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音|122期【原创】[泉州申遗再出发]系列之五:中世纪人类文明在桥梁建造史的伟大杰作:洛阳桥 安平桥

 乡音文化 2021-07-17

【泉州申遗再出发】系列之五

本文7522字 插图28幅 阅读10min

【编者按】不少看官问,为何要删除117­—120期的万字以上的学术论文,乡音君在此全部回复,为了顾全大局,您懂得。建议作者答曰:“大局之下,输赢”。输赢是流传千百年的泉州俗话,比另一句“爱拼才会赢”内涵更为丰富,与“站起来像东西塔,倒下去像洛阳桥”一样是泉州人族群性格的精彩体现,亦是“向海而生,以商为业”的历史文化传统宝库的精神财富。他引了伟大哲人罗素的一段话:“如果一听到一种与你相左的意见就发怒,这表明,你已经下意识地感觉到你那种看法没有充分理由。如果某个人硬要说二加二等于五,你只会感到怜悯而不是愤怒“。作者还传给乡音君一篇原载于2002年8月11日《东南早报》记者专访他的文章《泉州申报世遗要有新视野》,其中一段话十分精彩,不妨摘录如下:
 
    “我们有责任提出(申遗)建议,至于能否接受,那是申报'申遗’领导小组的事。有人非议,那也是很正常,只要你是出于公心,那就坦然相对。史学界的专家包括那些已经去世的前辈,默默耕耘、无怨无悔,为构建在国内乃至在国际上都很有影响的泉州海交史贡献一生的心血,令人敬仰。与史学界前辈公而忘私的精神相比,我们做的还很渺小,难道我们不应当更执着些吗?”   
 
    据UNESCO世界遗产中心亚太区主任景峰博士在清源讲堂称,世界遗产委员会近十年趋势之一就是鼓励申遗过程中公民社会的参与,包括民间的非政府组织。泉州申遗是泉州人民的“大代志”,乡音君认为“泉州申遗 匹夫有责”正是体现了公民社会参与的世遗精神。闲话少说,直奔主题——
    
    按原来设计的“泉州申遗再出发”系列的编排大纲,从系列五起,开始转入遗产提名地的正面阐述。
 
    针对有看官提出的“为何建议新增安平桥”的问题,本期乡音君邀请“建议”作者聊一聊这个问题。他说,其实在2002年泉州启动申遗工作时,他就草庵摩尼教遗址和安平桥、八卦沟等列入申遗考察点多次写建议给市申遗领导小组。草庵后被列入,安平桥被剔除在外。同年作者在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发表的那篇有名的“后渚港不是刺桐港”的学术论文中再次强调安平桥申遗的重要性,但未能引起重视。对此作者耿耿于怀,在2003年3月4日写给市申遗领导小组第5个建议中,对安平桥进一步进行阐述。去年8月,作者应邀撰写的学术论文中,再将安平桥列入其中的话题。
 
    征得作者同意,乡音君摘录以上三篇文章的其中段落,以飨读者。各位看官从中可以看出作者17年来对安平桥不离不弃的缘故,亦是对本期题目的作答。好,闲话少说,我们先来看看作者“第5个建议”中的安平桥。对了,作者一再声明,他并非晋江人。

                                           


【2003年3月4日泉州申遗第5个建议·原文摘录】

(注:本建议是根据2002年10月1日,联合国世界遗产评估机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总协调员亨利博士来泉考察后提出的意见以及就今年以来国内申报“世遗”形势的变化提出一些看法,其中包括“认识泉州申遗史迹与中世纪新文明的关系”等以及新增安平桥、八卦沟、磁灶窑址更换为德化窑址等建议,长达15579字。本期仅保留安平桥部分,其他省略)

泉州市申遗领导小组

    ……(此处省略)
     
晋江“安平桥”应列入史迹考察点
 
    洛阳桥列入考察点是理所当然的事,安平桥没有列入据说是以后再作为扩展项目。其实,无此必要,本来泉州申报世遗的考察点大多数体量不大,能有安平桥这样在世界古桥梁史上保持数百年桥长之最的史迹来增加泉州申报世遗的份量是多么难得的事情。虽然安平桥与洛阳桥属同类项,但并不影响它作为考察点的理由,泉州申报世遗反而会因为它的加入而增色不少。1963年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考察后著文称,安平桥是世界上唯一最长的古桥梁。
 
