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0岁,还没到管理层的人,都到哪儿去了?

 云说职场 2021-07-17


你好,我是小云。

大学毕业,我们都有一个梦想:

毕业五年做到管理层,十年做到高管或者合伙人,走上人生巅峰,迎娶白富美。

为什么我们都给自己定位到管理层?

很多人会说:“做到管理层就轻松了,就可以不用奋斗了,就可以坐享其成了。”

实际上呢?

到了中层,要应付上层、下级、中层、外围多方关系,其实并不轻松。

到了高层,面临的压力更大,要对公司十年甚至更长远的发展负责,要对每年增长的报表负责,要对员工的口袋负责。

我们以为的不用奋斗,其实都是海市蜃楼。

如果任何一份工作都不够轻松,就问问自己,到底要拥有怎样的职业生涯?

01

那些没有走上管理岗的人
他们过得还好吗

几年前,我还在做咨询的时候,公司有个高级顾问,一个60多岁的金融学博士。

他不喜欢做项目经理,也不喜欢带团队,就是技术专家和顾问的角色。

有什么项目难题,他就出面解决。一旦项目进入正轨,他就全身而退。

彼时,他过成了我理想中人生的样子,想工作的时候就可以拿着高薪,不想工作也可以背个包包出去旅游。

《第二曲线》的作者查尔斯·汉迪,辞去大学教授的职务,脱离组织,成为了一名作家和咨询师。

《专业化生存》的作者布兰登·伯查德,是出色的教练和企业顾问。

查尔斯·汉迪、布兰登·伯查德,他们的客户与收入源源不断,而这一切工作都只需要在家完成,他们没有全职员工,只有一小群外包商。

他们只是把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智力成果转身卖给组织,而不是用它来换取工资。

公司不需要雇佣他们,而他们也不希望被雇佣。

2013年,随着自媒体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个人都拥有了自己的IP。

这个IP可以是读书、职场、育婴、旅游、投资等等,知识付费经济改变了很多人的工作和生活。

2014年始,快手、抖音等自媒体相继崛起,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流量洼地。

就算你什么技术都没有,只要能逗大家一乐,也可以全网走红。

因为新鲜、有趣,将是信息时代的壁垒。

自媒体时代,流量时代,媒介形式和传播平台也许会变,但个人IP价值却不会消亡。

时尚姑娘们应该都知道博主晚晚,她的好友葱爷当年做自媒体的时候,一直都在搜集时尚穿搭,加工后发到平台。

晚晚建议葱爷还是要将自己打造成为品牌,这样才会有辨识度和存续价值。

事实证明这条路径是成功的。

再说说说秋叶大叔,2009年抓住了微博,2013年抓住了微信,2016年抓住了社群。

他借助互联网上三次最大的风口,成功让很多人把“秋叶”和“PPT”两个不相干的词链接到了一起。

我能感受到他打造个人品牌的努力。

所以你看,并不是只有走上管理岗,才能出彩,人生还有很多条路。

而且未来的企业组织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对我们来说,职场将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职场。


02

未来社会组织变革
将对工作带来哪些改变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将过去200多年工业时代,总结为三次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核心是机器取代了体力,技术超越了技能。

第二次工业革命,核心是生产力的革命,是科学管理的普及,是工作标准化。

第三次工业革命,核心是管理革命,知识成为超越资本和劳动力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

以第三次工业革命为分界线,之前的组织处于体力劳动为主,自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始,知识工作者闪耀登上历史舞台。

阿里巴巴前执行副总裁曾鸣,将我们当下面临的革命,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

第四次工业革命,核心是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到物联网,从云计算到大数据,未来的商业模式是基于机器学习的人工智能。

未来社会,机械性的、可重复的脑力劳动和复杂的分析活动,将会被机器所取代。

与此同时,社会对资源的争夺将会更加严重。

那么,未来社会最重要的资源是什么呢?

答案是:人。

人,是以创造力、洞察力、对客户的感知力为核心特征的。

而未来社会正是由人主导的创意时代。

而创意者,最主要的驱动力是创造带来的成就感和社会价值。

工作意义、工作场所、工作价值,可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去中心化的工作革命正在进行。

而在那样的环境下,我们很多人贩卖的,将不再是自己的时间,而是自己的产品,自己的品牌价值。

之前,逻辑思维拍卖会,papi酱的一条广告拍卖到了2200万一条,这是个人品牌的效应。

所以你看,未来个人的空间是很大的。
重点是你的核心优势。

超越历史的设想,未来的组织或可成为赋能的平台,人的价值将会更为凸显,超级个体时代即将来临。

这并不是说,未来将没有组织的存在,只是组织的存在方式也将发生变革,对管理者的机遇和挑战也将是并存的。

当然,这并不是最关键的问题,关键问题是:你适合走哪条路线呢?


