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更喜欢在咖啡馆里独坐?

 狐眼碌碌 2021-07-19

有个叫托马斯·塔尔赫姆的英国人做了个实验,他在6个中国城市256家星巴克和其他咖啡馆,观察和测试了约9000人,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北方人比南方人更喜欢在咖啡馆独自呆着:北方的北京和沈阳有约30—35%的人独坐,而南方的上海、广州、南京和香港这个数字只有25%;他还发现北方咖啡馆约有16%的顾客会挪开摆在过道的椅子,南方馆只有6%,上海甚至只有2%。

独坐也好,搬开椅子也好,很多人日常习惯的这种“社会行为”其来有自,反映出根深蒂固的过往生产活动的痕迹。托马斯的结论是,由于中国长期的农耕时代,在种植水稻的南方,人们“关注他人胜过自我”,所以他们更喜欢与他人坐在一起,并绕过挡路的椅子——换种说法,人们更愿意与他人建立联系,同时不愿采取影响到他人的行为;而在种植小麦和玉米的北方,“人们对自我的关注胜过他人”,他们更喜欢独坐,更习惯把碍事的椅子搬开。

托马斯实验的数据应该是真实的,但我觉得他的结论大谬不然。我们大多数人的体会和经验表明,南方人比北方人懒散,显得更加“以自我为中心”,相反北方人有着更强的“协作性”,更强调“团队精神”和“集体性”。人们过去习惯用南方的“农耕文明”与北方的“游牧文明”来解释,托马斯却从种植作物的品种寻找其影响,也算独辟蹊径。

一条称得上伟大发现的线

作物的种植与地理、气候有关,一个地方人们“文化秉赋”的形成,与其说是作物本身,不如说是种植环境和方式的影响。作为南方人,我大学毕业后第一次到河南、河北一带,大片碧绿的麦田,让我油然想到,要是一个人、一个家庭单干,根本对付不来。那些史书里熟悉的地名,春秋战国以降的各种战争,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大军对垒,也只有在这种坦荡如垠的野地才能扎寨安营、排兵布阵。所以大邱庄也好,南街村也好,除了政治上的原因,应该也是地理环境使然。

北方人的“协作性”,是环境逼迫的结果。置身黄土地、黑土地一望无际的平原、戈壁、旷野,人未免产生渺小、孤独的感觉,需要抱团,互相协作,狩猎是这样,种植作物也一样。许多年前搞“土地承包”,北方不少地方仍保留着村、队集体经营的方式,南方则普遍采取如假包换的分田分地到户。我的一位搞热带水果加工的朋友,特别羡慕山东、新疆等地政府或企业一声令下,就能把几万亩、几十万亩甚至几百万亩的土地整合在一起,建起种植基地,这在以丘陵和山区为主的南方,简直难以想象。

协作性的一个突出表现是生产的计划性。人们常说“一年之季在于春”,其实那更多是北方人奉行的教条。北方四季分明,农业耕作需要周密的分工、轮作计划。相对之下,南方无论上山还是下海,食物易得,温饱不成问题,庭前屋后种树能结果,河里海里撒网能捉鱼,自给自足,既无近忧,自然难以远虑。缺乏计划性作为集体无意识的“文化”,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招工。南方地区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不仅招工难,留人更难,本土员工各种奇葩表现:家里插田割禾要请假,孩子喂奶要请假,老人生日要请假,做清明拜社王要请假……不批准干脆辞职,今天辞了,明天再来应聘,“三进三出”、“五进五出”都是寻常事。在他们的脑子里,根本没有现代化的生产线、订单之类意识。

鲁迅先生说:“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优点是机灵,但厚重之弊在愚,机灵之弊在狡。”北方人思维相对简单、直接,性格外向,粗枝大叶,不拘小节,不管是否熟人,脱口喊“哥、姐、大兄弟”,与别人聊天口口声声“咱爸咱妈、咱家”的。相比之下,南方人要内向得多,不喜欢求人,为人处世算度利害。刘邦是北方人,项羽要“清炖”了刘邦的爹,刘邦居然说“你我结拜兄弟,我爹就是你爹,烹了请分我一杯羹”,有人据此认为刘邦厚黑,其实他心里没准就是这样想的。

“自我中心”还是“他人为中心”,最典型的是居住。南方人喜欢单家独户,北方则以四合院居多,时下许多城市小区“化公为私”的乱搭乱建现象,似乎也是南胜于北。打个比方,北方人像分子,南方像原子,一个有序,一个无序。有序的北方人讲“东南西北”,据说北京城里老公老婆睡一张床,互相挤兑说的也是“往东一点”、“靠西一点”;无序的南方人到北京问路,对东西南北感觉如坠五里雾中,因为在南方问路,对方只会告诉你前后左右,它以“我”为中心。

托马斯的实验与结论相悖,让我想起一个笑话:有位科学家捉了只螃蟹,冲它大喊大叫,螃蟹马上逃跑,如是者三,证明了螃蟹有听觉,他随后把螃蟹的腿切掉,再次喊叫时螃蟹一动不动,于是得出结论:螃蟹的听觉在腿上。

北海一个叫“简居”的咖啡书吧

回过头,关于作物种植与社会行为的关系,美国的东南亚考古学家乔伊斯·怀特的说法似乎更符合实际:小麦种植需要人们之间的协作,凸显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精神,相反,“水稻栽培往往促进分散的离心力而不是合作的向心力”。因此,居民之间仍旧维系的相互依存关系,应该是源于中国北方,而不是南方。

(文章均为原创,欢迎朋友圈和群聊天转发,公账号或媒体如转载,敬请加微信lsq19650206联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