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51年宁波80岁老农挖开儿子坟墓取出破包,当地政府:赶紧送中央

 风声之家 2022-04-24

冷冻的历史 2022-04-24 17:42

“你去找镇上的干部,墓里的东西是时候取出来了。”

1951年,浙江宁波霞南村,一位80岁老农站在刻着“泉张公墓”几个字的坟墓边。对小儿子说着这些话,并一再嘱咐,就是明天。

小儿子连连点头:“好,也是时候该拿出来了,相信我哥应该不会怪我们的。”

第二天,老农带着小儿子一大早就去挖家中老大的墓,并提前叫来了镇上政府的工作人员,想将儿子留在墓地下的东西亲手交给他们。

村里的乡亲们一听这事儿可都吓坏了,纷纷议论这张家老头是不是老糊涂了,竟然去挖自己儿子的坟。

然而,令所有人更想不到的是,当老张头儿将从墓中挖出的东西交给镇上的政府人员后,对方大惊失色,急忙对同事说道:“快!快!赶紧送到中央去!”

究竟是什么东西?让老农不惜顶着众人非议也要挖开自己儿子的坟墓?还能让政府的工作人员如此重视?

图片

(张人亚图)

这一切都要从墓碑的主人,也就是张老头的儿子张人亚谈起。

一 突如其来的布包

张人亚,原名叫张静泉,1898年冬天出生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县。

父亲张爵谦是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在乡下种田,农闲时偶尔也去做厨工补贴家用。

尽管家庭条件不好,但张爵谦还是尽自己最大努力供子女们读书,因为老人坚信,只有多读书,才能远离头朝黄土背朝天的穷苦日子。

图片

不过,在张人亚16岁的时候,由于家里子女比较多,母亲也早已去世,父亲张爵谦一个人实在无力承担家庭开支,没有办法供张人亚继续求学,张人亚便去往上海打拼。

而自从张人亚去往上海以后,便仿佛人间蒸发了一般,几十年间都不曾回过一次家乡,张爵谦也不知道儿子张人亚具体在做着什么工作,在异地是生是死。

时间来到1927年冬的一天深夜,张人亚突然从外地赶到镇海的家中,但张爵谦看到儿子面色慌张隐隐觉得有些不对劲。

父子俩时隔多年相见后,还未曾顾得上叙旧,张人亚便神神秘秘地把父亲拉到一旁,仔细看了眼窗外,小心翼翼地把门锁上后,从衣服里谨慎地掏出一包文件递给父亲。

张爵谦一脸疑惑地看着儿子问道:“这是做什么的?”

张人亚只答道:“这是比我的命都还要重要的东西!阿爸,你一定替我好好保存,不管谁问你,你一定都别说出去,今天你见过我的事也千万别告诉任何人!如果哪天我不在了,你等到了合适的时机再把它们拿出来交到共产党的手里。”

图片

(张人亚留存资料)

张爵谦听到儿子这样说,连忙拉起儿子的手紧张地追问道:“静泉啊,你这到底是什么啊!是什么东西还有可能要掉脑袋?你这些年到底在外面做些什么事儿啊?”

“爸,我对不住您,您就别问了,我没时间和你解释这一切了,只管听我的替我好好保管着,我现在得走了。”

说完张人亚便噗通一声跪在地上,向父亲道别后便慌忙地离开了家。

图片

二 衣冠冢下藏秘密

张人亚离开镇海的家以后,张爵谦把这包文件打开一看,发现是一本《共产党宣言》,里面还有一个党章。

虽然不清楚这些东西到底有什么用,但他隐约感觉得到儿子做的工作肯定和这些有关,而且这些东西一定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张爵谦抬头看了眼亡妻的照片,眼神坚定,似乎在心中暗暗决定一定要替儿子好好保管它们。

图片

但既然是很重要的东西,藏到哪里才不会被发现呢?

