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这么努力,却找不到工作”:简单5步,让你找回主动权。

 云说职场 2021-07-17

奇迹

  9月

  18日

企业开放日,母校的35位朋友来公司进行交流。

会上小朋友关心最多的问题莫过于:我能在企业里做什么?

我观察了很久,直到会议结束,也没有一个人说:我要做什么,企业能为我提供什么?

还是蛮遗憾的。

很多人在找工作的时候都存在一些误解,总是向外看,以至于自己总是对工作不能满意,频繁的跳槽。

我建议大家向内看,多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1

我能做什么?VS 我要做什么?

看起来仅有一字之差,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很多大学毕业的学生,都对未来或多或少存在或明或暗的困惑,我当初也一样。

我认为大学是一个人探寻自我的过程、是培养综合能力的地方、是哲学三问的形成地。

大学是一个人探寻自己的过程,发现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要在什么领域发展?比如我当年读了大学之后发现自己对计算机专业并不感兴趣,于是选择考研换了专业。

大学是一个培养人综合能力的地方,是培养一个人世界观、方法论的地方。世界观是如何认识这个世界,方法论是如何改造这个世界,这是底层的东西,但这非常重要。

大学是哲学三问的形成地。所谓哲学三问,即:我是谁?我从哪儿来?我到哪儿去?虽然这也可能是一生的课题,但是我始终认为大学里最应该学习、了解、探寻的其实是我们自己。

能做什么基本是根据自身现有的专业和能力进行匹配的。要了解的一点是,即使是专业非常对口的工作,仍然需要技能培训才能上岗。

我有很多朋友毕业后都选择了华为做软件开发。据他们所说,进了公司之后,会有针对性的培训,有一对一的师傅,以前学的语言大多只是个基础而已。这也是华为在招聘的时候,只要求掌握编程语言的基础逻辑,对专业并没有严格要求的原因。反而因为专业的多样性,使得员工更能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要做什么基本是基于自己的人生愿景,有了愿景、目标,相对来说也会有动力、渴求,付诸努力多学习、多提问、多总结、多践行,能力是可以不断提高和拓展的。

《哈利波特》里,霍格沃茨魔法学校校长曾经告诫哈利波特:“你是个什么样的人,不是由你的能力所定义,而是由你的选择。”

我记得四大一个合伙人曾经说,自己大学在首贸读的英语专业,可其实她的理想是要进四大,于是毕业选择工作,自己做了很多准备功课,后来居然过关斩将进了四大。

所以,再问自己能做什么之前,首先问问自己要做什么?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想拥有什么样的人生?

找工作就像下赌注,买定离手,因此考虑考虑最重要的问题吧。

2

企业能为自己做些什么?

初生牛犊,不要太关注自己能为企业做什么?

作为一枚职场新兵,企业基本也不会祈求大家会在1-2年之内就会有多大的产出,刚开始都是学习融入的过程。

因此,问问这个企业,能为自己做些什么?

看看这个平台有没有希望,它的天花板在哪儿?还有多大的利润空间?是不是可以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如果选择一个夕阳企业,大概率上要面临关门倒闭。

如果选择一个朝阳行业,意味着可以收获蓝海红利。

如果选择一个成熟行业,意味着可以进行系统提升。

然后,看看企业的价值观如何,也就是说一个企业的文化导向是什么?

很多人不以为意,觉得价值观这种东西不切实际,是贴在墙上、写入制度的标语,相比来说更想要实实在在的薪资。

其实不然,价值观阐释了一个企业为什么而存在,它如何对待员工、客户、社会?

这是写进企业里的基因,基因这种东西想要改变,可想而知有多难。

价值观决定了一家企业选择做什么、不做什么、如何去做?

如果你的价值观与一家企业不匹配,越是想扎根,越是向上爬,就会越痛苦。

如果你的价值观与一家企业相吻合,你就会在这里扎下跟,越向上越开朗。

企业与员工是共生的,是互相成就的。

双方能够走得长久,一定是在价值观层面具有趋同性,这样的工作更会激发你的激情和创造性。

不同价值观的企业,展现出来的就是不同的风貌:

有的公司非常注重员工培养培训,肯花时间和经费为员工提供这样的平台。但有的公司却认为,这样做非常浪费资源,留给员工野蛮成长的空间和想象。

有的公司鼓励员工创新,有高容忍的试错文化,由企业承担失败的结果。而有的企业,一件事情从探头,到落地,要经过层层汇报何决策,往往等到落地时,时机也都过去了。

有的企业注重传承,有的企业老大说了算,都不太一样。

选择那些价值观与你一致的公司,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优势,进而转化为推动企业发展的势能,如果你是一个想做事的人的话。

3

选择了一家公司,就选择了一个圈子。 

我以前很不认同圈子这个词,但是后来发现,其实人是逃不过圈子的。

我们每周工作5天,每天工作8小时,基本一周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工作中度过,你难免不被工作环境、工作中的人所影响。

在有一篇文章里我写过,如果你不选择被什么所影响,你就会随机被影响。

有时候,周围环境、周围人对你的影响,远比工作本身这件事情还要大。

工作的圈子就像我们的原生家庭一样,是我们成长环境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因此,你要思考,今后和我一起工作的都是什么人?

