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和平||《燃烧吧,浙东星火(二)》

 一滴水12345 2021-07-19

孙和平

孙和平,字逸,1957年生。当过农民、医生、故事员、教师,主要作品有《燧之光一宁绍风土人物集》《燃烧吧  浙东星火》等。



(原创) 体裁|剧本   作者|孙和平

星火 Yellow! - Our Memories Are...

 电视剧文学剧本

          燃烧吧,浙东星火(二)

                           文\孙和平

(根据刘亨云回忆录《浙东游击纵队》改编)        

              二 相公殿枪声

        1

      1941年6月16日。杭州湾南岸姚北庵东①相公殿六塘塘堤。

      半个月亮在云层中时隐时现,三北大地时明时暗。    

      初夏的海滨之夜,凉风中传来一阵阵嘹亮的蛙鼓和小虫儿的轻吟低唱,此起彼伏,遥相呼应。

      深蓝的夜空中,不时闪现点点流萤,翻飞着,舞动着,随即轻盈地落在草丛、树叶之中,萤光在草丛、树叶间一明一暗地闪烁着。

      画外音:“这三北大地的初夏之夜,是那么地富有诗情画意,着实让人心旆摇动,神驰情迷。”

      塘堤南隐隐约约地传来几声狗叫,随之又归于平静。

      朱人侠(宗德指挥部第三大队大队附)带一个班的战士伏在塘堤边上,眼睛紧紧盯着远方暗沉沉的海面。

     十三四岁的小战士杨来西(“宗德三大”通信员)眼睛一亮,兴奋地指着远方海天相接之处:“副大队长,快看,他们来了。” 

      暗沉沉的海面上出现一个黑点,渐渐地向塘堤靠近。

      黑点近了,近了,更近了,渐渐可以看清楚了——这是一条双桅“沙飞”船②。

      朱人侠:“杨来西,快,发信号。”

      杨来西:“是。”站起身来立在大堤上,举起手电筒顺着转了三圈又倒着转了三圈。

      暗沉沉的海面亮起昏黄的光亮,摇晃着,转动着。

      林有璋(后改名林达,第三战区淞沪游击队第五支队第四大队大队附)迎着风浪站在上下颠簸着的船头,目光警惕地扫视着四周的海面。

      画外音:“三北,富饶美丽的神奇宝地;三北父老,勤劳、淳朴、勇敢的伟大人民。我林有璋和战友们将在这里开始新的战斗,直到把在中国大地上烧杀掳掠的日本法西斯强盗彻底赶出中国去。”

      林有璋看到海面上晃动着转动着的手电筒光,轻轻地吐出一口气,紧紧绷着的脸上掠过一丝微笑。

      黄矮弟(船老大):“林大队长,船底已经擦着海涂了,我只能把你们送到这里了。”

      林有璋一挥手:“同志们,下船。”

     穿着老百姓衣衫的战士卷起裤管,“噗通”“噗通”地跳下水,踩着海涂趟着水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塘堤走来,身子摇摇摆摆。

      林有璋紧紧握住黄矮弟的手:“黄矮弟同志,我们后会有期。”跳下水急急追赶队伍。

      朱人侠快步走下塘堤,迎上前来。

      林有璋急忙上前,握住朱人侠的手:“朱人侠同志,我们又战斗在一起了。”

      朱人侠:“同志们都过来了?”

     林有璋:“不,我们一共过来133人。我带的是尖兵,蔡群帆同志带大队随后就到。”

①庵东盐区当时由余姚县管辖。本剧中的行政区域划分均按照当时的行政区域。

②一种比一般渔船略大的小型运输船,船头翘起如鸟在水面飞行,故名。这种船在东南沿海一带较普遍,主要依靠木橹、竹篙和风力行驶。这种船的帆有双桅、三桅、四桅等多种,行驶时,可以根据风向对帆进行一定的调节。

                                 2 

      姚北庵东区崇德乡三村(今崇寿镇宴清村)。六塘南茅草房。

      草房中点着一盏昏黄的油灯,褐色的泥墙上映着五个人影。

      蔡群帆(中共浦东工委委员、军事部长,公开身份为淞沪五支队教官)、林有璋、夏治行(“五支四大”指导员)、姜文光(“宗德三大”大队长)、朱人侠围着一张破旧的桌子坐着。

      姜文光:“5月10日,我们在黄家埠十六户登陆进入三北后,一直在寻找余上县工委,希望通过地下党的同志了解三北地区的敌情,尽快打响浙东敌后抗战的第一枪。可是由于我们没有打新四军的旗号,所以一直没有跟他们接上关系。”

      蔡群帆:“我看我们先在这一带打上一仗,地下党的同志得到消息后,肯定会主动来找我们。大家觉得这样做可行吗?”

