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路过不要错过祁连阿柔大寺:青海行记十二

 安东老王 2021-07-18

  早晨八点一刻,我们从祁连县城八宝镇出发,走227国道,一路东南前往门源县看油菜花海。行至祁连县治八宝东南21公里处,路旁有一古寺院,叫阿柔大寺。这是队长李建玲写作业时规划的要看的一个景点。

  阿柔曾是当地藏家的一大部落。因此,这个寺院是阿柔的部落寺院了。查资料得知,阿柔大寺又称“阿力克大寺”,初建时为帐逢寺院,随部落逐草放牧移动。现寺院始建于清顺治年间。建寺伊始规模较小,在20世纪40年代,在阿柔千户南喀才昂和百户阿多等人的支持下发展壮大,成为祁连县规模较大的格鲁派寺院。

  外观阿柔大寺,不见怎的繁华。它坐北朝南,前临八宝河,后靠贡白加隆山,山上遍布草地。


阿柔大寺的大门,紧临224国道,看上去为当代所建。

   藏传佛教的标志性法器,排排经筒

  阿柔大寺原有的“山门”,应该是清代原物。山门的规制为藏汉两家风格。上有小屋殿顶,下层为四角飞檐。其全木构的门楼,斗拱繁华,层层叠涩。这种情形,我初见于西宁塔儿寺。印象深刻。

  有虔诚的僧人三拜九叩进入内殿。

  李建春大哥知道我喜欢古建筑,拍了一些木构的细节照片。倒底是单反相机,比手机拍摄的图片漂亮多了。

  下面是我用手机拍摄的门楼木构细节:

  入门楼,见一院落,稍见荒衷,但大殿的金顶,昭示曾经的辉煌。阿柔大寺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僧人达几百余众。

  观内殿,古朴非常。资料载,阿柔大寺的建寺历史非常曲折。阿柔部落原驻牧于今海南藏族自治州兴海县曲什安河流域至玛卿雪山一带,有十一个部落组成。

  明万历年间,三世达赖索南嘉措来青海传教,该部落头人请三世达赖到自己驻地,献上大批供奉,三世达赖在这里曾讲经传法,为今后建立寺院奠定了基础。

  清顺治年间,五世达赖罗桑嘉措进京途经青海,阿柔部落头人又迎请五世达赖到部落,请求建立寺院,后经五世达赖允准,夏扎活佛等主持,于仲塔地方建成阿柔寺,取法名“具喜宏法洲”,但最初不过是一座静房。

  约在清道光年间,部落内部不和,常遭其他部落的劫掠,阿柔部落一部分离开原籍,途经海南一带迁到刚察,先后在刚察居住近年,而后北迁至祁连境内,因牧民流动游牧,寺院也随之多次搬迁。

  直到1946年前夕,在阿柔贡白加龙地方定居下来,当时有僧侣150人左右,其中活佛16人。

  藏传佛教寺院所在地的总体布局是多功能的,是政教合一的,寺院内部建筑组成有殿堂、佛寺、扎仓(学院)、喇嘛塔、吉哇(办公处)、扎康(一般喇嘛住居)、仓库、粮仓、马厩、杂院等,占地面积270平方米,拥有草场150亩,耕地80亩。

  1822年,阿柔部落北迁祁连后,初无固定寺院,随部落搬迁后在现址建成帐房寺院,有帐篷70余顶及少量蒙古包,僧侣200余人。20世纪40年代,在千户南木卡才项和百户阿多的支持下,寺院发展很快,成为县境最大的格鲁派寺院。

  与其对阿柔大寺的历史感兴趣,莫如说我对它的木构艺术更为欣赏。在重檐之间,有两层斗拱,分布不一,但四面匀呈倒三角形,显系有支撑梁架、飞檐的力学功能。这与清代汉地木构中的斗拱仅起装饰作用,是不一样的。

  所有的斗或拱都经过细致的彩绘。以孔萑蓝、宝石绿和砖红,上绘祥云或波浪纹饰。因为特别喜欢这些藏汉双重风格的东西,我就多拍了一些木构和彩绘的细节照片:

  吉祥处得拍张照片留念哈

内殿前有雪狮一对:

内殿墙面上的砖雕:

  大殿木构件上的彩绘:

  大殿的壁画,为藏传佛教的故事。我没有研究,说不出所以。

  大殿门窗上的装饰:

  阿柔大寺现建有神殿、善逝八塔等建筑群,我们仅参观了古朴的内殿,余没有深入。出得寺来,回望:

感谢李建春大哥提供的精彩图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