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51年,宁波80岁老农挖开儿子坟墓,取出破包直送北京,惊动中央

 孟玥 2021-07-18

1951年的一天,浙江宁波市镇海县霞浦镇霞南村,一颗老树下,一位叫张爵谦的老人坐在那里。老人已入耄耋之年,身体颤颤巍巍,但眼神十分坚定,焕发着光彩。到晌午时分,老人的三儿子叫老人回家吃饭。老人突然开口说道:“你去把政府的人叫来,今天把老二的坟挖开。”

图片

张人亚的“墓地”

三儿子虽然不理解父亲的决定,但还是跑到当地的政府,请来两位工作人员,并顺道叫来几位同村的青年,拿着锄头、铁锹,准备一会儿挖坟使用。待人到齐后,老人把他们领到一处墓地前,墓碑上刻着“泉张公墓”几个大字。老人在坟前拜了三拜,开口说道:“就是这里了,动手开挖哩。”

不多时,墓地被打开,老人俯下身去,从里面取出了一个沾满尘土的箱子,他把箱子交代领头的工作人员手上,用沙哑的声音说道:“这是我儿子张人亚交给党的东西,24年了,一个都没少,现在交给你们哩。”

领头的人用疑惑的眼神看着老人,缓缓打开了那个箱子,发现里面整整齐齐地放着几本书籍,他打开其中一本,顿时倒吸一口凉气,惊呼道:“这,这是二大的党章!”他又翻开另外一本,声音变得颤抖起来:“还,还有当年的《共产党宣言!》”

众人还未来得及反应,领头人的又接着说道:“快,快上报中央!”

在去往县政府的路上,张爵谦老人开口,缓缓道出了当年的经历。

图片

张人亚


儿子少小离乡,回家委以重托

故事还要从1898年说起。这一年,张爵谦迎来了自己第二个儿子,虽然不是初为人父,但张爵谦看着眼前这个小人儿,心情还是显得非常激动。他给儿子起名静泉(张人亚是他参加革命后自己改的名字),希望儿子有一天能光宗耀祖,光耀门楣。

张家世代务农,生活过得并不富裕,家里的几亩薄田,只够一家人勉强糊口。好在张爵谦有一门厨师的收益,遇上村里人婚丧嫁娶,他就到别人家帮忙炒菜,不仅能赚取一些微薄的收入,还能给家里改善生活。

张爵谦吃尽了劳苦大众的苦,不想再让儿子步他的后尘,因此对于儿子读书有着强烈的执念。凑巧的是,张爵谦的侄儿张范在外面的学堂读书,一眼看出年幼的张人亚是个读书的好苗子,这更加坚定了他培养张人亚读书的决心。

待张人亚年长一些,张爵谦把他送到镇海的学堂里读书。张人亚也不负父亲的期望,学习非常刻苦,小学毕业后又进入中学读书。但到1913年,15岁的张人亚说什么也不愿再读书,他不愿父亲受累,在亲友的介绍下,辍学到上海当学徒。

几年之后,在父亲的安排下,张人亚娶了同村的顾玉娥。但好景不长,顾玉娥突染重疾,不久后离开了人世。张人亚悲痛欲绝,回到了上海,十年间再未返乡。

图片

张爵谦

1927年年末的一个午后,张爵谦正在牛棚给牛喂草,院子的大门突然被推开,把张爵谦吓了一跳。张爵谦抬头一看,竟然是儿子张人亚回来了。

正当张爵谦为父子久别重逢而欢喜的时候,张人亚却显得神神秘秘的,他从怀中取出一个包裹,交到父亲手上,嘱咐父亲一定要收好,不能对任何人说起,就连弟弟也不能说。

张爵谦虽然是个敦厚老实的农村汉子,但对外面的局势也有所听闻,他问儿子:“这是会掉脑袋的东西不?”

张人亚没有隐瞒父亲,对父亲说:“阿爸,我现在是共产党,这些东西是党的东西,比我的生命还重要,你一定要保管好它,如果我回不来了,有一天你遇到共产党,确认好身份,就把它交到共产党的手上!”

