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字的原始形象

 禹杰 2021-07-17
图片

赵,汉字常用字(一级字 [1] ),读作zhào,形声字,最早见于春秋金文 [2] 。本义是快步走。“趋赵”指犹豫不决,又指疾走、跳跃。假借表示国名。后用作姓氏用字。

图片

赵氏易购赵氏家族 兴旺发达!赵氏子孙 枝繁叶茂!小程序

字源演变

形声字。从走,肖声。《说文》:“赵,趋趟也。”“趋赵”乃“趋赵”之误(参上“趋”字条),又用作疾行、超腾义。《穆天子传》卷二:“天子北征,赵行口舍。”郭璞注:“赵,犹超腾。舍,三十里。”清王念孙《广雅疏证》:“超腾亦谓疾行。”引申为轻捷义。用为少、小义,是“肖”之假借。文献中多用为姓氏或国名,古文字材料中或作“肖”。<本文转载自赵氏宗亲微信公众号,作者赵英雄>以上诸义音读zhào。《诗·周颂。良耜》:“其镈斯赵,以薅荼蓼。”毛传:“赵,刺也。”此义《汉语大字典》(缩印本)1453页音读diào,陈复华、何九盈《古韵通晓》150页音读tiǎo。“赵”是用简单符号“X”代替原字的一部分“肖”造成的简化字。[4]

详细解释

拼音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句

例词

zhào

副词

快步走

quickly

赵,趋赵也。——《说文》

赵,及也。——《广雅》

天子北征,赵行囗舍。——《穆天子传》。郭璞注:”赵,犹超腾。”

字亦作“踃”

简惰跳踃般纷絮兮。——傅毅《舞赋》

踃,跳也。字之作逍。——《埤仓》

名词

古国名

Zhao state

周穆王封造父于赵,故址在今山西省赵城县西南

战国七雄之一。在今山西北部、河北西部和南部一带

赵将 括。(赵国的将军 赵括。)—— 汉· 刘向《列女传》

遗赵王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王于是遂遣。

赵主之子孙。——《战国策·赵策》

东晋十六国之一。在今河北、山西、河南、陕西各一部分。史称“前赵”

前赵

东晋十六国之一。羯族石勒灭前赵后称帝,史称“后赵”

后赵

赵云

diào

动词

锄地铲草

其镈斯赵,以薅荼蓼。——《诗·周颂·良耜》

赵,刺也。—— 毛传

赵是用镈之事,镈是锄类,故赵为刺地也。——孔颖达疏

通“掉”

参考资料: [2] [5]

图片

《康熙字典》书影 

图片

《说文解字》书影 

古籍释义

说文解字

趋赵也。从走肖声。治小切 [6]

康熙词典

《广韵》治小切。《集韵》《韵会》《正韵》直绍切。音肇。《说文》:趍,赵也。

又《释名》:赵,朝也,本小邑,朝事于大国也。

又《广韵》:赵,少也,久也。

又姓。《史记·赵世家》:缪王赐造父以赵城,由此为赵氏。

又国名。《前汉·地理志》:赵地,昴毕之分野。赵分晋,得赵国。

又扬子《方言》牀杠,南楚之闲谓之赵。注:赵当作兆声之转也。中国亦呼杠为挑牀,皆通也。

又《集韵》徒了切。音窕。㨄,或作趟,通作赵。刺也。《诗·周颂》:其鎛斯赵。传:赵,刺也。笺:以田器刺也。

又《集韵》起了切。《诗·周颂》《释文》:沈重读。

又同掉。《荀子·赋论篇》:头銛达而剽赵缭者耶。注:赵读为掉。掉缭,长貌。延伸阅读:江苏连云港赵姓祖源考

又《韵补》叶文吕切。崔駰《达旨》:鲁连辨言以退燕,包胥单辞而存楚。唐且华顚以悟秦,甘罗童牙而报赵。[7]

字形书法

图片

中国大陆

图片

中国台湾

图片

中国香港

书法演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书法欣赏

隶书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楷书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行书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草书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