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奇了!诸暨古代出了两个服装设计师

 诸暨弘虫 2021-07-20

从古到今,枫桥人在服装设计上是最有独创性和发言权的。当代枫桥自不必说,曾经创造过辉煌的“枫桥衬衫”地域品牌。倘追根溯源,竟能与“枫桥三贤”挂钩。三贤中的两贤,王冕和杨维桢,他们竟是古代服装设计与制作的大师。不是信口雌黄,有板板的历史可查可考。

先说王冕。王冕年轻时,行为举止有些另类,人们视其为“狂生”。多篇王冕传记上都提到了一件事:用牛车护送母亲,在绍兴与枫桥之间来回,王冕把自己打扮得出奇出格。只见他头戴高檐帽,身绿蓑衣,脚穿长齿屐,手里还挥舞着一把木剑。这样的打扮,现在当然古怪,在古代也古怪。所以每次在半路上,赶车的王冕总是被人们围观和笑话

凡具独创性的事物,甫一问世,就会吸引人们的注意。王冕被人围观和取笑,原因在于他的古怪打扮。他身上的各式行头,绿蓑衣不足为奇,长齿屐不足为奇,木剑也不足为奇,最奇怪和另类的,是他头上的那顶“高檐帽”。

王冕当时所戴的“高檐帽”,其实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帽,而是竹冠。这种冠,只能罩住发髻,不能覆盖头顶。古代冠和帽有区别,区别在于:冠只罩住发髻覆盖整个头顶。冠帽是贵贱等级的标志等级不同则冠帽不同,贫贱的人是不准戴冠的。

幸亏王冕生活在元朝,如果他活在汉高祖刘邦时代,不遭杀头才怪呢。因为这种竹冠是刘邦做亭长(相当于现在的派出所所长)时发明和佩戴的,后来刘邦“从竹皮冠起田野”,坐上了皇帝的位置,这种竹冠就被称作“刘氏冠”,并规定爵非公乘”(二十等爵的第八级以上不得戴用。王冕时代,竹冠至尊的象征荡然无存,倒是慢慢和神仙道士沾了边,有了“竹冠羽衣”的搭配。

王冕详细介绍过高檐帽的制作,而且当时他对于可能招致的讥笑,已经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这首诗就叫《“竹冠横五折,安用铁丝旒?斑积湘江雨,清衔嶰谷秋?自然坚节在,难与俗情侔。相见无疑怪,先生不姓刘。

一二句写竹冠的形状:用竹皮圈裹起来,再层层套装,有五层之高,上面没有垂珠丝之类的装品。三四句写竹的品质:竹冠上沾染着湘江的雨水,还包含着嶰谷的秋声,旨在表达自己的忠贞和高洁。五六句借竹抒情:因为自己始终坚守竹子般正直坚韧的节操,所以难以混同于世俗社会。道出了王冕我行我素的思想根源。七八句表明自己的态度:你们不要奇怪我的怪模样,我虽然戴着竹冠,但我可不是刘(邦)先生,我就是我,一个特立独行的我。

制作高檐帽的竹皮

王冕戴“竹冠”,是洒脱不羁、恬淡自如的外在表达。可惜王冕人轻言微,在“刘氏冠”基础上改进而成的“高檐帽”,并没有流行开来,实用新型显得不够。王冕后来在戴过一阵高檐帽后,再也不戴了,改戴普通的“三山帽”了。但他在冠服上的这次发明与创造,却载入了史册。

王冕不仅独创了一种竹制高檐帽,他后来还发明一种夏布衣服,用细麻制作的汉衫。孔克齐《至正直记》里,专门记录了这件事情。

会稽王元章尝谓:暑月着衣畏汗湿,则用细生苎布,以薄金漆水刷过,干而后着,则便且凉也。元章名冕,善画梅。

王冕介绍他的发明:“夏天穿衣服,最担心的莫过于身上的汗水把衣服弄湿。不过我有一个好办法,就是选用细密的苎麻布做衣服,然后在衣服上涂刷一层薄金漆,等漆水干燥后再穿上衣服,那感觉就舒服多了,既轻便,又凉快。”

这则笔记有点文不对题,取题“元章画梅”,实际却写了王冕如何自制夏布衣服。由此可见,在孔克齐眼里,王冕发明的细麻汗衫,比他的墨梅花更有吸引力,更具实用性,所以借题发挥,将这一桩被人忽视的新奇事记录在案。

