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芭蕉”被称为香蕉,其实是对“文化”的一种折辱

 狐眼碌碌 2021-07-19

如果要找一种代表南方的水果,我想芭蕉是有力的角逐者。它实在太“南方”了,随处可见的芭蕉树,使一些北方人看见它就感觉热带、亚热带风情扑面,就像看到了椰树。

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分不清“芭蕉”和“香蕉”。感觉它不是一种科学的分类,而是根据口味所作的区分。

始作俑者应该是明代的李时珍。“李医生”是湖北人,湖北不产芭蕉,他吃到了比别的水果都甜的芭蕉,把它叫做“甘蕉”,完全无视先朝历代众多文人骚客写的那些“芭蕉诗、芭蕉词”

到了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张爱玲的“贵人”、沪上著名的园艺家黄岳渊正式使用了“香蕉”的名字。人们逐渐约定俗成,把又糯又甜的蕉叫做“香蕉”,把相对偏酸的土蕉山蕉还叫做“芭蕉”。

但我觉得“芭蕉”念起来都比“香蕉”好听,没有后者那种吃货的肉欲感。我想不起有哪首芭蕉诗像赞美荔枝、葡萄、梅子、橄榄之类,是赞美它好吃的,相反,它们描写的都是关于芭蕉树的碧绿浓荫,特别是雨打蕉叶的情景和唤起的愁情恨绪。

“芭蕉”的一分为二,其实是“媚俗”对“文化”的胜利。要是你读过古人那些芭蕉诗,这种感觉就更加强烈了。

古人说芭蕉“扶疏以树,质则非木,高舒垂荫”,认为它并不是一种树木,而是一株大草。英语里“芭蕉”和“香蕉”都只有一个词:banana。如果我像某位名教授那样科幻和无聊,就会认为“芭蕉”的名字源自英语,但我只是觉得最初给这株“草”命名的人,可能比较多愁善感,看到那些碧绿肥大的叶子变得干巴焦黄,感慨万千,于是起了这个名字。

有一句话叫“樱桃好吃树难栽”。养猪是为了吃肉,同样,种树是为了吃果,但芭蕉树却是个例外。芭蕉虽然称得上是南方一种佳果,但不少人喜欢它,是因为它的叶。

这风气可以说是“皇家遗韵”。汉武帝征服南越后,建了一个扶荔宫,移栽了许多奇花异木,其中就有12棵芭蕉树。可以断言他种的芭蕉树是不会结果的。现在北方一些庭园里种的美人蕉,更是一种纯粹的观赏物。美人易老,美人蕉不老,婆娑绿叶,什么时候都那样养眼。

芭蕉树叶子肥大,“大叶”谐音“大业”。北海著名的木雕收藏家巫海告诉我,过去富贵人家的藻板,不少雕刻有芭蕉树,就是寓示子孙前程远大,宏图大展。这远比现在高考时祈求“有朝(广东话'蕉’与'朝’同音)一日,生活甜蜜”,家长扛着一根拴着一把芭蕉的甘蔗守在考场外更有意味。这种大叶子,有时也用来表示豁出去的气概。广东有句俗话,叫“至大芭蕉叶”,意思跟《水浒传》中李逵说“砍脑袋不过碗大的疤”差不多。

有个成语叫“一叶障目”,如果是芭蕉叶,估计不仅能障目,还可以遮身。周朝时郑国有个砍柴人,遇到一只惊惶逃跑的鹿,把它打死后用芭蕉叶盖住藏在城墙下。但他后来忘了藏鹿的地方,以为自己只不过是做了个梦,于是一路喃喃不停说这个事。有人听到了,就四处寻找将鹿取走,回家告诉老婆:那个砍柴佬做梦捡到了一头鹿,我现在捡到了,感觉也像做梦一样。

列子讲的这个故事,形容人生如梦,得失无常,跟南柯太守的大槐安国差不多。芭蕉与这样的故事扯上关系,显得有些“负能量”。不过,古往今来的芭蕉诗,的确常与孤独忧愁相连。

白居易因“越职言事”,被发落到江州时写过一首短诗:

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蛩”就是蟋蟀。听到蟋蟀叫了又停;一灯如豆,忽灭忽明;窗外的芭蕉叶嘀答作响,原来昨晚下雨了。四句诗,没一个字感慨和抒情,但你知道白居易一夜没睡着。可以想到,从皇帝身边的朝官贬到地方为吏,对他是一种多么大的打击。

因芭蕉这样触景生情的,还有李清照。李清照在经历了金人将徽宗父子掠走的“靖康之难”后,南渡江宁,填过一阙词: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仔细念一遍,代入一下,对诗人经历毁家失国之悲的遭遇自然感同身受。佛说,境由心生;用杜甫的话,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而按王国维的说法,这叫“以我观物,则物皆着我之色彩”。

科学家说,芭蕉富含的色胺酸能减轻忧郁症,因此欧洲人叫它“快乐水果”。因为芭蕉树极易勾起的这种悲怜愁苦,我的忠告是,不要在芭蕉树下吃芭蕉,否则吃了也白吃。

芭蕉叶大成荫,常常和雨连在一起,是比萧敬腾还要“神”的“雨神”。秋来风雨滴沥,闻之心与俱碎的情形,曾成为清朝道光年间那对跟沈复与芸齐名的蒋坦、秋芙夫妇打趣的韵事:蒋公子因一夜秋雨,早上起来,捡起一张芭蕉叶题词: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第二天老婆在蕉叶上续了几句:是君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

在芭蕉叶上题词,大概不是用墨而是用硬物划上去的。我小时候经常干的坏事,就是用瓦片在芭蕉秆上刻字。不过,芭蕉叶作为画纸并非没有先例。尊称“草圣”的唐代书法家怀素是个酒徒,喝了酒兴致一来,饿狼眼里都是肉,在他眼里什么都成了纸,墙壁、衣服、器具,“靡不书之”。曾经因为家里穷,他种了一万棵芭蕉树,为的是用芭蕉叶来写字,因此留下一个成语:写遍芭蕉。跟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差不多。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一个意思,不应该光把“芭蕉”当成好吃的一种水果。芭蕉的意义,“精神”甚于“物质”,它作为一种“风景”和“文化”的价值,远远超过作为一种食物。

(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好,请随手转发或点击“在看”,谢谢!)

其他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