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音|16期【原创】QZTV闽南语频道开播10周年特刊|传承闽南文化当先锋

 乡音文化 2021-07-17

序号:2017-16 016

  作为迄今为止全球唯一全部采用闽南语播出的方言频道——泉州广播电视台闽南语频道,以“传承闽南文化 服务两岸乡亲”为宗旨,除创办了一批两岸百姓喜闻乐见的电视节目,还策划了一批大型活动,并成为泉州的文化品牌,深受海内外乡亲的喜爱。

传承南音艺术 光大南音之都

创办泉州第一个南音演唱演奏电视大赛 

凸显泉州南音的中心地位   

  第2届南音演唱演奏电视大赛是南音“申遗”成功后首次全市性大赛,是泉州市历年来规模最大的南音赛事,也是泉州南音赛事首次分南音演唱、演奏两个类别的大赛。作为闽南文化节的系列活动,台领导高度重视,对赛事的安排、评委的选择都亲自审定。通过本届大赛,凸显泉州南音的中心地位,打响“南音之都——泉州”品牌,其主题:“传承南音艺术,光大南音之都”。

第2届南音演唱演奏电视大赛海报

泉州南音由来

泉州南音同其他中华传统文化一样,有着深厚、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它是从中原传到闽南来的,与历史上的三次南迁大移民有关。

一是西晋永嘉衣冠南渡。南安丰州庙下晋代古墓葬出土发现部曲印章,可见当年入泉的士大夫连他的部曲都迁来了。

二是唐末王潮、王审知兄弟入闽。王审知之侄王延彬在南安设招贤院,招贤纳士,中原士人纷纷南迁。

三是北宋覆亡。宋都南迁临安(今杭州),建立南宋,赵宋皇族的南外宗正司也自临安迁来泉州。士大夫南迁带来的中原音乐,这些音乐同闽南地方音乐互相渗透融合,孕育出泉州南音。

海内外南音社团演奏南音名曲《嗳仔指》,拉开总决赛序幕

泉州南音由来

宋代,泉州成为著名的对外贸易交通的东方第一大港,吸引了大量的中外客商和文人学士,各种文化交流频繁,呈现出“千家罗绮管弦鸣”的繁荣景象。元时泉州刺桐港是我国对外通商大港,泉南滨海,系国内外商船停泊之处,歌馆、酒楼、茶肆林立,拥琵琶而弹唱南乐的歌女比比皆是。

泉州这个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条件,对泉州南音的发展与成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受到宋代填词、唱词者的影响,泉州南音创作的曲牌有许多与宋词的牌名相同,如“长相思”、“鹧鸪天”、“醉蓬莱”等,使南乐的词和曲更丰富。泉州南音由谱、指、曲三大部分组成。

海内外弦友演奏南音名曲《嗳仔指》,体现天下南音是一家的传统精神

御前清客

明清之际,南乐风靡一时。传说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 康熙帝六十寿典,内阁大学士、泉州安溪人李光地挑选五位精通唱和的南乐高手上京献演,他们是晋江吴志、陈宁、南安傅廷、惠安洪松、安溪李义,他们在御苑演奏。康熙帝听到南乐弦管和鸣、抑扬顿挫、逸韵雅致,大悦,要加封五人官职,他们推辞不受,唱《远望乡里》,奏大谱《百鸟归巢》以示思乡之情,终于感悟帝心,赐予“御前清客,五少芳贤”匾额,赐赠曲柄黄凉伞和金丝宫灯,“传驿荣归”。南乐因此获得“御前清曲”的雅号。在安溪县湖头镇李光地的故乡祖居,有一副对联:“绮罗日暖将军府,弦管春深宰相家”。

总决赛南音演唱比赛现场

赛况空前 

   本届大赛,共有来自全市12个县(市、区)及厦门、同安等地报名选手258名(队),其中演唱组208名(队),演奏组50名(队),参赛人数达2017人,年龄最大的82岁,最小的6岁。泉州师院、华光摄影学院、培元中学等也组队参赛,体现出泉州南音进校园的教学成果。

比赛期间,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社、福建电视台等中央、省市媒体以及新浪、搜狐等知名网站发布本届大赛的消息。本台新闻中心也对大赛进行全程报道。

总决赛南音演奏比赛现场

总决赛南音演唱比赛现场

总决赛南音演唱比赛现场


福建梨园实验剧团表演梨园折子戏《睇灯》

第2届南音演唱演奏电视大赛海报

泉州市第2届南音演唱演奏电视大赛总决赛片头

创办泉州第一个闽南童谣电视大赛 

促进方言进校园

通过生动活泼的闽南语童谣大赛的形式,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展示风采的舞台,全面考评和提升新一代少年儿童的闽南方言素质,发现和培养优秀的闽南语少儿人才,旨在进一步促进“闽南童谣进校园”活动的开展和加强少年儿童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品德教育,抢救、传承和弘扬闽南文化,为“两岸文化交流从少儿开始”探索新路,为推进 “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做贡献。

经过各县市区教育局初赛 复赛,全市共有30个小学组、幼儿组代表队进入总决赛

总决赛小学组比赛现场

总决赛幼儿组比赛现场

总决赛幼儿组比赛现场

总决赛小学组比赛现场

泉州市首届闽南童谣电视大赛获奖童谣作品20首

第2届泉州市讲古人电视大赛海报

创办泉州第一个讲古人电视大赛  

抢救讲古艺术    

  为了进一步弘扬闽南文化,促进民间口头文学的繁荣和发展,更好地传承和保护“泉州讲古”这一民间艺术形式。2011年5-6月,闽南语节目部成功举办“泉州市第2届讲古人电视大赛”,本届大赛列入国台办等主办的“第三届海峡论坛”子项目和泉州市政府、省文化厅主办的“第2届海峡两岸闽南文化节”系列活动之一。

   “泉州讲古”是泉州民间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它是闽南侨乡流传久远的民间口头文学形式,深受百姓喜爱。数百年来,“泉州讲古”承载着闽南文化、民间文学的聚合和传播,所流传的故事凝聚着千百年来泉州人的智慧、思想和情感。        

       本届大赛共有来自全市12个县(市、区)130多名选手报名参赛,选手年龄最大的75岁,最小的只有5半岁。由于年龄差距很大,本次大赛设成人组、少儿组两个组别,分别比拼。6名少儿选手和5名成人选手进入总决赛。苏铭钰。施怡妮分别获得少儿组、成人组一、二、三等奖。个别优秀选手被选入栏目嘉宾。

《泉州讲古》经典回顾 蔡六舍传说 《放大炮》 《做皮鞋》 《请人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