03

自我定位:技术线 or 管理线?
不同路线,对我们的核心技能要求是不同的。

只有了解和掌握了这些要求,我们才能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匹配和考量。

技术路线有什么要求?


解决问题。专家的核心优势就在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无论是咨询专家,还是职场、育婴、投资博主,能称之为专家的人,都是具备在某个领域解决问题的能力。

工匠精神。技术革新是非常快的,无论你现在的技术有多牛,都需要不停的摸索和钻研。

工匠精神得可贵之处就在于耐得住寂寞,忍得了孤独,一点点打磨,这正是技术人员必备的素质。


创新精神。学习了新知识和新技术还不够,如何能够将这些新东西,融入到市场中,寻找到更好的机会,创造更好的产品,这才是最重要的。
一旦你停下来不去继续学习和钻研,你的技术就有可能会过时,不再适应市场。

工匠精神、创新精神,都是为了解决问题这个核心服务的。

管理路线的要求呢?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说过评价一个领导是不是好领导,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进行衡量:

一是有自己的想法、见解,有战略眼光,格局宏大。

二是能够给下属做事的机会,愿意增加你的曝光度。

三是自己能够立得住,并且能够承担责任。

四是能给你上升空间,时机适当,愿意提拔你。

五是情绪稳定。

从以上五个方面可以看出,做管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如何获取资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个考验的是思维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
思维包括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利他思维。
资源包括上级资源、平级资源、团队资源、外部关系等等。

管理和技术,哪个路线更好?


我做咨询时跟过两个项目经理,他们的风格迥然不同。

一个项目经理,非常擅于做业务,每次只要我们拿到项目和选题,就打开PPT,三下五除二就把架子搭好了。

然后分工,大家开始按照模块来做,组内效率非常高,成果输出非常快。

但是一旦到了跟客户沟通环节,就备受折磨。

一个稿子来回改动,有时候一改就是凌晨三点。然而,客户最后可能会说:“我还是觉得第一稿好。”

他自己干的很累,我们也很累。

还有一个项目经理,在拿到项目勾兑了思路之后,充分授权团队,只做节点把控和质量把关。

他非常擅于维系客户关系。

按照顾问的说法,无论我们把项目做成什么样子,他都能自圆其说,并且让客户真的相信这就是最好的方案,没有之一。

两个人,两种风格,一个更偏技术,一个更偏管理,项目管理中往往因为这种偏好,过程和结果大相径庭。

管理和技术,其实并没有哪个更好,哪个更不好,还是要看自己的所长和偏好。

那么,如何得知自己适合走的路线呢?有没有可参考的方法?

有的。


04

建立自我认知
拟定发展计划

只有找到了自己的风格,才能事半功倍。

第一步

自我认知


你了解自己吗?

有的人盲目自恋,有的人过于高估自己。
有的人从来没有发现过自己的闪光点,以及最有竞争力的部分。

在开始选择路线之前,不妨问问自己以下这几个问题,就像给公司做战略一样,先来盘点一下自己的家底。

你的兴趣在哪里?


有人说,你可以有自己的兴趣,但是不要把兴趣变职业,因为你会很快失去兴趣。

但我不这么认为。
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你更容易不计较得失。在边界徘徊和上下起伏时更不容易被环境所左右。
起码你做的事情,能够让你高兴。

而且,发自内心的志趣,才能激发持续的创造力,而不是一时兴起。

你的优势是什么?劣势是什么?


明确优势和劣势的目的就在于,用你的优势去市场上PK并pick工作。

如果你更愿意钻研,但不喜人情世故,可能搞技术是个好的选择。

如果你人情练达,善于调度资源,可能搞管理是个好的选择。

用自己的长板去市场上竞争,锻炼自己的长板到足够长,你这个木桶同样可以装更多的水。

▲ 木桶原理长板论


但也要注意自己的短板,不能有硬伤,因为这样很难积蓄到更多的水。

你喜欢的工作类型?不喜欢的工作类型?


你是喜欢规则明确、业绩导向、鼓励创新的工作?

还是喜欢按部就班、一丁一卯、论资排辈的工作?

抑或喜欢体面舒适、四平八稳、低风险类工作?

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更容易建立职业认同。

职业认同决定了你是不是可以投入足够的热情,并且能够对组织贡献你的忠诚度。

而产出,诸如高薪、职位等,反而成了热情和忠诚的副产品。

这样在工作中,就不容易那么计较一时得失,更能看到大局和长远的未来。

你的性格特质是什么?