      朱人侠:“姜大队长和我也有这个想法,可就是一直找不到机会。今天早上,姜大队长派了些战士化装成渔民、盐民、小贩到庵东镇侦察,得到这么一个情报:庵东镇上驻扎着一个小队的鬼子,他们几乎每天都要经过六塘到周围的村子抢粮。我们是不是在相公殿附近这个鬼子的必经之地打他一个伏击?”

      蔡群帆:“我们刚来三北,现在还是两眼一抹黑。你们比我们先到这里,情况比我们了解得清楚全面,我们一切听你们的安排。”

      林有璋:“明天,我们几个都去那里看看,选一个适合打伏击的地形。”

      蔡群帆:“这第一仗意义非同一般,我们必须打出声威来,给三北的民众来个振聋发聩!”

      众人点点头,脸上露出自信的微笑。

                               3

      姚北庵东区崇德乡向天庵村。

      明晃晃的太阳当空照着,发出耀眼的光亮。

      六塘塘堤。塘堤高出地面一丈多,两旁长满碧绿茂盛的芦苇、茅草、革命草、狗尾巴草,随着杭州湾吹来的一阵阵海风轻轻地摇摆着身子。

      塘堤北侧是广阔平坦的盐场。盐场上布满盐墩、盐舍。盐墩像一座座坟包。盐舍地基高出地面一米多,三四米高的盐舍顶上盖着厚厚的金黄中透着微红的茅草。

      塘堤北侧的河沟旁,孤零零地矗立着三间青灰色的瓦房①。

      塘堤南侧是荡漾着一层层细浪的塘河,河水澄澈见底。河岸密密的芦苇、茅草、革命草和各种野草上栖息着五颜六色的蜻蜓。大大小小的蜻蜓不时地从草叶上飞到水面点水,漾起一圈圈细细的涟漪。

      塘河两岸是连绵的棉花地、玉米地、高粱地,绿油油的棉苗、玉米苗、高粱苗轻轻地点着嫩生生的脑袋,“咯咯咯”地笑着。

      塘堤上暑气蒸腾,尘埃弥漫,路面积满了白白的盐花。

      塘堤北侧“五支四大”伏击阵地。头戴野藤和青草编成的草帽的战士静静地伏在盐墩后,身旁整齐地放着一颗颗旋开了盖子的手榴弹②。林有璋伏在盐舍顶上,目不转睛地看着南面的六塘大堤;身旁的机枪射手屏息静气,肩胛紧紧顶着机枪枪托。

    “五支四大”伏击阵地东侧约一千米处的“宗德三大”伏击阵地。杨来西端着步枪伏在河岸的芦苇丛后,双眼紧张地盯着南面的六塘。

      姜文光弯着腰跑到杨来西身旁,拍拍他的肩膀:“杨来西,今天是你为妈妈、弟弟报仇的第一仗,你一定要沉住气,无论如何不能随便开枪暴露目标。记住,抗日军人一定要听命令行动。”

      杨来西点点头:“是!”

      杨来西脑海中浮现出如下画面:

      杨家祠堂前,站满了男女老幼。鬼子在祠堂门前架起三挺歪把子机枪,机枪射手趴在机枪后,肩胛顶着机枪把子。鬼子兵的刺刀在阳光下闪着白光。石狮子旁,两条黑色狼狗喘着粗气,不停地伸着血红的舌头。

      鬼子军官“哇啦哇啦”地说了一通日语。

      翻译官:“太君说了,你们村中有人与大日本皇军作对,昨天晚上袭击了两个站岗的太君。本来你们全村人都要死啦死啦的,但看在你们是我杨翻译同村、同祖宗的面子上,给你们留了一条活路,但你们必须交出抗日分子!”