在一个企业里,人是很容易被同化的,如果你的公司大部分是什么人,基本也就决定了你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当时做咨询的时候,还在想,为什么我周围的人都很像?一方面是在招人的时候,企业喜欢招与自己价值观相匹配的人;另一方面,企业的价值观也在同化自己的员工。

我工作中的同事,他们对我的影响非常大,我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其实,我很难告诉你们,和一群优秀的人在一起,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直到很多年后,我才真正意识到,来自于他们的馈赠,以及自己的受益。

所以,我建议在看行业、看薪酬、看成长空间的同时,也考虑一下你未来可能要面对的圈子。

为什么工作很多年以后,我们聚在一起发现很多人的视野、格局、段位都不太一样了,那是工作圈对他的影响。

有的人后来选择辞职,选择回归家庭,选择自由职业,其实都是在告别一个圈子,从而跨入另外一个圈子。

圈子的不同,认知、视野、能成多大事,自然就会不同。

虽然说,这种事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很多东西当下你是意识不到它的宝贵的。

4

感到迷茫吗?选择让自己快速成长的企业。

如果你仍然迷茫,那就选择那些能够让自己快速成长的企业吧。

我毕业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咨询行业,当时选择咨询行业其实是有着复杂的心情的。首先,国企没有合适的机遇;其次,外企也没有适合的岗位,招聘多以技术岗为重;最后,索性下定狠心,去咨询公司吧。

说实话,去了咨询公司之后,发现自己确实在各方面比同期毕业进入企业的人成长还是要快一些。

进了企业之后,基本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做的事情非常专业,基本就从科员、主管、高级主管……逐级向上。

但在咨询公司,基本半年就调整了一次岗级,如果做的好,很快就能够独立带项目。专业上能够沉淀、精进的同时,又能很快带团队。带团队跟做专业区别非常大,专业只需要把手头上的分工作业做好即可,但是带团队要负责协调内外关系、沟通汇报、资源整合等等。

可能这算是一种误打误撞吧。

从此以后,我也便真的相信,上帝关上一道门的同时,一定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我们要做的,只是转化个视角而已。

就像有的人在学校里,没有选择到好的专业,通过读书来逃避现实问题,居然在这个新媒体时代,成为了一个爆款流量主。

迷茫的时候,学习、上进、成长总是没有错的。这个时候,如果能选择一个好的平台,它会裹挟着你向上,这是来自的系统的力量。

只要自己还是成长的,这桩生意就值得,就划算。

5

选择一份工作,就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

工作为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一份收入,其实还是一种生活方式。

咨询的时候,天南海北的飞,人称空中飞人。

企业的时候,相对比较稳定,朝九晚五一族。

截然不同的工作性质,也决定了会拥有不一样的生活方式。

我们在职场上打拼,职务越高,压力越大,焦虑越多,如果除却热爱,仅仅是为了一份高薪水,想必每天早上起床上班的心情都会异常痛苦。

而在这份痛苦中酝酿的负面情绪,才是真正的灾难。

因为工作不顺心,于是生活不顺心,慢慢失去活力和乐趣,逐渐向周边传递消极的能量和信号,疲惫、消沉、无力。

有人选择封闭自己,对坏情绪进行隔离;有人选择释放情绪,对家人进行语言暴击。

如果选择一份喜欢、值得、共生的工作,也就意味着即使上班再忙乱和嘈杂,也能保持一份美好的心情。然后将这份喜悦氤氲至周边,传递给我们认为此生重要的人。

从此刻开始,认真思考自己喜爱什么?真正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样?是为自己,也是为家人。

其实我以前对这句话也不大理解,但现在觉得这句话的后劲很强。这句话的背后逻辑和最终归因是:你想过一个什么样的人生?

再往前追究,就是你生活的驱动力到底是什么?

梁宁说,有的人被恐惧驱动,有的人被兴趣驱动。

那些无法承受中年危机决议离去的家庭中坚力量,大多都是被恐惧驱动,直到有一天,自己再也无法承受,再也无力顶住,于是做出了另一个看起来更加容易的选择。

6

写在最后

但无论选择一份怎样的工作,都用认真务实的态度对待这份工作。

经常对工作怀有感激之情。

如果你还有一些兴趣爱好,工作之余可以完成。有的人的收入分配是这样的,20%进行存储、30%进行投资、30%进行拓展和试验、20%用来日常花销。

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安排。

以上。

我只希望,当看到这篇文章的你们,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的时候,也许可以想一想我的观点,然后可以做出一个更加理智的选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