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DNA酶切出现意外怎么应对?

 生物学渣 2021-07-19

  ▲可能原因❶:内切酶失活

  ▲推荐解决方案:

  1.查看内切酶的有效期;

  2.确保内切酶储存在-20℃,再低于此温度,内切酶活性可能受影响;

  3.避免多次冻融(不超过3次),建议使用冰盒储存或取放内切酶;

  4.勿将酶储存于无霜冰箱或冰箱开门处:

  ▲可能原因❷:酶切方案不佳

  ▲推荐解决方案:

  1.按照内切酶供应商推荐的酶切方案及其所适用的DNA样本类型;

  2.确保酶切反应中包含所需的添加物或酶辅因子(如DTT、Mg2+、ATP、活性腺苷甲硫胺酸);

  3.使用随酶提供的酶切缓冲液。双酶切时,按供应商的推荐,需考虑兼容性及其它所需反应条件;

  4.按照供应商推荐的最适酶切温度进行酶切,双酶切时若两种内切酶最适温度不一致,按顺序先进行较低温度酶切,再进行较高温度酶切;

  5.确保酶切过程中不会因蒸发而使酶切体积减小,否则会使盐浓度增高,从而可能降低酶的活性

  ▲可能原因❸:内切酶不恰当的稀释

  ▲推荐解决方案:

  1.避免使用微量体积(<0.5μL)内切酶进行酶切,保证足量日常储备,确保每个反应所加酶量准确;

  2.勿将内切酶稀释于水或10×反应缓冲液中;

  ▲可能原因❹:配制酶切体系不恰当

  ▲推荐解决方案:

  1.在反应体系中最后加入内切酶,加入内切酶后轻弹混匀,确保内切酶不会因甘油密度而沉于管底;

  ▲可能原因❺:酶切反应混合液中甘油过多

  ▲推荐解决方案:

  1.酶切反应混合液中甘油浓度应<5%,加入内切酶的量不超过总反应体积的1/10,尤其是对于双酶切;

  2.避免因蒸发而使反应体积减小,从而导致甘油浓度增高;

  ▲可能原因❻:酶切DNA浓度不合适

  ▲推荐解决方案:

  1.酶切反应混合液中DNA浓度的最佳范围为20-100 ng/µL;

  ▲可能原因❼:DNA污染

  ▲推荐解决方案:

  1.通过离心柱纯化、酚氯仿抽提和乙醇沉淀去除残留的SDS、EDTA、蛋白、盐分、核酸酶,用70%冰冷乙醇漂洗DNA沉淀,以去除EDTA和盐分;

  2.当酶切未经纯化的PCR产物时,PCR产物体积应不超过酶切总体积的1/3(如30 µL酶切总体积中PCR产物体积不超过10 µL);

  3.如果DNA是经硅膜或树脂纯化,需>10000×g离心10分钟已去除残余粒子;

  ▲可能原因❽:DNA中找不到内切酶识别序列

  ▲推荐解决方案:

  1.重新检查DNA模板,或通过测序检查;

  2.如果通过PCR引物引入酶切识别序列,确保引物序列包含酶切识别序列且5’端有4-8个保护碱基;

  3.查看所用内切酶是否需要不止一个识别位点才能发挥完全活性,添加含识别序列的DNA寡核苷酸或亚精胺可提高那些至少需要两个识别位点内切酶的活性(如AarI、SfiI);

  ▲可能原因❾:甲基化影响

  ▲推荐解决方案:

  1.查看内切酶的甲基化敏感性。如果内切酶受识别序列甲基化影响,尝试用异裂酶或同裂酶替代(如MvaI替代EcoRII);

  2.为了避免DNA的甲基化,在dam–/dcm–型大肠杆菌中复制质粒;

  3.如果内切酶需要识别序列甲基化才能发挥功能(如DpnI、SgeI),在dam+/dcm+型大肠杆菌中复制质粒;

  ▲可能原因❿:DNA结构影响

  ▲推荐解决方案:

  1.对于超螺旋的质粒DNA,其酶切位点可能被包埋,使用经验证可消化完整质粒的内切酶,如有必要,适当加大酶用量(如每µg DNA 5-10 units酶);

  2.对于线性DNA而酶切位点临近末端,检查完全酶切所需的额外碱基;

  3.如果在质粒多克隆位点内进行双酶切,检查酶切位点临近序列,是否具有进行完全酶切所需的碱基数量,如果距离太近,两种酶切可能会互相影响;

  ▲可能原因⓫:水中有杂质

  ▲推荐解决方案:

  1.将水离心(10 min, 10000×g)以去除水中污染物;

  2.做阴性酶切对照,以水代替酶以检测水中核酸酶和细菌污染物的影响;

  3.推荐使用新鲜的无核酸酶、分子生物学级别的商品化水;

  出现预期外的酶切条带

  ▲可能原因①:内切酶星号活性

  ▲推荐解决方案:

  1.酶用量不要超过推荐用量,如有必要可适当减少酶用量;

  2.避免过度长时间酶切;

  3.使用推荐的反应缓冲液。低盐、不合适的PH、除了Mg2+外的二价阳离子可能引起星号活性;

  4.确保酶切反应中甘油浓度不超过5%;

  5.避免因蒸发而使反应体积减小,进而增大甘油浓度和盐浓度;

  ▲可能原因②:其它内切酶污染

  ▲推荐解决方案:

  1.使用一管新酶或新缓冲液,不恰当的实验操作可能使内切酶或缓冲液被另一种内切酶污染;

  ▲可能原因③:其它DNA污染

  ▲推荐解决方案:

  1.重新制备新的样本DNA;

  出现弥散的DNA条带

  ▲可能原因❶:DNA质量差

  ▲推荐解决方案:

  1.通过电泳检测未酶切的DNA,如观察到降解则重新纯化DNA;

  ▲可能原因❷:试剂污染

  ▲推荐解决方案:

  1.如有必要,制备新的试剂,使用新的内切酶或者重新纯化DNA,不恰当的操作可能使反应组分被核酸酶污染;

  ▲可能原因❸:DNA迁移缓慢

  ▲推荐解决方案:

  1.在电泳前加入含0.2% SDS上样缓冲液后,将酶切DNA在65℃加热10分钟,可使与底物DNA仍结合的酶分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