    更重要的是,安平桥与洛阳桥构成了北宋至南宋泉州在欧亚大陆桥梁建设史上一段独具特色的造桥运动的历史,反映出人类历史上一种征服自然的智慧和力量,其伟大成就“是建筑、建筑学、技术工艺或景观方面的杰出范例,代表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1],所以安平桥不应遗漏在考察点之外。其理由如下:

俯瞰安平桥 (来源:郑宗娟/摄)

 
一、安平桥比洛阳桥工程更为浩大
 
    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的繁盛带来泉州桥梁建设的飞速发展,建造了数以百计的桥梁。清·顾祖禹《读史方舆记要》称:“郡境之桥,以十百丈计者不可胜纪”[2],泉州不仅造桥数量之多,而且速度之快,工程规模之大,在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是空前的,后人有“闽中桥梁甲天下”之誉。
 
    作为世界古桥梁的杰出代表,安平桥与洛阳桥一样是中世纪泉州海外交通发达的重要见证。洛阳桥1988年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安平桥则在1961年就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洛阳桥始建于北宋皇祜五年(1053年),用了7年的时间;安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用了13年的时间。可见安平桥工程比洛阳桥更为巨大,而且其原桥长度达2255米,在中世纪世界古桥梁中是无以匹敌的。
 
二、安平桥与洛阳桥构成泉州南北交通的完整体系
 
    洛阳桥建成后,泉州北上福州有了方便安全的通道,而安平桥的修建,又打通了泉州南下漳州、潮州的交通。安平桥,原名安平西桥,在晋江市安海镇与南安市水头镇之间的海湾上。安海镇东面本有桥称安平东桥,后废,因此不再分以东西,而直称安平桥。从北宋起,安海港就是泉州港重要的支港,隔着海湾有东西二市,往来商旅极为不便。
     “安平西桥,在八都安海港晋江南安之界。旧以舟渡。宋绍兴八年(1138年),僧祖派始筑石桥,未就。二十一年(1151年),守赵令衿成之。酾水三百六十二道(即分水道为三百六十二孔),长八百十有一丈,广一丈六尺。东西袤延四里余,故名曰'五里西桥’。”[3]桥长约合五里,故俗称五里桥。

 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1138),历时十四年建成的安平桥是中古时代世界最长的梁式石桥,也是中国现存最长的海港大石桥。
(来源:蒋长云/摄)

 
    安平桥与洛阳桥构成了泉州南北交通的完整体系,缺一不可。安平桥的典型意义还在于它是南宋泉州造桥热的杰出代表。从北宋洛阳桥建造开始,泉州掀起一场中国历史上没有过的造桥运动,到南宋绍兴年间达到高峰。两宋间,泉州共造桥139座,其中113座建于南宋。这些跨江接海的大石桥不仅是泉州海外交通走上了顶峰的历史坐标,而且显示了当时泉州的富可敌国的经济实力。
 
三、安平桥史迹保存完整
 
    安平桥建成至今,历代都有修缮,现桥长2070米,有桥孔330洞。安平桥史迹较为完整,桥东入口处有六角五层砖塔“瑞光塔”, 又称白塔,高22米,颇具特色。桥中亭石柱上刻有著名的清代楹联:“世间有佛宗斯佛,天下无桥长此桥”。明清时期的修桥碑记大多集中在这里,有16方之多。虽然桥的两侧有堤,但改造并不难,可结合海湾旅游项目改造,拆堤引水,令人行于桥上有跨江过海的感觉。安平桥1980年至1985年以恢复原貌为目的的全面整修为该桥今后修缮打下很好的基础,至于该桥两头的改造工程其实比当前洛阳桥两头的改造工程大不了许多。


安平桥中段的宋代方形石塔和憩亭
(来源: 长风大侠/摄)


现存最早的石碑是明代天顺三年(1459年)的《重修安平桥记》。明万历庚子年(1600年)、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清雍正五年(1727年)以及清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光绪年间所立诸碑,有着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来源:长风大侠/摄)


瑞光塔,俗称“白塔”,为安平桥附属建筑。清举人柯琮璜的《西塔记》载云:“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里人以造桥余资造砖塔于西桥头,曰:瑞光塔。”五层矗立,六角飞檐,顶压宝葫芦,遂成船舶出入港湾的航标。
(来源:长风大侠/摄)


安平桥中亭有两座宋代石雕的“不肯去护桥将军”,甚为传奇。左为严肃状,右为微笑状,萌态十足。(来源:长风大侠/摄)


安平桥东端的水心亭宋代石塔 。
(来源:长风大侠/摄)



