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引导孩子和同伴友好相处

 GXF360 2017-07-31


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如何通过沟通协商来处理同伴间的争端和冲突,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课题。进入青少年期后,同伴的影响甚至超过了父母,因此在早期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有着现实而迫切的需要。在教育实践中,老师、家长们可以用下面几个步骤引导孩子学习掌握社会交往能力。

1.首先了解孩子之间发生了什么。传统中国社会多通过“长幼有序”来要求孩子,“大的要让小的”这样的台词会经常出现在“维和”的家长嘴里,但这可能让低龄孩子产生“被特殊照顾”的优越感,也会让大的孩子感到“委屈”和“不公平”。

也有些家长会用“折衷”的方式来处理,让孩子各退一步来解决问题,甚至用“抽签”的方式来决定偏向谁。前者容易陷入道德说教,缺乏解决问题之道;后者操作性虽强,却对公平协商无益——有些小朋友因此学会了不管有没有理先抢再说,抢不到还有“抽中”的机会。

2.帮助孩子体察别人的感受。在遇到孩子们“争抢”玩具的时候,家长们通常会制止孩子的行为或要求道歉,“不要和弟弟抢”或“快和弟弟说对不起”,但很少借这个机会让孩子体察他人的感受。

建议家长在平时,比如晚餐时间,和孩子做些情绪词汇的练习,教会孩子试着使用诸如“高兴”“生气”“沮丧”“骄傲”等与情绪有关的词汇。家长可以先示范,“每个人说一件今天发生的让你高兴的事”或“说一件有趣的事”,再“说一件让你难过或沮丧的事”,比如“爸爸今天开会时发现忘了带资料,感觉很沮丧。”这样的日常练习,一方面家长可以了解到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心灵世界的动态,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孩子练习情绪表达,体察他人的感受。

3.让孩子预估行为的后果。孩子往往追求短期利益,对将来的事态演变预估不足。其实因为争抢而失去小伙伴或者因为争抢而招致成人的批评,也并非孩子所乐见。家长可以让孩子“预估”每种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以及他人的反应,并进而询问是否有“都不生气”的其他解决方法。

4.推动孩子思考更多的解决方案。方案越多样,解决的策略越有可能“最优化”。每个孩子有自己的行为模式,比如攻击倾向强的孩子惯于用武力来解决问题,怯弱的孩子往往通过退缩来回避问题。推动孩子们思考更多不同的策略可以打破固有的思维模式,找到更优的解决之道。在这一阶段,父母要特别注意,无论孩子说出何种方案,都应暂时“接受下来”不作过多评价,鼓励孩子产生更多的方案。如果听到不合适的马上批评——“这怎么行?”孩子方案一下就被否决就不愿意再想了;如果听到合适的方法马上表扬也并不妥当,因为孩子很可能就不愿意再想更多的方案了,万一到时家长所认为的“很好的方案”执行不顺利,孩子又会作何感想呢?

思考计划和预案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计划性、条理性和抗挫折能力。通过自己思考,有“备”而去,获得成功,这就能大大增强孩子面对同伴冲突时解决问题的自信。

在教育实践中,老师、家长们千万要记住,“孩子才是感受和思考解决同伴冲突的主体”,家长或老师若越俎代庖“帮”孩子解决了问题,孩子有了依赖性,就没有真切地体察他人和自己的感受的机会,也没有自主地思考和计划的机会,自然也无从真正提升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