有很多测试方式,比如MBTI、PDP、DISC和九型人格等。

选用不同的测试可以发现自己不同的性格特质,然后跟你的亲友或者前辈聊聊,是否存在偏差。

然而,做性格测试,仅仅只能作为前三项的补充项,它不可完全依靠。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动态发展的,有时候,测试结果反而会限制你的职业选择,所以不要过度迷信。


 第二步 

给自己做份人才发展计划


毕业十年之后,人和人之所以拉开了很大的差距,究其本质原因,就是因为我们选择了不同的公司,遇到了不同的老板,塑造了我们不同的价值观。

那么很显然,我们在做个人发展规划的时候,指标就很明确了。
结合自我认知情况,来进行公司、方向、目标等的选择。

关于公司


如果你想快速成长,灵活做事,那私企是更好的选择,成长速度相对较快。

如果你想做大事,有大的平台,有好的资源,不介意速度稍微慢一点,那国企、央企、行政、事业单位是更好的选择。

如果你既想要快速成长,又想要大的平台,同时还希望环境规则清晰,那外企是个好的选择。

盘点一下你所拥有的资源,包括你的父母、你的朋友、你的亲戚等等,为你进入理想型公司借力。

有人可能会觉得靠资源很跌份儿,我就是要凭实力说话。
其实大可不必,因为资源也是实力的一部分。

如果你有更好的资源,让你在职场起步、继续发展、职业转型的时候更加顺畅,就去利用它们,不用那就是在浪费资源。

可以结合三角模型进行工作的选择。

如何运用三角模型选工作,在上篇文章有具体阐述,点击链接可阅读→从中层到高管,从年薪40W到100W,朋友为什么犹豫了?

总体来说:

小企业成长更快,但天花板也来的更快。

大平台,需要付出更多耐心,但相对来说,空间更大。
一个思考题:

什么样的平台,能更好的发挥你的个人特质呢?

关于发展方向


公司的发展通道一般来说,会有专家、管理两个。

专家型,比如从初级经济师、到中级经济师、到高级经济师、到教授级经济师等,从程序员、到工程师、到资深工程师等,要有匠人精神、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如果你是专家型的人,还能够有一定的跨界,比如你既会编程、又懂行为学、同时精通数据,那就可以进行跨界融合,你就很容易成为拔尖人才,更容易做大事。

管理型,有一专的基础上,要进行横向连接,天文地理、兵法人心、团队管理,啥都要懂些。

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重要,能够找到方向,并找到资源去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你看,利用资源不可耻,完成组织目标是关键。

关于目标


步子不要扯太大,远期目标会让你失去动力。

从五年计划开始,选择一个比你年长五岁的参照对象,并且他的成就(薪资、职务、人脉)是你愿意达成的。

学习他,模仿他,成功的经验和方法可以让你少走弯路。

进入一家单位,找到了目标,最后就是要执行。

执行的首要环节就是对目标任务进行拆解,因为五年实在是太久远了,拆解到年、月、周,以周保月,以月保年。


05

写在最后

我们往往对职业生涯有很多误解,以为不做领导就没有出路,以为做管理更不容易失业。

事实上,金字塔尖的位置是有限的,这就像年会上的抢凳子游戏,越往后,凳子越少。

做技术没有凳子的限制,更容易快速达到规划目标。

也正因为技术的工匠和创新精神,面临再就业的时候,反而有更多选择,比如技术专家、咨询顾问,或是职业教练。

做管理,反而会在高不成低不就里,过度消耗自己(管理大师除外,当然他们或许也不会面临这个问题)。

第二曲线的作者,他写书,讲课,别人是用自己的时间换钱,他是用自己的时间重复换钱。

在华为做技术的朋友,年薪起步就是五十万。虽然严重内卷,但他喜欢做研发,也不觉得那么累,反而在精进和创新里找到了乐趣。

一些前同事,不再在咨询公司任职,而是做起了独立顾问,一年选择3-5个月来做项目,其他时间,用来读书、成长、旅游,陪伴家人。

目标不同,路径不同,结果不同。

当然,如果你既懂技术,又懂管理,那就更牛了。

任正非曾经说过:“技术第二,管理第一。”

无论工作设定会怎么变,社会离不开的一定有技术,也有管理。

单兵作战,的确很高效,但是要想做规模,必须要组建并培养自己的团队。

就像做销售,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组建团队,发展下线,让别人帮你赚钱,于是就产生了“睡后”收入。

最后,无论选择什么路线,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宁做一流的自己,也不做二手的别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