 安平桥宋代禁示碑刻:“公定界止籴货诸人越界者罚戏一台”,系研究南宋地方乡约的难得实物史料。(来源:长风大侠/摄)


位于晋江安平桥中亭的南宋民间捐建者碑刻“浯洲屿(今金门岛)颜达为考妣施此一间”。意为一座桥墩,足见安平桥募捐之广,甚至金门居民也踊跃参与,亦见泉州古代子女实现长辈遗愿之孝道。(来源:长风大侠/摄)


安平桥南宋听潮楼   (来源:长风大侠/摄)


    可见,安平桥申报成功的可能性比原来江口片那些考察点更大,它与洛阳桥都是泉州申报世遗史迹中大体量的“拳头项目”,因此没有必要在申报时就将它剔除在外而作为以后的扩展项目。(注:题目原有)

 
【作者参加2002年10月中国社科院学术交流委员会等举办的“中华文化与域外文化互动暨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学术研讨会”论文摘录】[4]

 
闽中桥梁甲天下
 
    在中世纪欧亚大陆新文明进程中,泉州宋代的桥梁建设可谓是空前之举。两宋泉州建大中型石桥139座,其中南宋(1127-1279年)建桥113座,特别是绍兴年间(1131-1162年)为建桥高峰期,32年建桥25座,总长达30余里,不仅为世罕见而且集中了当时世界上最长的石桥:苏埭桥(全长2400余丈)、玉澜桥(全长1000余丈)、安平桥(俗称五里桥,全长811丈、宽1.6丈)、东洋桥(又称安平东桥,全长660丈)。遗存至今的有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建成的中国第一座跨海长桥洛阳桥(原长360余丈、宽1.5丈),1950年实测桥长834米(见图40);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建成的安平桥,1980年实测桥长2250米,在世界桥梁史上保持“天下无桥长此桥”的纪录竟达数个世纪。


云水安平桥 (来源:陈一鸣/摄)

20世纪80年代的顺济桥  (来源:成冬冬/摄)


20世纪50年代的泉州临漳门外的石笋桥,古称“浮桥”,此称呼自北宋以来一直延续至今。(来源:网络)


    即使远在山区,也兴起建桥热潮,永春就有33座宋桥,32座是南宋兴建,而其中有22座建于绍兴年间,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通仙桥,又称东关桥,始建于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是福建罕见的长廊屋盖木梁桥。清代著名的地理学家顾祖禹在《读史方舆记要》称之:“郡境之桥,以十百丈计者不可胜纪。”[5]南宋泉州不仅造桥数量之多,而且速度之快,工程规模之大,在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是空前的。明代七子领袖王世贞之弟王世懋在《闽都疏》赞曰:“闽中桥梁甲天下”。



福建仅有的宋代廊桥——永春东关桥
(来源: 陈一鸣/摄)

 
民间财力创造宋代泉州造桥奇迹
 
    海外贸易的发达需要四通八达的交通,而海外贸易的繁荣为泉州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也为大量的桥梁建设提供了经济条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史无前例的奇迹除了雄厚的财力支撑外,还必须要有科学知识的支撑。虽然此类资料史藉少有记载,但不排除在这些桥梁的设计、建设中有异族人参与。史载有名的龙津桥、长溪桥就是蒲寿庚父亲蒲开宗投资并主持建造的。南宋泉州太守真德秀所云:“惟泉为州,所持以足公私之用者,蕃舶也”。[6]这不难理解为:刺桐城公共建设资金主要来自于蕃舶榷税,蕃客侨民不仅为刺桐城创造财富而且也为创造这些奇迹贡献智慧。
   “最有机会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的那些民族,最有可能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7]
    一个民族如此,一座城市更是如此。
    (注:以上段落题目为乡音君所加)

 
落日时分的安平桥 (来源:摄影大视界)



【2018年8月建议作者学术论文摘录】



安平桥是南宋泉州“造桥运动”的杰作
 
     安平桥的典型意义还在于它是南宋泉州造桥热的杰出代表。从北宋洛阳桥建造开始,泉州掀起一场中国历史上没有过的造桥运动,到南宋绍兴年间达到高峰。两宋间,泉州共造桥139座,其中113座建于南宋[8]。
 
