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十六年来的最新观点:国内独一无二的泉州毗湿拏雕像只是半成品的印度教神像|泉州申遗再出发(36)|乡音183期

 乡音文化 2021-07-17

本文2642字 图14幅  阅读5min(不含视频)
                                                        

【编者按】矗立于宗教石刻陈列馆的毗湿拏立雕像是国内独一无二的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的造像,一直被认为是泉州海交馆的镇馆之宝,几十年来观者络绎不绝,国内外学者趋之若鹜。最近,作者通过对比研究发现,这尊引人为傲的印度教主神造像充其量只是半成品,这是毗湿拏立雕像自出土86年以来的最新观点——

毗湿拏只是半成品的印度教神像

   1934年,泉州南校场出土一尊毗湿拏立雕像。据考证是元代泉州南校场附近番佛寺(印度教寺)的遗物,为泉州中世紀印度教石刻艺术中的精品,现收藏在泉州海交馆內的宗教石刻陈列馆。

印度教 毗湿孥神像
(图源:泉州海交馆藏  作者/摄)
  毗湿拏立雕像体态修长,高115厘米,戴一顶高帽,两眼下垂,鼻梁高耸,两耳垂肩,姿态端庄。有四只手:右上手执法轮,法轮象征没有终点的时间;左上手擎法螺,象征声音。两件法器均代表超自然的能力,亦是无敌的武器。右下手应作无畏手印,可惜已断折;左下手擎杵。整座雕像除了腰部隐约的带子外几乎赤身裸体,站立在一个半月形的覆莲盘,覆莲盘又与仰覆莲须弥座联成一体。

     美国学者余得恩(David Yu)认为,这座雕像是以11世纪朱罗王朝建造的亘伽贡达朱罗普拉姆神庙的毗湿拏为原型。⑴通过与印度神像的比较,可以发现:泉州这座雕像除形状相似外,王冠毫无装饰,没有宝珠项链和华丽的腰带,左手上臂没有雕花臂箍;双手腕亦有手镯。特别是腰带缺少毗湿拏形象很重要的狮头扣;左腿没有象征印度服装王权的褶子,意味无着装的状态。也就是说,泉州的雕像缺少印度毗湿拏神像应有的一些标志物的细节装饰。“所以有作者评论认为泉州的毗湿拏是不完整的。”⑵

印度亘伽贡达朱罗普拉姆神庙的毗湿拏
(图源:美·余得恩/摄)
   笔者认为,泉州海交馆的这座毗湿拏立雕像实际上就是尚无完工的半成品雕像。从下面这张特写图片可以清晰地看出 ,其雕琢痕迹粗糙,只是完成了前期神像石胚的造型而已。仔细观察还可以发现,那些粗糙的雕琢颗粒应当是雕刻匠人为了方便后期泥塑容易粘上石身而故意为之,所以全身都没有任何打磨。元代,泉州的佛像泥塑彩绘塑金身技术已是出神入化。而上述的那些装饰细节都是依靠后期泥塑来完成。遗憾的是,后期的泥塑可能因为某种不可抗拒的变故而中断。否则,这将是一尊十分完美的毗湿拏神像。

毗湿拏全身雕像

(图源:王连茂主编《重返光明之城》 作者翻拍制作)


南印度神庙的毗湿拏(图源:傅恩凤/摄)                                   泉州海交馆收藏的毗湿拏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元末泉州发生的十年亦思巴奚战乱。这尊毗湿拏神像或许是泉州的印度教商人在战乱之前就开始雇人制作,刚刚雕琢成型时战乱爆发,印度商人匆匆逃离泉州,这座未完工的毗湿拏石像被遗弃在南校场一带。印度商人临走前可能将石像埋入地下,期盼有朝一日重返刺桐再泥塑金身供奉。以至于当泉人时隔577年后将石像发掘出来时,依旧原先模样,毫无风化的痕迹。毗湿拏石像重见天日,成为泉州珍贵的文化瑰宝。

毗湿拏特写

(图源:王连茂主编《重返光明之城》 作者翻拍制作)


