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灾难,这就是灾难!德国洪水已致141人死亡,是天灾也是人祸

 姿势分子_ 2021-07-18

我们常说:水火无情。这句话一点也不假。最近的欧洲,迎来了一场恐怖的洪水,西欧的许多国家被洪水洗礼。法国、卢森堡、荷兰等国,都承受着洪水的困扰。不过这些国家和德国以及比利时相比,还算是幸运的。

(图片说明:无情的大水吞没了人和车)

说起来,欧洲——尤其是西欧——今年的天气确实是相当诡异。在今年4月,这些国家刚刚经历了一场几十年不遇的严寒,是最近这些年来最冷的四月。如今天气转暖,又遇到这样的洪水,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从上周二开始,一场强降雨来袭,开始了这场灾难。连续三天,大雨倾盆而下,一遍一遍地洗刷着西欧国家。尤其是德国西部和比利时东部,更是在这次洪灾中首当其冲。其中降雨量最大的地区,甚至达到了几百毫米。根据当地气象部门的说法,以往两个月甚至三个月加在一起才能达到的降水量,在短短48个小时之内就下完了……

(图片说明:西欧经历了百年一遇的恐怖洪水)

这场百年一遇的降雨,威力十分惊人。大量的建筑被冲毁,或者因为地面塌陷而被破坏。洪水导致的山体滑坡阻断了许多的道路,不论是铁路、公路,甚至连河流运输,也都被阻断。大量的电网也在洪水中被袭击,超过10万人因为洪水而断电。

根据7月15日的报道,当时德国统计到的死亡人数已经超过了70,另外还有数十人失踪。在同样水深火热的比利时,当时也有11人丧命。

至笔者截稿,伤亡数据再一次更新,德国死于这次洪水的人数上升到了141人。根据当地警方的说法,由于目前还有许多人仍然下落不明,所以死亡人数可能还要上升。

(图片说明:像这样漂浮在洪水中的车辆在当地随处可见)

所幸的是,带来这一场百年一遇洪水灾害的大型高空低气压“贝恩德”,从周四开始就已经有所减弱了,到了周五,就已经大幅削弱了。只是留下了满地狼藉,以及令人触目惊心的生命、财产损失。

你可能会想:洪水不是今天才有的,早在人类工业化之前数千年的时间,古人就开始和洪水作斗争了。如此看来,这一次的大洪水,应该是不折不扣的天灾吧?

很遗憾,科学家分析后指出:即便不能完全说这一次洪水来自于人类的活动,但人类导致的气候变化也脱不掉干系。

(图片说明:毁于洪水的建筑)

这次洪水之所以如此巨大,就在于三天之内落在西欧的雨量实在过于巨大,而这又与“贝恩德”移动过于缓慢有关。德国气象信息公司WetterKontor的气象专家于尔根·施密特指出:“贝恩德”之所以在德国上空盘旋良久,是因为北极不断升温,和赤道之间温差过小,低气压就失去了移动的动力。再加上东部的暖湿空气和西部的冷空气相遇,于是暴雨就来了。

至于北极圈为何温度越来越高,相信大家早就心知肚明了,那就是温室效应。

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教授斯特凡·拉姆斯托夫指出:“虽然我们不能完全将这次气象灾害归因到全球变暖,但有一点毫无疑问,那就是随着全球变暖的进程,这种极端天气还会变得越来越频繁。”

(图片说明:未来或将有更加频繁且威力巨大的洪水)

我们知道,气温的升高还会导致地表液态水更容易蒸发到大气中。拉姆斯托夫告诉我们:地球气温升高1℃,那么大气中就会多吸收7%的水蒸气,这些水蒸气最终就会以降雨的形式回到地面,而且还会以非常暴烈的形式展现。气象专家的数据已经印证了这一点,近些年来,包括德国在内的中北纬地区,蒙蒙的小雨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越来越多的倾盆大雨。

瑞士伯尔尼大学气候与环境物理研究所的研究员雅各布·谢施勒也说: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有研究预测到了今天的结果。而且,只要温室效应加剧,这种灾难还会持续上演。

这番言论,相信很多人听了已经不陌生了。仅仅是最近几天,这也不是第一次看似是天灾,实际上是来自于人祸的极端气象了。

(图片说明:北美洲多地甚至突破了100℉)

就在不到1个月前,北美洲经历了恐怖的高温洗礼,加拿大甚至一度达到了49.6℃,7天之内多达719人因为酷暑而猝死。美国加州死亡谷更加恐怖,以55.4℃的气温迎来了历史高温纪录,该国热死的人数也节节攀升。

导致北美洲恐怖高温的,就是所谓的热穹顶效应。这看起来也是来自于正常的气象变化,但气象专家指出:如果没有人类造成的温室效应,即使在这样的特殊气象下,温度也不会有这么高。

世界天气归因组织的一支科学团队指出:这样的极端天气,在自然条件下可能1000年才会上演一次。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变暖,其频率将会提升150倍,也就是每5-10年就会出现,而且最高温度还会不断刷新历史纪录!

说到这,我想起了咱们古人的一句话:“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天灾的发生,的确是目前的人类所无法阻挡的,但它原本的威力也没有这么强;而在人类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之下,这些天灾可谓是“如虎添翼”,更加可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