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创前沿】克盉、克罍、堇鼎、伯矩鬲 ——让文物讲述历史的故事

 历史探奇 2021-07-18

【把历史的智慧告诉人们】

克盉、克罍、堇鼎、伯矩鬲

——让文物讲述历史的故事

文/ 董 瑜

(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

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坐落在琉璃河遗址之上。

琉璃河遗址是迄今西周考古发掘中发现的唯一一处城址、宫殿区和诸侯墓地同时并存的遗址,是《琉璃河遗址保护规划(2016年—2035年)》《琉璃河考古遗址公园规划》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三千多年前北京城市的源头、西周燕国的都城所在地,琉璃河遗址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成为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让文物 “说话”

历史往往是被深埋在地下,真相需要被挖掘出来。1986 年10月4日至11月30日在琉璃河遗址发现的M1193号大墓, 震惊了考古界,也将燕文化的研究推向了高潮。该墓是目前 为止琉璃河遗址发现的最大的墓葬,带有四条墓道的M1193 号大墓,出土了珍贵文物克盉(he)、克罍(lei)(现藏于首都博物 馆),它们的出现拨开了北京城3000多年建城史之迷雾。

据参与琉璃河遗址考古的专家田敬东老师回忆:“1193号大墓比较特别,中间是方形大墓,四角有四条墓道,带有墓道的墓,主人身份地位一定不低。很可惜的是在墓室中央有一个圆形墓坑,一直盗到墓底。”尽管1193号大墓曾被盗掘,但仍出土了各类随葬品200多件,包括礼器、工具、兵器、车马器、漆器、货贝、装饰品等,由此可见最初这座墓葬中的随葬品相当之丰富。

琉璃河遗址出土的克盉(he)克罍(lei)

琉璃河遗址出土的克盉(he):形状好像现在的茶壶,铜盉是盛水或盛酒器。克罍(lei):形状像一个坛子,罍是大型盛酒器或盛水器,见于商代晚期,流行至春秋时期,数量不多,克罍腹侧有小襻,用于倒酒。

这两件器物器盖内壁铸有相同铭文43字,称为对铭:“王曰:'太保,唯乃明乃鬯(或心),享于乃辟。余大对乃享,命克侯于匽,事(启中)……微(上山中一下几)’。克 (宅)匽,入(纳)土 有司(繁体),用作宝尊彝。”

43字

铭文大意:太保,你用盟誓和清酒来供奉你的君王。我非常满意你的供享,命(你的儿子)克做燕国的君侯,统领羌、微等六族。克到达燕地,接管了土地和政府机构,为了纪念此事铸造了这件宝贵的器物。其中“令克侯于燕”这句话,引起了考古专家的关注。器物“告诉”我们这样一段史实;实地就并封管理燕国的是召公的长子——姬克,而不是召公本人。为我们确定琉璃河遗址为西周燕国的始封地提供了可靠的物证,同时也佐证了M1193号大墓是第一代燕侯——姬克之墓。

因此,克盉克罍也因其“委任状”的特殊身份成为重要的馆藏文物。中国的“文物”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左传·桓公二年》中有:“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百官于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的记载。之后又有;《后汉书·南匈奴传》:“制衣裳,备文物。”以上所说的“文、物”原意是指当时的礼乐典章的制度,与现代所指“文物”的涵义截然不同。再追溯到唐代,骆宾王诗中:“文物俄迁谢,英灵有盛衰”,杜牧诗:“六朝文物草连天,天淡云闲今古同”。这里所指“文物”的涵义已经接近于现代所指“文物”的涵义,所指已是“前代遗物”了。而今,“文物”一词又成为“价值不菲”和“陈列品”的代名词。

诚然,“文物”的价值是客观的,是文物自身所固有的价值。文物主要有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文物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有教育、借鉴和为科学研究提供资料的作用,并具有其他材料所无法相提并论的价值。

故此,无论是今天还是未来,文物的保护与传承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都至关重要,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更是文博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伴随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博物馆社教工作的内容也从传统的、单一的说教式“讲解”,向现代的、多元化的体验式参观转变和倾斜,观众的需求也逐渐成为博物馆发展的依据和导向。如何激活文物的生命力,把跨越时空、超越时间的文物藏品的魅力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联系起来,满足参观者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激发工作中的创新能力,推动创造性和创新性转化为生产力,将成为博物馆事业和工作者发展面临的新命题和新任务。

“让历史说话”——克盉克罍精美的图案不应仅停留在展柜中,应该让更多人触摸历史,感受青铜器之美。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设计了以青铜器克盉克罍图案为原型的石板模具。体验者首先在宣纸上喷水,再通过敲打使宣纸和石板模具之间紧密接触,纸上便拓印出了克盉克罍图案中凹凸的花纹和图案。接着再蘸上墨汁,反复敲打花纹,精美的花纹和图案便跃然黑白之间,能充分调动体验者的视觉、听觉、触觉,让体验者亲身感受青铜器之美,触摸5000年的历史文化和西周时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发体验者的求知欲,主动去寻找器物的“前世今生”,去聆听有关于“文物”自己讲述的故事。