    以上观点是笔者依据元代泉州开始流行的石雕佛像泥塑的做法作出的判断。石雕佛像泥塑金身或彩绘是元代塑像的时代特征。如清源山元代碧霄岩的”三世佛“原本就是摩崖石雕的泥塑金身,这是我国现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位于最东南的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三世佛”石雕造像。整座石龛,高3米、宽5米。“三世佛”并排结跏坐在仰覆莲花座上,中为现在佛;左为过去佛;右为未来佛。20世纪60年代由于年久失修,殿堂塌毁于暴风雨中,全身泥塑脱落,石雕真身完全暴露。1988年12月,市政府拨款在原址重建三层屋宇楼阁,1991年8月竣工。现可观察到原先的石雕造像,也是很少有细节的装饰。

碧霄岩三世佛现状
(图源:网络)

    关于“三世佛”泥塑金身的记载见于元代造像记事石刻碑文:“透碧霄北山第一胜概。至元壬辰二十九年(公元1292年)间,灵武唐吾氏广威将军阿沙公来监泉郡,登兹岩而奇之,刻石为三世佛像,饰以金碧,构殿崇奉,以为焚修祝圣之所……“可见元初泉州已有石雕泥塑金身的做法。

清源山弥陀岩
(图源:网络)
    清源山弥陀岩的另一座摩崖石雕阿弥陀佛立像也是石雕泥塑金身。弥陀岩的仿木石构石室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室内的元代石雕阿弥陀佛立像,就天然崖壁雕凿而成,高5.77米,宽2.5米,头结螺髻,足踏莲花,左手平胸,右手下垂,造型端庄大方,慈祥和善。石室右侧的有当年所刻碑文:“平章三旦八御史贴木尔不花宪法使孙三宝佥事释迦如捐财首倡化合众缘易殿以石建台搭改堂宇再精琢佛相涂金……”。

弥陀岩阿弥陀佛石雕泥塑金身立像
(图源:网络)

   弥陀岩阿弥陀佛石雕泥塑金身立像距碧霄岩三世佛72年,依旧保持石雕泥塑金身的做法,可见元代泉州如此石雕泥塑金身已蔚然成风。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泉州元代的这尊毗湿拏造像是尚未完成的半成品,若无中断,最终也应当是泥塑金身或彩绘的形象。

   我们再来看看宋代泉州的石雕佛像,并无发现有史料记载的石雕佛像泥塑,即使是屋宇之内的石雕佛像,亦无泥塑。也就是说泉州宋代的石雕佛像尚无泥塑彩绘金身的做法,即使现在看到的宋代石雕佛像涂金也是元代以后的事了。再说泉州宋代的石雕佛像本身就十分精美,如永春魁星岩的西方三圣雕像、南安九日山阿弥陀佛造像、晋江南天寺西方三圣造像、 南安妙峰山阿弥陀佛造像等。

宋代 永春魁星岩西方三圣摩崖造像

(图源:成冬冬/摄)

宋代 九日山阿弥陀佛造像

(图源:成冬冬/摄)

宋代 南天寺西方三圣造像

宋代 妙峰山阿弥陀佛造像

参考文献

⑴⑵美·余得恩(David Yu):〈泉州印度教石刻艺术的比较研究〉,王丽明译,《海交史研究》,2007年第1期。

【编后语】毗湿拏立像自1934年出土后86年,研究泉州印度教石刻的国内外学者从来没有发表过与作者相似的观点。乡音君认为,这是关于毗湿拏立像研究的新突破。作者对山川坛石笋未能进入泉州申遗新增的遗产点提名地耿耿于怀,他认为泉州至今保存丰富的印度教遗物,是中国独一无二的中世纪印度教交流史的宝贵文化遗产,亦是泉州作为“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申报项目的亮点。下期作者将对山川坛石笋作进一步阐述。欲知详情,请看下期分晓。
                                                                                   

(以上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

关注泉州申遗 此书不可不读

了解订购新书  点击以下蓝字

《天下之货仓》九州出版社新书推介|乡音特辑|145期【原创】

泉州首部重磅申遗论著


著名主持人刘少霞倾情推介新书《天下之货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