     这些跨江接海的大石桥不仅是泉州海外交通的巅峰之作,“更重要的是,安平桥与洛阳桥构成了北宋至南宋泉州在欧亚桥梁建设史上一段独具特色的造桥运动的历史,反映出人类历史上一种征服自然的智慧和力量,其伟大成就'是建筑、建筑学、技术工艺或景观方面的杰出范例,代表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世遗标准iv)”[9]。当然,这两座11-12世纪前所未有的海湾梁式石桥也应该“是人类创造性天赋的代表杰作(世遗标准i)” [10]。


20世纪80年代的安平桥(来源:网络)


安平桥见证南宋刺桐富可敌国
 
    “舶交岛夷,而财赋本裕” [11],刺桐港海外贸易的繁盛不仅给朝廷创造巨量的财富,同时也造就许许多多富商巨贾。南宋·乾道四年(1168年)刚到泉州赴任的知州王十朋见此感叹曰:“闽乃负山带海遐僻之乡,而泉乃富商大贾往来之会” [12]。
 
    从泉州商人捐建的桥梁可一窥全豹当地民间的富裕程度。
    两宋时期,泉州所造桥梁“尤以绍兴年间(1131年-1162年)为最多,造桥总长度在5052丈以上。若以洛阳桥长度360丈,花费1400万缗计算,不考虑物价指数的变动及工程之难易等因素的话,这一时期造桥资金达到1亿9600万缗,而当时南宋政府年财政收入只有4500万缗。这些造桥资金绝大多数来自民间商民募集。我们简直无法想像南宋刺桐民间所拥有的富可敌国的雄厚财力” [13]。
 
    泉州的宋代大中型桥梁,仅有洛阳、安平二桥保存至今,原来规模与洛阳桥、安平桥不相上下甚至更长的安平东桥、盘光桥、苏埭桥,如今只剩遗址。纵观天下,南宋一代,世界上从未有一个港口城市如刺桐一般有过从沿海到山区造桥之广泛、造桥数之多、单桥长度世界最长之奇观。 
    (以上段落标题为乡音君所加)


雾中安平桥 (来源:郑宗娟/摄)


   
【编者按】作者在去年8月的学术论文中,对建议重构的主题框架和遗产提名地组合的作了全新的阐述。以下摘录的是关于“洛阳桥与安平桥”的核心价值——

 
洛阳桥、安平桥是11-12世纪人类文明在桥梁建造史上的伟大杰作
 
    这组系列遗产前有论及。其核心价值在于这两座跨海长桥是11-12世纪人类文明体现在桥梁建造史的伟大杰作,见证了欧亚大陆前所未有的刺桐“造桥运动”所构成的世界性大港不可或缺的陆地交通大网络;是海外贸易创造巨大社会财富下外国侨民参与侨居地公共建筑的产物,亦是印度大乘佛教东传之后僧侣弘法与践行佛陀普度众生教义的杰出范例。


洛阳桥位于洛江区与台商投资区之间洛阳江入海口,这里原为古泉州湾洛阳港,也是连接泉州至省城福州,乃至江西、浙江腹地的交通要道。又名“万安桥”,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北宋嘉祐三年(1058年)两知泉州的蔡襄继续主持建造,并于次年(1059年)完工。(来源:陈英杰/摄) 


    世界著名科学技术史学家李约瑟称:“中国古代桥梁,其中特别是福建一带的石桥,体量大,构件重,构筑科学,在任何地方都找不到能够同它们相比的” [14]。洛阳桥“糜金钱一千四百万,求诸施者” [15],没动国库分文;安平桥工程更为浩大,“因众志之和,资乐输之费,一举工集” [16],“惟泉为州,所恃以足公私之用者,蕃舶也” [17]。“泉州商人帮忙兴建新城墙,不计其数的庙宇、清真寺和教堂,还有其他城市公共建筑” [18]。刺桐蕃商热衷公益事业,也是为了赢得官方信任和创造社会声誉,与刺桐商民和睦相处的目的使然。1233年(南宋·绍定六年)蒲寿庚之父蒲开宗,出资为已故泉州太守倪思建祠;1243年(淳祐三年),重修龙津桥;1246年(淳祐六年),重建长溪桥[19]。


安平桥 (来源:郑宗娟/摄) 


僧侣是两宋刺桐造桥的重要力量
 
    在刺桐两宋的“造桥运动”中,僧侣是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至今洛阳桥、安平桥两端或桥亭分别树立不少佛塔,这些都是参与倡建和主持建桥的僧侣留下的遗物。据《泉州府志》中标明僧侣参加建造的石桥共60座,蔡襄《万安桥记》记载负责建桥者有浮图义波、宗善等[20]。