苎麻布通常被称为夏布。王冕夏天穿着的夏布衣服,即使放到现在,仍然不失为一种流行与时尚,故可称之为服装史上的一大发明。

夏布衣服

王冕的寒士身份,王冕的清苦生活,让他与锦衣肉食无缘。然而,王冕却用夏布衣服为老百姓作了形象代言,一如他用墨梅为清廉作代言一样。王冕的夏布衣服,代表的是元代老百姓夏天最时尚的服饰,因为贫寒地位的局限,王冕的服装设计和经验之谈,仅仅记录在孔克齐的笔记里,淹没于浩瀚的史籍之中。

再来说说杨维桢。若论成就,论实力,排位置,杨维桢无疑是枫桥三贤中最杰出的。不仅是诗文成就,也包括他的服装设计。所以比起王冕来,杨维桢更是国家级的服装设计大师。当然,这跟杨维桢的机遇有关,因为他见到了皇帝。

明初洪武二年(1369),杨维桢去世的前一年。这一年,杨维桢被朱元璋请到南京参与编纂礼乐书。朱元璋看到杨维桢当时身上穿的衣服、头上戴的帽子,觉得十分好奇,就询问杨维桢衣帽的由来。平生从不溜须拍马的杨维桢,为了能早日放他离开南京,不敢得罪朱元璋,还故意取悦朱元璋,于是用自己的穿戴变相歌颂朱元璋的丰功伟绩,他将头上戴的帽子说成是“四方平定巾”,将身上穿的衣服说成是“海晏河清服”。

“四方平定”与“海晏河清”,寓意朱元璋平定了四方、从此天下太平朱元璋一听大喜,便传诏天下天下的儒士、生员、书生等所有的读书人必须佩戴这头巾。于是,“四方平定巾”“海晏河清服”就成了天下所有官员与读书人钦定的专用帽服

关于这起事件的真实性,有历史记载,已确凿无疑,但诸暨少有人知晓此事。

最早记录这件事情的,是明代学者、藏书家,他在《七修类稿》里这样说今里老所戴黑漆方巾,乃杨维祯入见太祖时所戴。上问曰:'此巾何名?对曰:'此四方平定巾也。式天下。由此可知,四方平定巾(帽),源自杨维桢,后来朱元璋发布了一个中央文件,将此帽作为国帽的通式,这就有了明代全国通行的“黑漆方帽”。

四方平定巾

郎瑛的记录里只说了一顶帽子,没有说及衣服。后来得亏枫桥老乡骆问礼,将这件事情给记录完整了骆问礼在《续羊枣集》中这样“我邑杨维祯,元进士也,官至江西儒学提举,阻兵隐于松江。见太祖高皇帝于当涂,太祖异其冠服,对曰:'四方平定巾、海晏河清服也。’太祖喜,遂颁行之,今各州县里长老人所戴,及大夫士所服细褶衣是也,省文称'海清’云

由骆问礼记录可知:杨维桢的黑漆方帽,到骆问礼时代还在流行,所佩戴的对象是两种人:一是里长,二是老人。里长,即一里之长,相当于现在的村民组长、生产队长。老人当然是上了年纪的。而杨维桢的海晏河清服,在骆问礼时代简称“海清服”,也叫“细褶[zhě]”,他的适用对象是“大夫士”,即知识分子和官员。

海清服

明末清初的张岱,绍兴人,与陈洪绶是好友,他也记录了杨维桢的服饰发明。他在《越人三不朽图赞》中这样写道“杨铁崖维祯,字廉夫,元朝进士。晚居泖湖,尝曰:'吾未七十,休官在九峰三泖间二十余年。’风日晴好时,驾春水宅(舟名)荡漾于湖光鸟翠,望之呼铁龙仙伯,未知香山老人有此无也。太祖召见,戴方巾,问:'为何巾?’曰:'四方平定巾。’上喜其名,命以式颁行天下。张岱关于杨维桢服饰的记录了无新意,无非是郎瑛记录的照搬,没有骆问礼记录得全面。

但在杨维桢上述三条史料中,无一不提到他的“四方平定巾”和“海晏河清服”,说明在明清时代,杨维桢服饰的独创、设计的版权,一直是为人所熟知。且人们一直将他的服饰成就与他的诗文成就相提并论。由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杨维桢是载入史册的国家级服装设计大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