一个程序都不能少。

后来我从咨询到了企业里,我是想带着我的成果来的。但是进了企业之后才发现,行业的差异、管理的异同、理念的不同,很多东西都是有基础条件的,是无法做到成果转化的。

这几年,我也到不同的专业领域进行了尝试,不同的专业管理之间理念、思路、方式方法又有很大差异,是无法做到用自己的存量去解决问题的。

因此,对学习能力有了很高的要求,学习力也成为一种竞争力。

但是,学习=思考吗?当然不是。

有的人,一直在学习,却没有什么大的长进。

有的人,却能快速将新东西运用与工作实践中。

为什么呢?

我觉得这就是学习和思考之间的差异和变量。

学习,是学习知识。而,思考是转化、应用的一个过程。

比如,我刚刚要做审计的时候,觉得这个太过专业了,我要从管理身份转化到专业身份,显然在短期内也是不太理想和现实的。那怎么办呢?我就去了解,什么是审计,我们为什么要开展审计这项工作,审计工作的开展都有哪些要求,要达成什么样的目标,最后才是如何开展的问题?把这些问题我想明白了,我就用结果来倒推,管理的目标、思路、举措就比较明朗了。

我虽然不懂审计,但是我可以利用资源达成我的目标,为我所用。

到此,我觉得学习就是知识的积累。而思考,是去体会和理解事务的逻辑、关系、成因等内容,不懂专业,但不影响可以利用。

总结一下,学习时一定要思考,光学习不思考是没用的。

那学习和思考要如何结合呢?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三点:

学深悟透,多思多想。

系统全面,融会贯通。

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04  学深悟透,多思多想。

这一步要解决的问题,是要把学习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

不知道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就是在面对一个崭新的学科和领域的时候,并不能一下子就完全理解,更别谈学深悟透了。

我最近就有非常的体会。在学习会计的时候,常常觉得为什么是这样的,为什么是那样的,感觉很多时候,没有为什么,准则是这么写的,就这么操作就行。就这样,硬着头皮从第一章学到最后一章,中间当然会有一些难啃的硬骨头,有些我采取战略性放弃的原则。但是当我真正从头学到尾,回头再来看之前所谓的硬骨头,也不再那么硬了嘛。

所以,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的东西不止要学一遍,学两遍,学三遍,甚至很多遍。

在学习的过程中,去体悟,去感受,去进行连接和贯穿,多思考前后的关系,多去想背后的故事,当真正做到对原理彻悟,才能达到万变不离其中的境界。这个过程,就是思考。

05  系统全面,融会贯通。

这一步要解决的问题,是要把学习到的知识,变成自己的体系。

昨天,我有个朋友跟我抱怨说,自己做视频内容已经有一段时间了,但是发现视频内容越来越难做了,基本时长超过1分钟的视频,点击量就有非常明显的下滑。

时间的碎片化已经如此汹涌了吗?

很多人都在倡导碎片化学习,我曾经也以为碎片化学习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利用时间,以短期的投入获得长期的效能。

但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吗?我现在可以说,碎片化也许会部分解决我们所面临的困境和难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们的焦虑和不安,但是远远不能从根本上帮助我们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最近是有一些体会的。

比如,我刚刚接触审计,对审计这门专业并没有很了解,但是我通过阅读一些期刊、文献、管理前沿论坛、政策法规、规章制度等等,对审计基本建立了一条线上的理解,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这些东西帮助我解决了对专业的认知和理解,但是要想有本质上的管理创新,没有对专业的系统学习和转化,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管理改进、管理提升、管理创新的问题的。

直到我最近系统学完了会计、审计这两门课程,才打开了任督二脉。

自己的那棵知识体系树,是需要有树根、树干、枝叶等等。系统学习其实就是一个追根溯源的过程,只有根深才能叶茂。

系统的学习、系统的思考,必要且必须。

系统,才扛风险,才扛变数,才经得起风雨。

06  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这一步要解决的问题是,要把学习到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工具,转化为自己的产能。

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后,就要运用这些体系来解决自己的所面临的问题,并将其转化为自己将工作可以做的更好的工具,也可以成为一个内驱力。

新的理念,应用于实践,可以提高安全感。

现在仿佛似乎很流行“焦虑”,看各种社交平台,或者微信订阅号,不少有贩卖焦虑的嫌疑。但是我想,我们如果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可以使得我们跟得上发展的步伐,当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缓解并释放我们的焦虑情绪的。

当一个人不那么焦虑的时候,就会有充足的安全感。

举一个不是很恰当的例子,很多女生在自己一个的时候,自律且认真,但是有了男朋友后,又爱又怕,既喜欢对方,又担心遇人不淑。但如果恋爱的双方,都在做输入,并且输出不大于输入,就会获得极大的安全感。在这点上,我很喜欢张晋的爱情银行理论,平时两个人很恩爱甜蜜都是在为银行里存钱,当有一天争吵赌气就是在从银行里取钱,平时一定要往银行里存足够的钱,花钱的时候才不会觉得捉襟见肘。

新的知识,转化为实践,可以提升获得感。

为什么很多人,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了比较长的时间之后,就会觉得倦怠、没有激情,就是因为这件工作已经被我们做成了程序化、制式化、标准化,工作中已经没有点可以刺激我们、激发我们、点燃我们了。

我也在想一个问题,每年我都会想要有不一样的东西,即使在同样的工作岗位上,我也希望我能为团队创造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这个不一样的东西不是为了掣肘大家,而是让大家觉得工作原来也可以很有意思。

有意思就是与以往有所不同,面临一些新的课题、新的挑战。有些课题和挑战是因为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是被动的,是不得不面对的。有些课题和挑战是我们主动学习和思考,如何能把工作干得好、干得更好、干到最好的一种极致追求。

一旦有了极致追求,很多事情做起来就比较好玩,有意思,可持续,且不乏味。

同时,在整个过程中,自己能够以一种工匠精神要求自己,这种要求和提升进而会转化为自己、团队、组织的所得,在成就感和获得感方面,就会有非常棒的体验。

这种体验就会促使自己,去体验下一个高峰。

当你体验过了高峰,就会向上兼容,很难让自己再限于一些糟糕的人和事当中。

这是双向的。

新的工具,运用于实践,可以增强幸福感。

我曾经接触过一个业务部门,这个部门每个人都非常忙,就是每天每天都在低头拉车。但是工作却不能另公司满意,常常成为被批评的对象。

后来经过了解,这个业务部门的每个人不是在瞎忙,是真的在忙,而且每个人都很努力。很努力的在完成工作任务,但是因为事务性和程序性的工作太多了,导致每个人都疲惫不堪。

后来发现,如果能将信息化应用于这种业务工作中,就会将大家极大的从中释放出来。

从事务性工作释放出来,进而就会有很多的时间去思考管理的问题。站在管理的视角去看待业务全貌,再去逐点击破。

后来,这个部门的人说,当自己从事务性工作中脱身后,工作中感觉到自己每天都能神采奕奕,就连自己的生活质量都有所提高,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更多的时间来浇灌自己的兴趣爱好,更多的时间用来思考。

以上,个人的一些理解。

推荐:职场丨延迟满足,所谓幸福几乎人人可得。

上篇:职场丨如何面对差评

每日穿搭

个人公众号,不代表公司观点。

搜索公众号  " 七十二朵云 "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接近想要成为的自己。

作者小云:

管理学硕士,企业中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