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有效解决“孩子爱发脾气”等情绪问题?

 北医脑健康 2021-07-20

孩子为什么稍稍不如意就会大哭大闹发脾气?为什么不能按照家长要求做,还会故意捣乱?为什么会表现出一些很奇怪的动作让人无法理解?面对诸多问题,很多家长们只是被动应战,结果往往反而使孩子的情绪问题升级,家长们更为焦虑,最终不是知难而退,就是被迫妥协。今天,嗨脑仁总结了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行为,请来专业老师帮我们解答,希望家长们从中得到启发。




1

问题1:我家孩子如果没有满足他的愿望,不给他吃某样东西,不让他走想走的路,他就会撒泼打滚,令人措手不及。

家长您好:当孩子提的要求不被满足时,孩子就会出现躺在地上哭闹的行为。⾸先对于孩⼦来说,有些要求是可以及时被满⾜的。对于这样的要求家长可以教孩⼦⽤恰当的⽅式提要求,并且主动满⾜。

例如:孩⼦想要吃饼⼲时,如果孩⼦的⼝语能⼒尚可,那么我们可以在孩⼦该行为爆发前就辅助孩⼦说我要饼干,之后⽴刻把饼⼲给孩子并给予具体⾏为表扬。孩子想要⾛⼀条路也可以辅助孩⼦使用正确的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意愿,例如教他说“我想⾛这边”。之后就带孩子⾛他想⾛的那条路并给予具体⾏为表扬。如果孩⼦⽬前还暂⽆⼝语能⼒,那么我们可以教孩⼦⽤姿势或者是⼿语来表达需求。

其次,对于孩⼦来说,有些要求是不能够当下被满⾜的。若是要求不能够被满足的孩子很有可能会出现不满的情绪生⽓、哭闹等行为。在家中家⻓能够坚持不在孩⼦哭闹时去关注他、满⾜他的要求,这⼀点家⻓务必要做到。在外⾯孩⼦会用躺地上哭闹的⾏为来表达⾃⼰不满的情绪,这个行为对⾃⼰或他⼈造成了影响。这个时候家长可以将孩⼦抱到相对安静,⼈少的场所,在这个过程中不要拉扯或者惩罚孩⼦,等孩⼦安静下来的时候,我们再去关注孩子,并且帮助孩⼦建⽴适当的情绪表达。

2

问题2:据老师反映,明明上课很积极,会举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但当明明举手时老师没有叫他而是叫了别的小朋友时,他会在课堂上大声吵闹,还会把课本掀翻到地上。为了让他好好上课,老师只好让他回答问题。就这样,在课堂上只要不叫他,他就会发脾气。

家长您好:首先对明明这种行为进行功能分析,假设明明大吵大闹、把课桌上的书本掀翻在地、大发脾气的行为。是因为举手回答问题时没有被老师叫到,其强化物是想获得机会为了验证这一假设,只要明明举手,老师就叫他回答问题,整一节课下来明明都没有发脾气。由此可以推断,获得机会是明在课堂上大发牌气的强化物。家长可以这样跟老师沟通,详情如下:

1. 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增加学生一起回答的环节,减少让单个学生举手回答问题的环节。

2. 老师可以在课前告诉明明,这节课只能举3次手,如果能做到,就可以在明天的运动课上玩海洋球(明明很喜欢玩海洋球),并且在黑板上写上数字作为视觉提示,明明举手回答一次就减少一次,当数字变为0时就不能再举手了。

3. 用社交故事教明明学习等待,可以画图并配上文字。内容如下,仅供参考:“当小朋友举手想回答老师的问题时,老师没叫到我也没关系,等问到下一个问匙时再举手回答。下一个问题我举手,老师叫到我,我很开心。如果老师还是没有叫到我,也没关系,我再等一等。”

3

问题3:孩子不爱模仿,配合度差,有时候还会故意捣乱。⽐如我们做⼿指操,他每个步骤都学过的,可以连在⼀起做他就是不愿意配合,甚⾄还会故意改编歌词瞎闹。⼼情好的时候也许可以跟着⼀起做,⼼情不好就不做。规矩感⽐较差。怎样能让孩⼦喜欢模仿?

