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毓老师说中庸》【哲学】:读千卷书之第73本—每天1分钟读1本书

 于兆鹏 2021-07-18

《毓老师说中庸》【哲学】:读千卷书之第73本—每天1分钟读1本书

今天分享第二十一本关于“轴心时代”的著作:《毓老师说中庸》。

《中庸》与《大学》是儒学众经之胆,比佛家的《心经》、《金刚经》好。中国是中道之国,天下文化的境界就是“中庸”。“中庸”就是“用中”,谁能用“中道”,谁就是中国人。中道之国,没有边际。

一、中国人最会用性之善《学庸》可谓儒学众经之胆,比佛家的《心经》、《金刚经》好。《大学》即佛经的《心经》,《中庸》即佛经的《金刚经》

中道,最难以把握,以“中庸”作为标准。“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未发,尚藏之于内,即性,“率性之谓道”。过与不及都不行,必恰到好处,即中,“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还得时中,不可以执中,固守,“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孟子·尽心上》)。

中国人最会用性之善。善是性的用,“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天命之谓性,知自己性之所在才能成德,故“不知命,无以为君子”(《论语·尧曰》)。“率”,顺也,前面有一东西存在。顺性就是道,尽此之谓,性外无别道。性,是大本;良知良能,是性之用。

二、君子而时中。什么是独?此独,绝非独居。慎独,是中国思想最重要的一步功夫。什么都未形,是独之立。“在身曰心,在己曰独”,“唯我独尊”,是独一无二的。慎独,因为“唯我独尊”。慎己独,即审慎自己所独不见、独不知的事

什么是时中?“君子而时中”,即君子能时中,时时都在中道。“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时时都在中道内,无时不中、无所不中,亦即安中、中行。

人如志在必得亦偏激,大家都抢,绝非中庸之道。善为政者如大舜,以古圣先贤的智慧来应天下事。今之当政者,则以一己之经验来应天下事,殆哉!

三、《论语》、《大学》、《中庸》的要旨。读中国东西,如像读佛经般地细心,可以得更多更高之启示。中国人的思想境界特别高,但自汉朝以后就没有思想家了。应世得有智慧,不招无妄之灾

要用诸子的智慧启发我们的智慧,子书必要下功夫,因其为用世之捷径,但前提是必守住做人之大本。

《论语》、《大学》、《中庸》到底讲什么?指“要旨”而言,应二言即可概括。《论语》“任仁”,求仁得仁,是步骤、方法,孔子思想要求人类任仁。《大学》“亲亲”而天下平,孝父母《中庸》“笃恭”而天下平,恭,敬事,诚笃地素位而行。要点明白,一点就明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