      所有人沉默着。

     翻译官瞪着双眼在人群中搜索了一番,一把拉出一个怀抱孩子的青年妇女,满脸奸笑地:“杨家媳妇,昨天晚上袭击太君的就是你的男人,不过,太君说了,只要你说出你男人到哪里去了,就没有你和你孩子的事了。”

      青年妇女昂着头:“臭汉奸,你告诉鬼子头,我男人参加新四军杀东洋强盗和你这样的汉奸去了!”

      翻译官“啪”地一巴掌打在青年妇女的脸上:“不识抬举!快说,你男人到底去哪里了?否则,别怪我不讲同村、同祖宗的情面。”

      青年妇女抹了把嘴角的血,“呸”地一口唾在翻译官的脸上。

      鬼子军官一挥手,一个鬼子兵跑上前一把从青年妇女手中抢过孩子,狠狠地摔在地上。孩子“哇哇”大哭,满脸眼泪鼻涕向妈妈爬来。

      翻译官:“说吧,说出来你和你的孩子就可以回家了。”

      青年妇女猛地扑上前去抱孩子。

      一个鬼子兵抢上前一刺刀捅在孩子的脊背上,挑起来举在空中转着圈子,鲜血“滴滴答答”地流下,溅了鬼子兵一身一脸。“哈哈哈……”鬼子兵发疯般地大笑。

      青年妇女猛地扑向鬼子军官,抱住鬼子军官的大腿,死命地咬着。鬼子军官“哇哇哇”大叫。

      鬼子兵一拥而上,几把刺刀同时插在青年妇女的背上……

       杨来西双眼喷火,牙根紧咬。

     戴着红袖章的青年农民胡金潭急匆匆地跑来,气喘吁吁地爬上盐舍顶,向林有璋报告:“报告林大队长,我按照您的命令去了趟乡公所,陈乡长给了我一个袖套,我戴着它在相公殿街上走了一圈,仔细数了数'东洋矮子’③的人数。'东洋矮子’总共是36个,还有1个汉奸翻译官。小队长和翻译官各1支手枪,还有1挺机枪、1个掷弹筒、33条长枪。我还问陈乡长'东洋矮子’什么时候回庵东,他说'东洋矮子’准备在相公殿吃喝、午休以后再回庵东,估计要在午后2点钟以后。”

     林有璋:“谢谢你,老乡。现在你先回去,等打完这一仗,我林有璋请你喝酒吃肉。”

     胡金潭:“不,林大队长,我要看你们怎样打'东洋矮子’。”

     林有璋:“老乡,打仗有危险,你还是回去吧。”

     胡金潭拍拍胸脯:“我胡金潭天生就是不怕死的种,而且我还在国民党军队里当过几个月的兵。林大队长,您就让我留下吧!我保证就在一旁看着,决不妨碍你们打仗!”

     林有璋:“老乡,我们没有多余的武器好给你,打起来你只能在一旁看着。再说打仗时子弹不长眼睛,你还是赶紧回去吧!你想打小鬼子,这是好事,等我们打完这一仗再说吧。”

     胡金潭:“我胡金潭也是有血性的中国人,你们大老远的渡海到三北来打'东洋矮子’,阿拉④三北人当然也要打'东洋矮子’!我没有枪,就在一旁看着你们打,这也过瘾!您就让我留下吧,林大队长,我胡金潭求您了!”

     林有璋:“你如果一定要留下,那就必须听我的命令,不能随便行动暴露目标。你做得到吗?”   

     胡金潭连连点头:“一定,一定!不听话的是小狗。”

     太阳斜挂在西南方向,天空灰蒙蒙的。

     六塘大堤上出现三十多个鬼子,分成两行向“五支四大”伏击阵地走来。

     一个鬼子手中举着血色太阳旗,挺着胸脯神气十足地走在队列前。

     鬼子穿着黄色军装、大头皮鞋,骄横地迈着阔步,皮鞋声“橐橐橐”地响着,一步步朝瓦房走来。大堤上尘灰飞扬。

     鬼子后边跟着十几个挑夫,挑着酒瓮和鸡鸭鱼肉。

     胡金潭:“林大队长,怎么还不打?”