家长您好:以上问题是在进行动作模仿练习中孩⼦会出现捣乱、配合度差。先建议家⻓收集模仿任务是孩⼦行为的数据,记录⾏为abc记录,a:前提,b:⾏为,c:结果,分析⼀下孩子该⾏为的功能。孩⼦出现这个⾏为是为了逃避任务还是为了获得家长的关注。如果孩⼦这个⾏为的功能是为了逃避任务。

首先从信息中得知孩⼦其实是可以独⽴完成动作模仿和跟随任务的,我们可以肢体辅助,让孩子完成任务并及时强化孩⼦完成任务的⾏为,避免逃避⾏为的发生。

其次,我们可以差别强化孩⼦独⽴跟随和模仿的⾏为,将孩⼦的模仿⾏为与孩⼦喜欢的物品配对。在孩⼦跟随模仿后,⽴即给予孩⼦喜欢的物品并给予具体⾏为表扬:“哇,你跟着妈妈⼀起做动作了,你真厉害”提高孩⼦的配合度。如果孩⼦的这个⾏为是为了获得关注,家长可以这样做:

1.提前给予关注,在动作模仿任务开始前,在孩⼦的捣乱⾏为发⽣之前先关心⼀下孩⼦,并在⼀定时间隔中就主动给予孩⼦关注,避免孩⼦不恰当的求关注的⾏为发⽣。

2.教孩⼦⽤合适的⽅式获取关注,当孩⼦想要被妈妈注意时,我们可以教孩⼦⽤语⾔向妈妈表达:“妈妈,你快看”等。

3.计划性的忽略,不要在孩⼦不当的求关注⾏为发⽣之后就⽴刻关注孩子,否则孩⼦很快就学会了用这种不恰当的⾏为表达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计划性的忽略孩⼦不恰当的就关注⾏为。

4

问题4:孩子3岁,⽆语⾔,各⽅⾯发育滞后,出现很多问题⾏为。一般在他兴奋、无聊、玩玩具遇到挫折的时候,就会玩⼿、⼤叫、乱跑或者换⼀个地⽅玩耍,孩⼦叫的时候,我们通常要求他“安静”,玩⼿的时候叫他“⼿放好”,但是好像没什么作⽤ 。请问应该怎么处理或引导这些问题⾏为?

家长您好:从以上描述可以看出孩⼦可能是在以乱跑、乱叫、玩⼿的⾏为是来发泄或表达⾃⼰兴奋受挫等情绪。每个⼈的情绪都需要⼀个途径来发泄,孩⼦发泄情绪的⽅式对于家⻓来说可能是难以接受的,那么我们可以教给孩⼦以他⼈可以接受的⽅式来表达⾃⼰的情绪。

例如当孩⼦开心时,我们可以辅助他拍⼿或者跳⼀跳,并表扬孩⼦开⼼的时候就拍手,逐渐强化塑造孩⼦以拍手的⽅式来表达⾃⼰开心。如果你认为⽤拍⼿的方式表达开⼼不太合适,也可以辅助孩⼦以及其他你可以接受的⽅式来表达自⼰的情绪。对于孩⼦受挫或者⽣⽓时,我们可以同样的⽅式辅助并强化孩⼦⼀个恰当的⾏为来表达自⼰的情绪。

其次,对于孩子⽆聊时出现这些行为的情况,建议家⻓可以带孩⼦去评估⼀下目前技能的发展,请根据孩⼦的发展情况,为孩子制定相应的⼲预⽬标。差别强化孩⼦⽤正确的⽅法正确、合理的⽅式玩具等独⽴游戏的⾏为,提升孩⼦的独⽴游戏技能,让孩⼦独处时也能够我玩这个玩具,玩完那个玩具。

5

问题5:总喜欢在⽐他⼩的⼥孩⾯前表现的特别兴奋,说⼀些别⼈听不懂的话,导致别⼈很不理解,远离他,下次还会发生,怎样正确引导他呢?

家长您好:孩⼦在⽐他⼩的⼥孩⾯前容易表现兴奋,说些别⼈听不懂的话的⾏为,我们对此推测孩⼦⾏为的原因,可能是想要有同伴打招呼或是喜欢同伴,想要获得同伴的关注。如果是这些原因我们可以从以下⼏个⽅面:

⾸先我们需要教会孩⼦⽤合适的⽅式获取同伴的关注。如果孩⼦的⼝语能⼒尚可。当孩⼦想要被同伴关注时,我们可以教孩⼦⽤合适的语⾔向同伴打招呼。例如教孩⼦说“早上好,我能和你⼀起玩⼉儿吗?”,“我有泡泡⽔水,我们⼀起吹泡泡吧”。如果孩子暂时还没有办法表达这些⻓句,我们可以在孩⼦子想要获得同伴注意时,辅助孩⼦去拉同伴的⼿或者拍同伴的肩膀,差别强化塑造孩⼦以合适的⾏为去获得同伴的注意。

其次,当在同伴⾯前时,孩⼦还没有学会⽤恰当的表达⽅式,妈妈也可以替孩⼦表达出来,替孩⼦解释⼀下,他是喜欢这个⼩朋友,想和⼩朋友⼀起玩耍、打招呼等等。






综上所述,对于孩子正确行为的建立,家长必须以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行为观念为目的,这是一个基本的原则。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行为各不相同,强化物自然也不同,我们不能机械照搬某一个方法,这是需要家长和老师们通过观察去精心设计的。今天的答疑小课堂就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