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你们在很多平台都看到过“爆仓”这个词,但这个词的主要使用场景是公立小学,很少会看到用于公立初中。 但既然公立小学会存在爆仓的情况,那么这些小学对口的公立初中到了爆仓的小学毕业那一年,一样会出现这个情况。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公立初中的爆仓。
在说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今年成都小升初市场的实际情况。
上次我们说到两个问题,第一个是私立转公办的问题,第二个是限制各区私立初中的承载名额问题。 再加上周六公开公布的市直管四私立及嘉祥锦江、师大一中锦江的补录情况。大家对于目前的小升初环境基本已经心里有数。
上述的六所私立学校中,除开盐外和北师大成都实验相对热度较低,其他四所(成外、实外、师大一中锦江、嘉祥锦江)都是成都最近大热的私立初中,且四所是成都初中私立五花之四。
(六校补录名额)
这么高水平的私立初中,为什么会有补录名额?
很明显不可能是因为第一批次私立摇号报名没报满,那就只能是摇中了不去读的。
虽然名额不多,且每年都有抱着“占分母”的心态报名摇号结果中了又不去的家长存在。但实际上这已经能说明一个问题。
成都的小升初家长,对于私立已经不再狂热了。
至少大部分,都把心思倾向于公立初中了。 
那么回到今天的主题,既然有往公立初中回流的情况,再加上各区热门小学接连爆仓,那么公立初中爆仓是必然的结果。
如何应对这个爆仓? 公立小学的爆仓其实已经有很多处理手段了,比如幼升小多校划片(极个别区域),更常见的是新增小学校区,比如金沙小学的ABC区,比如成师附小的C区。 
但公立初中还没有过类似的先例,有公立初中开分校的,但性质完全不同。 目前公立初中应对小学符合条件的毕业生(在其他小学就读,毕业前买了对口学区的房子迁户口,初中到这边来就读这种)爆仓的处理方式统一是:照单全收。
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可能没有家长能仔细去想这个问题。
举个例子,比如某公立初中,原本一个年级的承载量是400人,中考成绩比较优秀(比如高于553分)的人数占比是60%,也就是240人,还算是可观的数据。而一旦该初中的单年级人数达到600人,你们觉得上述人数会同比增长到360人吗?
不会的,大概率还是240人,在这个之上肯定会有所增长,但增幅不会超过10%。 也就是中考成绩比较优秀(比如高于553分)的人数占比将会变成240/600=40%。 
这就是最直观的后果。
那有人会说,现在很多学校包括以区为单位都在招聘老师。
招聘的主体第一是各校之间的老师相互跳槽,但这个不会改变教师群体的总数。第二是培训机构行业震荡下流出的“教师群体”,没有歧视培训机构师资的意思,这个行业里也确实有很多优秀的教师。第三就是应届毕业生。 至于第二个和第三个群体,用四个字形容就是:dddd

所以从师资上来讲,对外招聘并不是雪中送炭,更不是锦上添花。
关于初中的爆仓,说一下比较直观的数据例子。锦江区某果汁品牌公立初中,从2018年的12个班,到19、20年的14个班,到21年预计的16个班;锦江区海椒市某知名高完中的初中部,从之前的8个班,到20年12个班,21年预计12个班,以及今年的初中部扩建,新生到顺江路边某公立高中校舍借读等实际情况。 公立初中,早就爆了。至于爆的原因,我们这里只考虑对口学生增多这一点。至于其他的原因,我们下一篇再聊。
但爆的都是热门学校,从没听说锦江区那所成都第三名和成都第十七名的公立初中有爆仓的风声。
现在有些区在加急修建新的公立初中,来应对这个问题。
但是新公立初中要么地处偏远,划片给新学区,比如青羊新城的几个公立初中新分校。
要么开在老学区,比如锦江区的川附锦华、东湖中学。但关注度比较低,摸着良心问自己,真正愿意去的有多少? 但即使川附锦华、东湖中学划片加入锦江2、3片区,也只是起到一个降低个别数字初中的中奖率,其实大家心里还是更喜欢下面这两个。 

那么,像公立小学那样,开个7水的ABC学区能解决吗?
能,但不能完全解决。 首先,要在临近的地方开,这一点就基本卡死了。
即使开了,那也相当于直接扩大到原来的3倍,师资的问题,又回到了上面说的。 新老师不管是培训机构来的还是应届毕业生,都需要时间的沉淀。
没人愿意送自己的孩子给新老师练手成长,这个风险基本等同于,陪一个男人长大。 
所以,公立初中的爆仓基本上是无解的。(除非全面实行教师轮岗)
要想读公立初中,就只能接受以上风险,并祈祷自己分配到满意的老师。
如果你不能接受上述风险,也有办法。东部新区、青羊新城、武侯新城、天府新区、北部叙利亚。 考虑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