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可怕的孤独是什么

 湘江一叶舟 2021-07-18

最可怕的孤独是什么

对于荷兰画家梵高,有两件事是大家都知道的,第一是这个人生前活得像个疯子,第二是他的作品在死后才进入世界级艺术圣殿而备受推崇。

一个音乐家,他与世界沟通的语言是他的音符、节奏组合而成的乐曲,所以,就算贝多芬耳朵聋了,也不妨碍他成为人类音乐界不朽的大师。而对于画家而言,他与世界沟通和交流的语言是笔下的色彩、线条汇集起来的画面,这样的语言过于抽象、缥缈,懂得的人不一定很多。印象派画家梵高因此深陷不被世人理解与接受的痛苦深渊,难以自拔。1888年冬天,在法国南部的田野,阳光灿烂和煦,35岁的梵高内心却狂躁无比,用一把锋利的剃刀割下了自己的右耳,献血染红了天边的晚霞。仅仅时隔两年,贫困潦倒的梵高又在巴黎附近的一个小镇,用一把崭新的左轮手枪,果断结束了自己37岁的生命,巨星就此陨落。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梵高只卖出过一幅作品。

无疑,梵高是孤独的,蚀骨的那种孤独。他的孤独,不在于朋友的多少、生活的贫富,而是,当时,整个世界没有几个人能懂得他画作中深奥而神秘的语言,甚至,压根就没有人愿意走近、倾听。或许,梵高只有选择这种极端疯狂的举动,才能蛊惑人们进入他的画中猎奇、探秘,继而发现价值的所在。

所以,最可怕的孤独,是当你努力地向世界表达自己的时候,却没有人懂你,甚至,没有人,愿意去倾听。

小区里住着一个退休老教师,饱读诗书,尤好古文,闲赋在家后更是皓首穷经,钻研古学典籍,造诣颇高,只是知音实在难觅,老先生便渐渐显出几分孤独来。在院子里闲逛时,常常目睹老人家拉住一些孩童讲三字经、弟子规,小孩子不谙世事,哪里听得进去,开始还不敢造次,后来但凡一见着他,撒腿就跑,老先生摇摇头,深感无奈。有时,先生还会积极参与到成年人聊天的队伍,并努力地将话题延伸到古籍文献的范畴,他会得意地介绍自己收藏了《左传》的几个注释版本,自信地指出了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楚辞注释》的几处错误,但是,一心扑在股市与房市的人们对他这一套哪里感兴趣,附和几句就将话题扯开,老先生再开口,就显得不合时宜了。于是,尽管先生置身于这看似喧嚣又和谐的环境,我却能清晰觉见他从内心深处透出来的孤独,像秋风里的一棵老树纷乱飘飞的落叶,有些悲凉,有些落寞。我想,终究,他会带着这样一种孤独,慢慢地老去。

        一天,在街头的一个拐角处,遇见一位看上去已到耄耋之年的老妪,她安静地坐在家门口,脚下是一根从自家厨房延伸出来的胶质水管。正在我诧异时,相继驶来了几辆摩托,车主们都像老人的相熟一般,随意地拿起水管冲洗自己的车子。老人并没有不情愿的表情,也不收取分毫费用,反而面带微笑,看起来很乐意的样子。在车主忙着洗车的过程中,老人在一旁絮絮叨叨地说着什么,听者偶尔抬起头来,回答她几句。一个洗毕,走了,下一个来了,还是如此。

我在想,或许,这个老人在自己的家中,已经找不到一个人,可以陪着她聊聊天,听她讲一讲过去的往事。亦或许,她是以这样一种实物馈赠,来换取他人并不真诚的倾听和陪伴。这样的孤独,似乎笼罩了清冷而圣洁的光芒,让人不由得生出几分悲悯来。

人的一生,其实就是一段孤独之旅。最可怕的孤独,不是无人陪伴,不是一个人在深夜听雨时的伤怀,而是,你想说话的时候,没有人愿意聆听,你好不容易说完了自己想说的话,却没有人听懂。

如果遇见一个愿意倾听并懂得自己的人,那真是上天赐予你这一生的福报,是不是,该好好珍惜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