说完,张人亚就告别了父亲,急匆匆离开了家。未曾想,这一走就是永别。

图片

张爵谦剧照


为儿守坟24年,建国后上交

张爵谦虽然不知道包裹里是什么东西,但既然儿子说,里面的东西比他的生命还重要,那必然是重要的。可是怎么保护好这些东西呢?张爵谦犯了难。

张家已经分家,张爵谦平时和三儿子住在一起。张人亚临走前交代,一定要保守秘密,连弟弟也不能说。张爵谦若把这些东西放在老宅,时间久了,东西藏得再隐蔽也可能露出马脚,他思虑再三,做出一个决定。

在那几天,张爵谦经常跑到相邻的人家抱怨,说张人亚那个不孝子,十多年不回家,不知道做些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如今杳无音讯,恐怕是死了。他白发人送黑发人,虽然没找到儿子的尸首,但也要给他立一座坟地,对祖宗先辈也算是一个交代。

图片

张爵谦谦剧照

于是,张爵谦和三儿子在村东面的山岗上,为张人亚和他早逝的妻子合修了一座墓穴,在上面立上“泉张公墓”的墓碑。趁三儿子不注意,他将张人亚留下的包裹用油纸精心包好,放在一个箱子里,秘密藏进空棺。

做好这一切后,张爵谦以给儿子守墓为名,十年如一日地住在山上,不论春夏秋冬,风吹日晒,始终不愿下山。三儿子体恤父亲,不愿让父亲受累,而且以父亲给儿子守墓不合规矩为名,请求父亲下山。张爵谦非但不领他的情,还把他训了一顿,三儿子就不好再多说什么了。

整整24年,张爵谦守在山上,等待着儿子的归来。但一天又一天过去,始终不见儿子归家的身影。直到1950年,已经年过八旬的张爵谦,听说全国解放,来到儿子曾经工作过的上海,在上海《解放日报》上登了寻人启事,寻找儿子,但一直没有消息。

图片

张爵谦剧照

1951年,张爵谦担心自己不久于人世,恐怕再难见儿子一面,于是找到镇海县政府工作人员,合力将儿子的坟墓挖开。也在此时,张爵谦才知道他保管的这些文件,竟然包括中国共产党二大党章和最早的《共产党宣言》中译本,一共21件国家一级文物,4件二级文物和9件三级文物,弥足珍贵。文物被挖出后,直接惊动了党中央!

1956年,张爵谦因病离世。令人惋惜的是,老人为儿子保守了半辈子秘密,临终前都没有见到儿子最后一面,不知道儿子是死是活。

一转眼时间来到2005年,一直在寻找张人亚下落的亲属们偶然查到一份1933年出版的《红色中华报》,上面有一篇邓颖超撰写的题为《追悼张人亚同志》的文章,亲属们才知道张人亚早已不在人世。

张人亚是如何牺牲的?以下为大家还原他离家后的轨迹。

图片

旧上海


党章守护人,因公殉职

15岁那年,张人亚辍学来到上海,在上海法租界一家银楼当学徒工。在上海,他目睹中外势力勾结,欺压百姓,对革命产生了向往,通过一些进步书刊接触共产主义思想。

1921年,党组织注意到这个在工人运动中表现积极的青年,吸收他加入共青团,不久后又介绍他加入中国共产党。由此,张人亚成为上海最早的几名工人党员之一。

1922年,为了反抗资本家的压迫,张人亚领导上海两千多名金银业工人举行罢工。罢工虽然取得了成功,但张人亚也因此丢掉了工作。鉴于张人亚的突出表现,党组织安排他远赴苏联学习,后“五卅惨案”爆发,形势剧变,组织需要干部,张人亚又紧急回国,担任上海浦部委组织部书记兼宣传部主任,在宣传战线上领导工作。

1927年初,张人亚参与筹办《平民日报》,大力支持上海大罢工和武装起义,响应北伐战争,在舆论宣传上起到不小的作用。然而同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逮捕共产党人和进步群众,白色恐怖笼罩整个上海。

图片

《共产党宣言》

作为上海宣传组织的负责人,张人亚不忍将二大决议案、《共产党宣言》等珍贵资料焚毁,于是冒险回到家乡宁波,委托父亲代为隐藏,于是有了前文的那一幕。

离开家乡后,张人亚辗转各地领导革命工作,先后在安徽、江南担任重要职务。1931年11月,张人亚前往中央苏区,担任苏维埃出版局局长、印刷局局长兼总发行部部长,继续在宣传岗位上发光发热。

然而不幸的是,由于长期在危险的环境下工作,张人亚积劳成疾。1932年12月。隆冬时节,张人亚赴闽西检查工作,途中翻越大山时不幸病倒,抢救无效身亡,年仅34岁。

噩耗传来,周恩来夫人邓颖超同志在《红色中华报》上发表悼文,其中写道:我们失去了一位最英勇坚决的革命战士。

正是这篇文章,穿越七十多年,最终成为解开谜团的关键。

张人亚父子,为保护珍贵历史资料做出杰出贡献,体现了那一代中国人的质朴和坚持,他们作为“党章守护者”,永远留在党的历史中,被后人传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