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朱元璋的狠,看人性的恶

 大虫文踪 2021-07-18

要么忍,要么残忍”,这是朱元璋的处世哲学,当忍无可忍时,该出手时就出手。

从朱元璋的狠,看人性的恶

这位承天命登极的平民皇帝,本也是尊儒重士,选贤任能的。但他骨子里的治国方略比较刚猛粗放:“传道不如立规,扬善不如惩恶”。他相信道理,但更讲求规矩;他重情义,但更认法度。他可不来“春风化雨”和“循循善诱”那一套,没那闲工夫。这可能与他遭受的万般苦难和经历的血腥战阵有关。以前做统帅时号令如山,治军严明,是为了聚拢民心,约束部队,提升战斗力来杀伐征讨敌人。后来做皇帝施行严刑峻法,痛杀骄兵悍将和权臣奸相,是为了攘除奸佞,遏制贪腐。但这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那就是一切为了“江山社稷”。

从朱元璋的狠,看人性的恶

朱元璋“多面”画像

朱元璋是皇帝里面的“大拿”,胸怀大志,略通文墨,他仇恨饮血吃人的世道,同情底层劳动人民。自从参加农民起义军开始,他就是英勇无畏、坚定彻底的革命战士,他不认命,不唯天,立志驱散这世间的黑暗,消灭残暴和邪恶,他深知,惟有以暴制暴,推翻反动统治,穷苦人民才有活路,只有手握刀枪才能打出一片天下。

他笃信力和术,不太相信道、义、理可以教育、感化怙恶不悛的人,更不相信逆来顺受,匍匐乞怜可以换来暴虐无度的统治阶级的些许仁慈。他相信人是秉性难移的,人性中的恶是根深蒂固的,因为他虽然出身卑微,但却遍阅社会各个阶层,包括社会贤达,乱世枭雄,贪官污吏,文人仕子,流氓无赖,奸邪小人,莽夫勇士,贩夫走卒,他满目所及,是欺凌压榨、劫掠屠杀,天灾人祸,是哀鸿遍野,瘟疫肆虐,垂死挣扎,他见过最恶的恶,最坏的坏,世间的险恶和苦难汇成无边的大海,要把这天下的平民百姓湮没了。所以一旦坐了江山,为了拯救万民于水火,实现心中的太平盛世,他力主严刑峻法,重典治乱,如剥皮实草这种骇人听闻的刑法就是他的发明创造①。

在这条“矫枉必须过正”的路上他是越走越远,越走越孤独,越走越力不从心,到最后发现恶如春风野草,难以除尽,只要是人的肉身活着,贪婪,自私,嫉妒、猜忌、邪欲就会依附而生,只有灭掉肉身,人性恶才会彻底消除。晚年的洪武皇帝对贪腐斩不尽,杀不绝非常痛苦,他不明白为什么利剑高悬,铡刀相向,人们还趋之若鹜,犹如飞蛾扑火。他不明白,他也不可能明白。纯粹的“存天理,灭人欲”只存在于理想世界。

从朱元璋的狠,看人性的恶

元末红巾军起义(图片来自网络)

就像王朝的国号“大明”一样,他一直想做一个“明”主,圣明、严明、精明。能够明察秋毫,洞悉善恶。其实,就算以太阳的赫赫光辉,仍有照不到的阴暗,何况是人呢?之前的“解放战争”,是和”胡虏”之间你死我活的拼杀,是不可调和的阶级斗争,杀戮在所难免。但王朝建立之后,百姓都是自己的子民,大臣都是自己左膀右臂,解决内部矛盾,有话好好说,不要动不动就刀剑相向嘛,阴森恐怖的氛围会造成良知泯灭,人性扭曲,以致善往恶边靠,恶向邪路走

“好察非明,能察能不察谓之明”。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明则无亲。这是真理,古今通用,朱元璋肯定懂,但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他本想把恶汇聚的黑暗劈开,让阳光照射进来,但不知不觉,自己也走火入魔,逐渐陷入了无边的黑暗。

对于功臣勋贵,“恩仇不可太明,明则人起携贰之志”,“谋逆”和“邪淫”在人的心里有相似的反应,都应该”论事不论心”,如果论心,世上无“完人”,亦无“忠臣”。很多时候,人的“恶”和“反”都是“逼”出来的。那些大臣擅权也好,欺罔也好,除了人的本性以外,制度的缺陷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也就是官场生态问题,人之善恶或者说善恶之人,在不同的环境显露出来是不一样的,这与“生于淮北则为枳,生于淮南则为橘”的道理如出一辙。

从朱元璋的狠,看人性的恶

鄱阳湖大战陈友谅(图片来自网络)

不管是孟子的“人性善”,还是荀子的“人性恶”,都有其片面性。对善恶的认识缺少点理性。其实人是善恶同体,善恶相生相克,相克相长,没有恶就没有善,只要人是动物,就有恶,就有欲,恶和欲是人最真实,最本我的属性。甚至是人“安身立命”,“应世就俗”的源动力,人往往是“有欲则刚,无欲则废”。那些“出世修行,无欲无求”的人并非社会的人,只是个体的人。但即便是如此,只要是人,无论他身处繁华世间,与君子小人相交,还是归隐山水田园,与流泉清风为伴,善恶都始终随身。就算是圣人高人,英雄豪杰,概莫能外。

从朱元璋的狠,看人性的恶

元末农民起义(图片来自网络)

传统文化倡导仁义礼智信,忠孝恕悌勇,认为靠这些“教条、规矩”就可以净化人的心灵,但现实中的人们却惯常于坑蒙拐骗偷,愚妄巧诈悖,把各种“恶”发挥得淋漓尽致,推陈出新,这是无情的现实,这是我们都逃不出的尘世,这是我们都习惯了的世态炎凉。有伪君子一面读“孔孟之道”,一面为害作乱。有“两性人”②既行善又作恶。还有人作恶是为行善,行善实为作恶。善恶并行交集,此消彼长,“难舍难分”。只是在恶的阴云笼罩下,人们一直在寻找阳光、温暖、正义和善良,就连自身作恶的人亦不例外。

“人性恶”并非一无是处,它有那么一点点烟火气,有那么一点点“人情味”,甚至还有那么一点点“善”。大恶大善易昭彰,小恶小善难显扬。很多人都是不屑小善,却不耻小恶,故而从善如登,从恶如崩。要成为一个好人,除了家庭传承,还需要长期修身养性,而要变坏,则是一朝一夕的事。就算是“好人”,在某个特定的环境和条件下,也能弃善从恶,当然,恶人也多有幡然醒悟,弃恶从善的。所以,善恶不但是并存的,还可以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