3D打印的克盉/克罍

历史对话现代——克盉克罍与3D打印技术碰撞出“火花”,3D打印克盉克罍香薰台灯,克盉克罍从琉璃河遗址的M1193号大墓中走到了琉璃河燕都遗址博物馆的展柜中,又从展柜中袅袅地走进家家户户。克盉克罍从酒器到拓片、再到香薰台灯,它的价值从贵胄的“酒器”再到百姓的“香薰台灯”,这是历史文化的传承与现代文化的升华与发扬。

让文物“活”起来

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借助“顶天立地”的“鼎”和“鬲”文字谐音,巧妙地将琉璃河遗址出土的馆藏器物“堇鼎”和“伯矩鬲”与中国人“顶天立地”的民族气概联系在一起,从器物演变佐证文明起源与发展。将天地阴阳的周而复始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起来,鼓励青少年敢于创新,勇于担当,顶天立地,建设国家。

“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本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后发展为传国重器,是国家和政权的象征。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

堇 鼎

出土于琉璃河遗址M253的堇鼎,口径47厘米,通高62厘米,重41.5公斤,是北京地区发现的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鼎腹内壁铸有铭文4行26字,记述了燕侯派堇(人名)前往宗周(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为太保奉献食物,在庚申之日,太保为堇的辛劳赏赐给堇贝币,堇用这些贝做了已故太子葵的宝尊鼎。

田敬东老师回忆:“一直发掘到很深都出水了,还没有见器物,当时有些同志都想放弃了,又出水了又见不着东西,挖这么深还见不着东西,当时可能有人还想试试。再试试拿洛阳铲再扎扎,看看里边有没有东西。往下一扎正好扎在器物上,因为考古人员有这手感,探铲碰上东西碰不上东西,它手感不一样。他往下一扎可能正好扎在青铜器上了,'有东西!’大伙的精神都来了,虽然出水了,但是下边又有东西,那就肯定没白挖!原想放弃的这个念头又重新被点燃了就继续挖,但是很可惜,出水太多,里面的水抽不干。最后我们工作人员,只好在水里挨着摸,摸着一件像铜鼎、铜盘、铜盉,在什么位置,就赶紧告诉岸上的一个同志,负责记。记录铜鼎出来在什么位置,像堇鼎当时还不知道叫堇鼎,就叫大铜鼎,个头儿也比较大。大铜鼎没法往上拿,因为有水,嘬劲儿比较大,搬不上来,两个人往上拽都拽不上来。上次葛英会先生说,他当年发掘的时候都是用倒链拴上绳子倒,当时绳子都给拽折了。”

“鬲”出现于新石器晚期,是我国古代特有的陶制炊器,用于烹煮谷物。鬲的发明,使我们的祖先正式从生食进化到熟食,对人类进化与社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伯矩鬲

出土于琉璃河遗址M251的伯矩鬲(li);口径22.9厘米,高33厘米,重8.25公斤。4行15字铭文。器身、器足、器盖、盖钮皆采用牛面为纹饰,在雕刻技术上有浮雕也有立体雕刻。盖内铸有“在戊辰,燕侯赐白矩贝,用作父戊尊彝”,大意为:在戊辰这一天,燕侯赏赐伯矩一些贝,伯矩用这些贝为死去的父亲戊做了这件宝器。这是一件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珍品,堪称精品中的孤品。

伯矩鬲被当时的考古工作者称为“牛头鬲”。参与琉璃河遗址考古的专家葛英会老师回忆:“伯矩鬲在堇鼎的西北方向,大概有30米这样的距离,因为那是一个车道沟(发掘现场),这个出堇鼎(M253号墓)的地方在沟的中间,那个(M251号墓)是向前走30米,靠路侧的一个断崖上头,那个断崖的底部,那个大概也就挖了半米深,就出了伯矩鬲,有一半是挂在悬崖上头,把土切下去,然后在平面的地方又挖了大概有半米深,就看见器物了。”

“鼎天鬲地”的馆文化为“堇鼎”和“伯矩鬲”两件青铜器赋予了崭新的生命和意义,让文物“活”起来自己说“说话”,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与新时代精神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鼎”“鬲”的文字谐音为契机,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将出土的器物与“顶天立地”的爱国主义精神联系起来,以先辈开疆拓土的辉煌历史与创新发展的时代责任紧密呼应,激发青少年敢于创新、不畏险阻、勇于担当的优秀品德。

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针对高三学生组织了“成人礼活动”,他们怀揣18岁的梦想,在“鼎天鬲地”文化背景墙前举行独特而难忘的成人礼仪式。活动以“责任”为主题,进行宣读誓词、学生心声、颁发证书、老师寄语、馆长嘱托和共同祈愿等环节。18岁的他们从青涩走向成熟,从少年迈向成年,“鼎天鬲地”的文化内涵激励他们把握好高考前每一分每一秒。

克盉、克罍、堇鼎、伯矩鬲不仅是北京三千年建城史的实物证据,更是中国5000年深厚历史底蕴的文化自信。让历史“说话”,让文物“活起来”并非纸上谈兵,让一件件文物在我们身边静静“讲述”着他们的“身世之谜”,就是一场场“接地气”的社教活动。(文创前沿-CQH/HQ)

版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