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做好酶切实验?

 生物学渣 2021-07-19

  一、DNA质量

  ▲DNA的质量是决定酶切效率的最重要的因素。通常在克隆时,如果反复优化酶切条件后,都不能实现完全酶切,最可能的原因就是质粒DNA的质量有问题;

  ▲DNA的质量检测通常有两个方法:首先OD260/280比值应该在1.8左右(1.7-1.9),否则意味着DNA样品中存在大量的蛋白质或RNA污染。其次,琼脂糖电泳分析时应主要以超螺旋条带为主,最多不超过三条带(分别为超螺旋DNA,线性化DNA和环状DNA),否则意味着质粒DNA的质量不高,应该重新制备。

  二、样品纯度

  DNA中的杂质,如:氯仿、乙醇、SDS等,都会影响酶的活性。

  一般采取以下措施:

  ▲纯化DNA;

  ▲加大酶用量;

  ▲延长酶催化反应的保温时间;

  ▲扩大反应体系(>20ul)。

  三、甲基化影响

  从带有DNA甲基化酶基因的宿主菌中制备的DNA,其碱基的一部分已经被甲基化,因此即便使用能够识别、切断被甲基化部分的序列的限制酶,也几乎无法切断被甲基化的部分。被甲基化的部位,根据底物DNA及宿主种类的不同而不同。例如宿主菌为大肠杆菌的情况下,根据宿主的种类有以下两种情况:

  在进行转化时,通常使用C600、HB101、JM109等菌株,因为都带有dam、dcm甲基化酶,所以使用这些菌株制备的DNA时,必须注意!另外,动物DNA中CG序列多为5mCG,植物DNA中CG及CNG序列多为5mCG和5mCNG。

  四、反应温度

  大部分酶的反应温度为37°C,从嗜热菌中分离出来的内切酶则有更高的要求温度,一般为50-65°C不等。

  五、DNA分子结构

  DNA分子的不同构型对限制性内切酶的活性有很大影响,某些限制性内切酶在切割超螺旋的质粒时需要的酶量比切割线性DNA时要高很多。

  六、缓冲液

  对于每一种酶都有相应的最佳缓冲液(不同公司的同一种buffer可以互换使用哦~),可保证几乎100%的酶活性,所以应选择合适的缓冲液,使用时的缓冲液浓度应为1X。有的酶要求100μg/ml的BSA才可实现最佳活性,在这种情况下,也相应有100X(如NEB公司)或10X(如Takara公司)的BSA,不需要BSA的酶如果加了BSA也不会受太大影响。

  七、反应时间

  ▲对于酶切鉴定试验(加酶量0.5-1μl,反应体系10-20μl,质粒DNA量在50-200ng),反应时间2-4h(如果时间比较紧的话可以1-2h);

  ▲对于酶切后用于胶回收(加酶量1-2μl,反应体系30-50μl,DNA量在500-2000ng),反应时间3-6h;

  ▲对于反应条件不是很合适的时候(如双酶切时有一个酶的反应buffer不是很合适或者酶切位点在线性DNA的末端)最长16h。

  ▲为防止Star活性的产生,应将甘油的浓度控制在5%以下,要注意酶的体积不要超过总体积的10%(一般酶都贮存于50%的甘油中)。同时如果酶切时间过长可能会导致基因被切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