     林有璋:“不急,等老乡们走到房子前面再打。”

    “嗯嗯。”胡金潭似乎想到了什么,连连点头。

      鬼子队伍走过瓦房,挑夫跟着走到瓦房前面。

    “砰”,林有璋手中的枪响了,举太阳旗的鬼子胸口一挺重重地

     地摔倒在塘堤上。太阳旗倒在尸体旁,随着海风轻轻地翻卷着。

     随着林有璋的枪声,机枪响了,步枪响了,子弹“叭叭叭”地尖叫着,一串串、一颗颗地飞向鬼子。一颗颗手榴弹乌鸦般地飞落在鬼子身旁,“轰轰轰”地炸开,硝烟弥漫,泥沙、石砾飞溅。六个鬼子哭嚎着倒在塘堤上……

     鬼子惊叫着慌乱地趴在塘堤南侧开枪射击。

     挑夫急忙扔下担子,跑下塘堤四处逃散。

     翻译脸色煞白,结结巴巴地:“太……太君,这……这里的地形……对……对我们……非常不利,赶……赶紧撤吧!”

    “八格!”日军小队长“啪”地一巴掌打在翻译胖乎乎的脸上,朝着塘北举起东洋刀,声嘶力竭地喊叫,“几个支那游击兵的骚扰,反击!”

     鬼子朝着盐墩、盐舍盲目射击。

     双方激烈地对射,枪声爆豆子般地响成一片。

    一个鬼子急忙架起掷弹筒向“五支四大”阵地发射。“轰”的一声,炮弹落在一间盐舍顶上。盐舍上的茅草燃烧起来,越烧越旺。

    “宗德三大”阵地上,姜文光一挥手:“同志们,跟我来,打小鬼子的屁股。” 

     姜文光带着“宗德三大”的战士沿着塘河河岸旋风般地冲到鬼子背后。

     姜文光一挥手:“打!”

     一阵激烈的枪声响起,塘堤上落下一排手榴弹,又有六个鬼子倒在塘堤上,哀嚎着,哭喊着,呻吟着。塘堤上汩汩地流淌着一滩滩鲜血。

     鬼子小队长惊慌地转过身子,朝着塘南举起东洋刀……

杨来西瞄准日军小队长,咬着牙一扣枪机,“砰”的一枪打中他举着东洋刀的手臂。

     日军小队长急忙捂住手臂,鲜血不停地从指缝间涌出,“滴滴答答”地洒在塘堤上。

     翻译急急爬到小队长身旁,哭丧着脸:“太……太君,赶紧撤吧,支那兵实在太……太多了,再不撤退我……我们就要被……被包围了。”

     日军小队长看了看四周,塘北又飞来几颗手榴弹,落在塘堤上“嗤嗤”地冒着白烟……

     日军小队长直瞪着双眼看着,“呼呼”地喘着粗气,一叠连声地叫喊:“撤,快撤!快撤!”

     一个鬼子拿过小队长的东洋刀,匆匆忙忙地砍下两个死鬼子的手臂放进背包。

     鬼子拖拉着受伤的同伙慌慌张张地逃窜。

    “五支四大”“宗德三大”的战士紧紧追赶,边追边射击,子弹“叭叭叭”地打在鬼子的身旁。又有三个鬼子先后中弹,被同伙拉着拽着逃往庵东。

     字幕:1941年6月18日下午3时,从浦东渡杭州湾南下三北的“宗德三大”和淞沪“五支四大”在姚北庵东相公殿打响浙东敌后抗战第一枪。相公殿战斗毙、伤日军各8人,我方无一伤亡。时隔7天,“宗德三大”和“五支四大”又在相公殿设伏打击前来报复的日军。相公殿战斗规模虽然很小,但它犹如一声春雷在空中炸响,大大地振奋了浙东敌后的人心,鼓舞了浙东人民的抗日信心。这以后,浙东大地到处燃起抗日的星星之火。

①浙东沦陷前是庵东盐场的税警住房。

②据新四军老战士张裕康介绍,浙东抗日武装使用的手榴弹,导火索藏在木柄之中,使用时先旋开装在木柄下端的盖子,用食指勾住铁环一拉,再扔出去。所以作战前战士们往往先旋开盖子放在身旁,如果不用,可以把盖子重新旋上。一般情况下,一个战士随身带四颗手榴弹。

    ③因为当时一般日本人的个子稍矮于中国人,所以三北一带蔑称日本鬼子为“东     洋矮子”。

④“三北”一带的方言,意思是我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