洛阳桥楼阁式塔 (来源:网络) 


洛阳桥宋代石塔 作为楼阁式塔,右为五轮塔(球形塔,南宋)(来源:陈一鸣/摄)


    为了纪念泉州开元寺义波和尚的贡献,洛阳桥完工后,在桥北海边建了“真月庵”,供奉了义波和尚的“肉身像”。赵令衿《石井镇安平桥记》也记载“爰有僧祖派,始作斯桥” [21],祖派去世后又有僧惠胜、智渊等继之。有意思的是,在洛阳桥靠桥北中端有一雕刻“月光菩萨”的佛塔,菩萨面朝海面,额头有凹洞,据说当年桥成时镶嵌有蕃商所捐夜明珠,入夜以示航向。另有流传千百年的民间传说称,蔡襄建桥缘于观音菩萨显灵救怀其身孕之母渡江之险。观音是大乘佛教四大菩萨之一,月光菩萨是大乘佛教“尊上大菩萨摩诃萨”、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右胁侍,与药师佛、日光菩萨(左胁侍)并称“东方三圣”。它们都是大乘佛教的菩萨,说明参与建桥者为该教僧侣。
 (以上段落题目为乡音君所加)


洛阳桥月光菩萨特写。与众不同的是其额头上有一凹洞,传说最早是镶嵌有夜明珠。
(来源:长风大侠/摄)


世界上最长的中世纪梁式石桥——安平桥。
(来源:陈起拓/ 摄)


中国第一座跨海长桥洛阳桥
(来源:陈英杰/摄)

  
    作者指出,洛阳桥、安平桥如果离开有宋一代,尤其是南宋泉州“造桥运动”宏大历史背景的描述,就难以展现其核心价值而成为历史的“碎片”。他认为,宋代泉州139座大中型桥梁几乎都是募集民间财力所造,官府并非投资主体而只是建造洛阳桥、安平桥等大型桥梁的组织者。这是值得注意的历史现象。以往文本描述只注重其表象,极少关注建桥资金的来源和包括科学知识在内的施工系统。而恰恰是这些部分真实性的反映了海外贸易带来宋代刺桐商品经济社会的成熟、社会分工体系的完备以及社会富裕文明程度。


中国第一座跨海大桥——洛阳桥(来源:陈英杰/摄) 


天下无桥长此桥  
(来源:《一影坊》 张艺欣/摄  第27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入选作品)


    作者声明,以上观点,乃一家之言,抛砖引玉,欢迎“拍砖”。
 
    下期“泉州申遗再出发系列六”预告:中世纪欧亚大陆古城水系的杰出范例——“八卦沟”。
    欢迎各位看官继续关注,乡音君与您下期不见不散。

[1][9][10]《世界遗产标准》  世界遗产中心官网。

[2]5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记要》,中华书局,2005.     

[3]清·道光版《晋江县志·卷11·津梁志·城外各都之桥·安平西桥》。

[4][8]戴泉明:《刺桐港考证及其申报“世遗”的文化意义》,〈泉州文化与海上丝绸之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7月。

[6]宋·《真西山文集》卷15,<申尚书省乞措置收捕海盗>。

[7]美·斯塔夫理阿诺斯著 吴象婴 梁赤民译《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

[11]南宋·王象之:〈福建路·泉州〉《舆地纪胜》卷130,四部丛刊本。

[12]南宋·王十朋:〈泉州到任谢表〉《梅溪王先生文集》卷21,四部丛刊本。

[13]戴泉明:《泉州与世界遗产》,〈泉州晚报〉海外版,2002年2月23日。

[14]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北京:科学出版社,1990年。

[15][20]北宋·蔡襄:〈万安桥记〉,清·道光:〈津梁志·万安桥〉《晋江县志》卷11。

[16]南宋·赵令衿:〈石井镇安平桥记〉《安平桥志》,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10月。

[17]南宋·真得秀:《真文忠公文集》卷50,万有文库版,民国廿六年版。

[18]美·彭慕兰、史蒂文·托皮克:《贸易打造的世界:1400年至今的社会、文化与世界经济》,黄中宪、吴莉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2018年1月。

[19]南宋·真得秀:〈重建太守倪公祠记〉《真文忠公文集》卷25,万有文库版,民国廿六年版。

[21]南宋·赵令衿:〈石井镇安平桥记〉《安平桥志》,厦门大学出版社,2014年10月。

【以上文章版权属作者所有,图片版权属摄影者所有, 以上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