张爵谦想了很久,最后决定把这些东西放到棺材里。

过了几天,张爵谦对乡亲们宣称,他的二儿子长期在外面不回家,经过多方的打听也还是没有任何消息,恐怕早已经凶多吉少,于是想为儿子建个坟。

一方面可以“冲冲喜”,说不定这样一来儿子就能够平安回来;

另一方面万一儿子真的出了什么事,也可以让他以这种形式早点找到回家的路。

图片

鉴于当时局势紧张,全国各地有许多人不明不白地不见踪迹,在乡亲们看来,张人亚似乎也有好多年没回过家了,于是都对张爵谦的话感到深信不疑。

之后,张爵谦便在自家院子后的山坡上为儿子张人亚和早已亡故的妻子一起修了一个墓。

张人亚的那一边是个衣冠冢,棺材里放的正是前几天儿子交给他一定要好好保管的东西。

张爵谦把这些东西用布包裹了好几层,反复确保了好几遍后才将棺材盖上,然后在碑上刻下了“泉张公墓”几个字。

而之所以没刻“静”字,是因为在张爵谦的心里始终相信儿子总有一天还会活着回来,眼下所做的一切不过是为了掩人耳目,更好地保管儿子交代的重要物件。

图片

(张人亚衣冠墓)

然而几十年过去了,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张爵谦还是没能等到儿子回家取当年交给他保管的东西。

眼看着自己年事已高,自己的身体也一天不如一天,他觉得是时候取出埋在棺材里的东西了,说不定还能借此打听到儿子的下落。

张爵谦觉得棺材里的东西,一定和儿子张人亚的下落有很大关系。

于是拉上小儿子和他说明了事情的原由,准备一起挖开张人亚的墓取出这个在墓碑下藏了几十余年的秘密。

图片

(张人亚父亲挖坟)

这就出现了文章开始的一幕,等张爵谦把墓里的东西交给当地干部后,东西直接被转送到北京。

谁能想到,这一个小小的包裹中竟然有21件国家一级文物,4件二级文物和9件三级文物。

其中的那本《共产党宣言》更是传入中国最早的译本,据相关人士考证, 这是唯一存世的中国共产党第一部党章的原始中文文本,其价值对于党史研究,和国家历史自是不可估量。

张爵谦直到这个时候,才得知儿子那些年到底在干些什么。

原来,张人亚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受到先进思潮的影响,加入了党组织,之后便一直在上海工人群体中活动,领导工人运动的同时,还创办了《平明日报》宣传党的先进思想。

图片

三 献身革命终不悔

张人亚在16岁去往上海后,便在上海一家老凤祥店铺的工厂里面做工,由于受到资本家的压榨和剥削,辛辛苦苦工作一年也不过几十块钱的工资,有时甚至连维持基本的生活都比较困难。

1919年五四运动之后,新文化运动的浪潮在上海掀起。

随着陈独秀等人提出的“劳工万岁”“八小时工作制”等口号传到越来越多的工人心中,张人亚深感自己作为当代青年也应参与其中,去反抗资本家的剥削和压迫,从而为自己和工友们争取应得的权利。

图片

随后,他便积极参加了五一大罢工运动,和工友们一起罢工,通过发传单、游行示威等方式去斗争。

虽然最后罢工运动取得了胜利,但张人亚也因此失去了这份勉强糊口的工作。

但受到先进思潮的影响,张人亚相信无论如何都应当起来反抗当局者和资本家的压迫,唯有奋起反抗,才有可能在乱世之中获得一线生机。

怀着一腔热血,他于1920年加入了位于上海的工商友谊会,并在此从事一些社会活动。

次年年底、张人亚又积极参加领导了上海各界群众反对英日同盟的示威游行。

他的一系列表现,最终引起了党组织的高度关注。

终于在1921年, 张人亚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当年即成功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正式踏上了终身为党和人民奋斗的道路。

之后在组织的统一安排下, 张人亚又去了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人合作社, 并继续投身于工人运动, 负责领导机关出版的图书和报刊的相关发行工作。

