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毁岸坡的几类处治初定方法(二)

 悠游2019 2021-07-19
我国每年都会有大量的水毁工程产生,尤其是在水系发达的川西高原,雨季期间的河流多为暴涨暴落,河床纵坡降比大,河道弯曲变化大,属于典型的上游沟谷性河道。由于地质构造强烈,岸坡多有各种成因的堆积体构成,雨季时强烈的洪水冲刷每年都会造成大量的沿河公路水毁严重。
基于此,笔者通过一些代表性水毁岸坡案例的现场处治方案的初步确定,分类对处治方案进行“以战代练”式的说明,供大家参考。
3、某岸坡由稍密~中密碎卵石土构成,由于百年一遇的大洪水造成公路外侧岸坡出现塌方,外侧波形栏悬空,下部岸坡高约8m,坡率约1:0.5。坡脚漂石、卵石较多

图3-1 岸坡病害图

从现场看,该段岸坡主要是由于洪水期间水位暴涨冲刷上碎块石岸坡所致,故需采用对洪水位以下的岸坡采用全坡面防护。且由于波形栏悬空,故需采用工程进行补偿性加宽。
基于此,在坡脚河床部位设置高约4m的护脚墙,其中埋入河床以下的抗冲刷深度约3m,地面上外露1m。继而以护脚墙为基础上,在陡立的岸坡上设置面板+锚杆的岸坡防护工程,同时对缺失的路肩进行补偿加宽。

图3-2 工程处治示意图
4、某岸坡高约3m,位于河流的顶冲段。由于上游河道狭窄而河道纵坡较大,造成在百年一遇洪水袭击下,路基外侧约2m宽的岸坡完全消失,公路路基下部洪水淘蚀形成了空洞洪水越过路基外侧的防撞墙导致公路被洪水淹没。
为防止公路出现断道,相关单位采用碎石土在洪水过后对路基外侧的岸坡进行了恢复和反压,反压宽度约8m,大大超过了原岸坡的宽度。

图4-1 岸坡病害及弃渣反压图

从现场看,为恢复公路运营和防止公路路基下部洪水淘蚀形成的空洞塌方,采取在洪水过后设置反压体是可行的。但由于反压过宽造成河道侵占严重,非常不利于河道行洪。
此外,该段位于上游河水的顶冲段,加之上游河道纵坡大,下游河道一旦过量侵占,极易造成河流的局部冲刷加重。换句话说,现采用的反压虽一定程度解决了公路的应急保通,但是极不安全的。
基于此,在现反压体路肩外侧反压体上,利用挖掘机开挖形成具有一定去坡率的槽体(反压体由于多种原因不能挖除,包括非技术问题),继而在其中设置高约5.5m与路基齐平的路肩墙。其中路肩墙位于原河床以下约3m,提高抗顶冲的局部冲刷能力。一旦临时反压体被洪水冲刷殆尽,而具有很好抗冲能力的路肩墙就可以起到有效的岸坡防护作用。
在此基础上,在挡墙上设置高度约3m,兼顾防拦墙功能的拦水墙,从而有效防止河水再一次越过防撞墙而在路基上形成漫流。

图4-2 工程处治示意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