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周末悦读——《呼兰河传》

 假装在革命 2021-07-18
萧红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个奇女子,她在24岁的时候即发表成名作《生死场》,后又以长篇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进一步奠定自己在文坛的突出地位,而她一生不过活了31个年头。
《呼兰河传》由茅盾先生倾情作序,先生评价道:《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如此高度赞誉,足见茅盾先生对萧红作品的喜爱。
我是跳着将《呼兰河传》读完的,不过,这并不代表我不喜欢这部书。
《呼兰河传》以散文加诗歌的方式来写小说,其构筑的场景如电影般在读者眼皮底下闪过,非常亲切接地气。
若再加上萧红在作品里倾注的感情,《呼兰河传》无疑有很多动人之处,其中之“团圆媳妇”一章尤其扎心,令人哀痛,有着一定的批判意义。
我只是觉得,这部小说固然有非常突出的语言风格,但整体偏“散”,又显“啰嗦”,基本上每一章看上一段就等于将全章都看完了。
萧红的笔法无疑受到了她的“贵人”兼师长鲁迅先生的很大影响,——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社戏》,哪里分得出到底是真人真事的散文还是有意虚构的小说呢?
都是平民化的写作,都是通过文字来揭露阴暗的社会现实,学生比老师的功力实在差了太远太远。
萧红“年少”得名,固然与其突出的文学天赋有关,也与其“正确”的写作方向相关,——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偏左”的文艺作品更有市场。
萧红被称之为“鲁迅之后又一伟大的平民作家”,我选择相信这是偏政治上的讲法。
她短暂的一生坎坷无限,恐怕并不希望大众如此“捧杀”她。
《呼兰河传》大可以当成通俗读物来看,至少能够读出作者内心的寂寞。——在这一点上,她与鲁迅是一致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