图片

1922年6月,工会举行罢工运动时,张人亚由于提供经济后援遭到了反动军警的逮捕关押。

多亏其机智聪敏,在骗过了敌人后顺利出逃。

但此时,他也发现了自己先前加入的工商友谊会早已被资本家收买。

于是张人亚果断离开,并与之断绝了所有联系,之后几年内继续组织各种罢工运动。

时间来到1927年初,张人亚大力支持上海大罢工和武装起义运动,积极响应北伐战争,在舆论宣传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然而直到蒋介石在上海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残忍地大肆逮捕共产党人和进步群众,整个上海都被白色恐怖所笼罩。

图片

作为上海宣传组织的负责人,张人亚自是不舍得将这些弥足珍贵的资料就这样给销毁,但又担心这些东西会落到敌人手里。

再三思考后,他决定回到老家宁波,将这些东西给父亲代为保管,因此有了文章开头父子俩深夜托付拜别的一幕。

离开宁波以后,张人亚继续辗转各地领导革命工作,先后分别在安徽、江南等地担任组织要务,继续在宣传岗位上开展着革命工作。

然而,令人感到不幸的是,由于其长期处于危险紧张的环境且从事着繁重的工作,张人亚最终积劳成疾。

1932年12月隆冬时节,张人亚从瑞金出发, 去福建长汀检查工作。两地相距近百里, 中间有好几座高高的大山。

而那个年代交通不便,在翻越高山的途中, 张人亚旧疾发作, 最终因救治无效因公殉职, 时年34岁。

由于当时环境条件恶劣, 通信技术尚没有如今这么发达, 张人亚遗骨埋在何处始终无据可查。

张人亚殉职以后, 1933年初,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政府在其机关报《红色中华》上, 发表了题为《追悼张人亚同志》的悼词, 将他誉为“最勇敢坚决的革命战士”

这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自1931年成立以来, 第一次在机关报上为逝去的同志专门发表悼词。

悼念文章由周恩来总理的夫人邓颖超撰写, 她在文中还写到张人亚“他的党龄与党同岁”

图片

(红色中华悼文)

四 革命信念永流传

张家父子几代人为保存党的珍贵资料所表现出的超人胆识和智慧无疑是令人钦佩。

尽管身处四一二反革命大屠杀的腥风血雨中,张人亚也没有为了自保而将这批重要的资料付之一炬,而是不惜冒着生命风险也要奋力留存。

图片

(张人亚故居)

纵观张人亚短暂而又光辉的一生,我们可以看出他对党和人民坚定的信仰。

正是因为他深知书刊资料是党不断发展成长的见证人,首版《共产党宣言》、首部《中国共产党章程》更是在党的历史上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其不仅关乎个人生命,更是关乎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所以甘愿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地将他们交给父亲珍藏起来。

在这个英雄壮举的背后,体现出的是老一辈革命先辈对中国革命必定会胜利的坚定信念。

图片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张人亚的人生尽管只有短暂的三十四年,却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了其人生价值,将一生都奉献给了党和国家,甚至在时隔多年后他为党和人民所做的奉献才被人们知晓,就连后代也不曾留下。

其实像张人亚这样的革命先辈还有很多,也许我们不能将他们的事迹一一列举,但他们生命换来的一切都将被历史牢牢地铭记。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他们的画像也越发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眼前!

结尾:

国家永远都不会忘记他的忠诚战士,祖国永远不会忘记自己的英雄儿女,人民也不会抛弃浴血奋战的先辈,历史将永远铭记这位党的珍贵文献的忠实守护者!

参考文献

《张人亚父子“藏宝记”》

《寻访张人亚》

《信仰的足迹——寻访张人亚》

《浅析张人亚在苏维埃中央政府创建中的贡献》

趣史微视频

喜欢此内容的人还喜欢

冷冻的历史

不喜欢

确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