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海经图经》为何失传,从畏兽被淘汰的过程,就知道深藏的原因

 昵称55301288 2021-07-19

《山海经》是上古奇书,但与之同样重要的书籍还有一册《山海图经》。《山海经》流传于世,《山海图经》却在传承过程中消失,至于它消失的原因,用一种神兽的消失过程就可以说明白了。

《山海经图经》为何失传,从畏兽被淘汰的过程,就知道深藏的原因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山海经》是华夏文明中重要的一部典籍,关于《山海经》的作者,目前共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山海经》的作者是古代帝王大禹,另一种说法则认为是西汉刘向父子搜集了传说资料,继而将其整理为一部《山海经》。我们不得不承认,《山海经》对后世的影响极大,甚至不少古代名人都对其颇感兴趣。东晋时期的文学家郭璞,曾经专门为《山海经》作过注解,并试图解释其中的内容,但他的推论仍难以达到尽善尽美,存在诸多偏颇之处。

《山海经图经》为何失传,从畏兽被淘汰的过程,就知道深藏的原因

南梁大画家张僧繇也曾对《山海经》颇为痴迷,他醉心于书中的奇花异草、珍奇异兽,并以心为笔,完整地绘制出一卷《山海图经》,为后人解读《山海经》原著提供了参考素材。然而遗憾的是,《山海图经》最终还是在历史迭代中失传,目前已经找不到任何关于其内容的资料。曾有传言认为,《山海图经》也许是泄露了某些重要的秘密,令统治者们感到十分畏惧,因此才下严令将其销毁。

但在历史学家们的眼里,《山海图经》的消失可能另有原因,绝非是单一的影响到了统治者的统治地位。他们指出,如果想要彻底弄清《山海图经》的消失原因,可以以一种特殊的异兽作为参考,它的消失与《山海经图》的消失存在极大的联系。

《山海经图经》为何失传,从畏兽被淘汰的过程,就知道深藏的原因

“畏兽”是《山海经》中一种半人半兽的神怪,它的形象类似于狮子,其外表为巨目、獠牙、利爪,上身赤裸,下身着红色短裤,肩部生有翅膀与火焰,腿部还有飞羽,常作奔腾疾走之状,也存在凌空飞翔者。因为其肩头常有燃烧的火焰,所以被后世称为是“焰肩神”。

经过考古研究发现,南朝大臣冯邕的妻子元氏,其去世后的墓志边侧和盖面处都有畏兽图像和阴刻榜题。根据研究结果来看,其墓志上的神兽分别为啮石、护天、发走、挟石、挠撮、掣电、欢憘、寿福、长舌、捔远、回光、攫撮、乌擭、礔电、攫天、唅噙、拓远、拓抑,总共有18个之多。

《山海经图经》为何失传,从畏兽被淘汰的过程,就知道深藏的原因

在《续高僧传》中曾记载,古代高僧或者达官贵人的墓葬之内,“诸雕刻(畏兽)骇动人鬼”,它们是守护墓主人的石兽,用以保护亡者的灵魂。然而在南北朝之后的陵墓内,畏兽的形象开始逐渐消失,最后彻底淹没于历史的黄沙之下,再也找不到任何踪影。这究竟是怎么回事?畏兽为何会无端消失?

历史学家们参考了历史的发展,最终得出了一个结论,专门用以解释畏兽的消失之谜。他们认为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民族大融合的黄金时期,五胡乱华虽然严重冲击了汉人的文明,但也同时促进了各方文化交流与融合。在如此宏大的背景之下,胡人信奉的祆教、景教、摩尼教等纷纷涌入中原,并在短时间内收获了大批信徒。与此同时,各类诸如“天堂”、“神兽”等异域元素也大行其道,导致中原墓葬文化逐步被外来的文化代替,而外来的畏兽成为了当时镇墓兽的主流形象。

《山海经图经》为何失传,从畏兽被淘汰的过程,就知道深藏的原因

畏兽的形象十分恐怖凶悍,它被人们赋予了辟邪驱凶的作用,可是到了后来,中原地方相氏,镇墓兽等开始替代畏兽。随着历史的发展,明清时期的镇墓兽变为金刚像,力士像、菩萨像等,例如乾隆的裕陵地宫中,其墓道石门就刻有浮雕菩萨立像。

《山海经图经》为何失传,从畏兽被淘汰的过程,就知道深藏的原因

由此我们也能发现,其实《山海图经》的消失,与畏兽的消失原因完全相同。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文化的渐变,蛇首六足的冉遗鱼,三首六尾的鵸鵌鸟,九个尾巴的九尾狐,根本没有人相信,世界上还有这种异兽了,它们已然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最终在大浪淘沙中彻底被淘汰。这是一种文化的进步,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参考资料:《大话山海经》郑梅著长江出版社出版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