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渊明的一首诗,淡泊明志,最后两句更是耳熟能详

 网际飞音 2021-07-19

陶渊明是魏晋时代伟大的诗人,他的许多作品都很朴实,但其中的一些佳句却仿佛晶莹圆润的珠玉,令人爱不释手。唐代韦应物、宋代苏轼等人,都曾学习和模拟他的诗风,虽然学不到陶的境界,却彰显出陶诗风格独特,也广为流传。

一般人眼里极其平淡和枯燥的耕读生活,在陶渊明笔下却显得如此充实和美好,充满诗情画意,也尽显风神摇曳。在表现这种艺术意境时,他从不雕词琢句,缕月裁云,而是用朴素的口语化的句子,如实写来。

陶渊明的一首诗,淡泊明志,最后两句更是耳熟能详

他的诗篇古朴无华,读起来却琅琅上口,节奏感很强,与当时诗坛上尚雕饰、不自然的作品形成鲜明对比。诗人用朴素、精炼的语言,逼真地描绘了自然景物,抒发了劳动中的新鲜感受。

苏轼就曾赞美,非古之耦耕植杖者,不能道此语;非余之世农,亦不能识别此语之妙。下面介绍陶渊明的一首诗,淡泊明志,最后两句更是耳熟能详

陶渊明的一首诗,淡泊明志,最后两句更是耳熟能详

移居

魏晋:陶渊明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陶渊明的一首诗,淡泊明志,最后两句更是耳熟能详

陶渊明41岁时曾在彭泽令任上,可是他不愿为五斗米而折腰,离开了八十几天的县令职位,回到田园参加劳动,作者对农村饥寒贫困的生活有了较深的体验,并形成了反映时代思想高度的桃花源理想,诗酒唱和、欢聚谈笑,经济衣食、不忘力耕,这是他所向往的田园生活。

诗人勾绘出他所想象的社会图景,没有朝代更迭,没有战乱剥削,自己享受劳动所得。这样恬静的社会,与秦汉魏晋争夺不已、战乱频仍的现实社会,形成了鲜明对比,也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百姓渴望美好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陶渊明的一首诗,淡泊明志,最后两句更是耳熟能详

陶渊明隐居上京时,因为旧宅失火,暂时以船为家。两年后就移居浔阳南边的一座村舍,这首诗就他是移居后不久所作。陶渊明的诗歌冲淡隽远,他不发胸中抑郁,也不言时运不济,只是如湖水一般平静、月光一般皎洁,充满自然质朴之美,景物真切、感情真挚。

诗人先阐述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从前想移居南村,不是为了要挑什么好宅院,只是听说这里的村民都很淳朴,待人真诚,诗人很愿意同他们度过每一个早晚。“乐与数晨夕”,表达出诗人喜欢宁静自然的田园生活,更愿意和广大的劳动人民结下深厚的友谊。

陶渊明的一首诗,淡泊明志,最后两句更是耳熟能详

诗人一直有这样的念想,只是之前比较忙,又有很多放不下的事情。一场大火虽然烧掉了一些家当,但也让他下定决心去乡村,过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如今总算把这件大事办完。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诗人不求宽敞的屋宇,只要可以放下一个床铺就行。简朴却很充实,艰苦但也充满乐趣,诗人心境安详、喜悦快乐,如此就很满足。

陶渊明的一首诗,淡泊明志,最后两句更是耳熟能详

诗人移居之后,邻居们时常来串门,朋友们也经常来拜访,彼此畅谈过去,毫无拘束。最后两句也很温馨,“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好文章大家共同欣赏,遇到疑难,大家一起钻研。

当读者平心静气地吟读此诗,仿佛眼前展现出一片广阔的田野,清风徐来、禾苗竞秀,绿波荡漾、生意盎然。千载之下,我们欣赏这些绝妙诗语,也跟作者一样,分享着无限的喜悦。

陶渊明的一首诗,淡泊明志,最后两句更是耳熟能详

陶渊明的田园诗朴素明朗、生动自然,常用白描手法,写景抒情,不作雕琢涂饰,因而振动人心。诗人常把景、情、理结合起来,达到一种浑融深厚的艺术境界。

陶诗中的很多诗句都是信笔拈出、不烦绳削的佳句。它们较之晋宋那些穷力追新、极貌写物,因而损伤了真正自然美的山水诗,理所当然地获得了无数读者的喜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