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泉溪野蔬:乌蔹莓

 诸暨弘虫 2021-07-20

(乌蔹莓五叶)

(绞股蓝七叶)

今年五一”长假期间,我们一行到魏家坞,到魏顺家去赏奇石,采阿公公,顺便品尝他用有机大米酿造、且酿制时掺了桂花的“桂花烧酒”。那天下午,我随魏顺爬上他家后山,我采阿公公,他采野蔬。当时不知道魏顺采的究竟是什么野蔬。晚餐时,半盆野蔬上了桌,都是嫩芽尖,细细长长,曲曲弯弯。因为量不多,我也仅仅品尝个囫囵而已,但他把这种野蔬说得很神奇,倒是激起了我拍照识草的情趣来。

后来我在泉溪书房背后堤埂上拍照识草,第一个认识的是乌蔹莓,俗称母猪藤、红母猪藤、五爪龙、五叶藤、五龙草等等。这种乌蔹莓,在我老家到处疯长。百度识图后,知道它全草入药,于是先试着炖水喝,有股草的气味,但不难下咽。后来,我索性去挖了几枝,将它种在自家花园。母亲看到我的举动,惊讶地说:“这是猪娘藤,长得到处都是,有什么好种的?”我说它是草药,可以当菜吃。

再后来,我把这件事告诉魏顺,又带他实地察看究竟。他说我上次在他家吃的野蔬,正是这种东西。但在他眼里,这种东西不叫乌蔹莓,而叫绞股蓝。

绞股蓝的名字我早已耳闻,且知道它是降三高的。但我不承认乌蔹莓就是绞股蓝。乌蔹莓就是乌蔹莓,绞股蓝就是绞股蓝。乌蔹莓葡萄科植物,绞股蓝葫芦科植物绞股蓝别名也叫七叶胆或五叶参,但五叶参多与五叶的乌蔹莓相混淆。它们的模样有明显区别乌蔹莓的茎为四棱近方型,而绞蓝的茎为圆型且表面有条条纵棱纹,且更纤细;乌蔹莓卷须光滑无毛,而绞股蓝有细绒毛乌蔹莓是五叶,而绞股蓝有七叶甚至九叶。乌蔹莓和绞股蓝可入药,但各自功效不同。

我也学着魏顺的样子,采摘乌蔹莓的嫩尖,放几片大蒜炒着吃。吃时无异味,有滑溜感,但比同样滑溜的空心菜要好吃得多,我不爱吃空心菜,但我爱吃乌蔹莓。遗憾的是,我采摘的季节已相对较晚,都已在开花坐果了,所以哪怕采的是嫩尖,但吃起来依然感觉有些老,嚼起来格吱格吱的。

那天我把采摘来的乌蔹莓放在盆里,顺便又拍了一个照,百度识别的结果竟显示为绞股蓝。这下我终于明白,为什么魏顺非说它是绞股蓝,却原来两种植物的嫩尖长得一模一样,连百度也分不清青红皂白了。

(百度识别错识,其实是乌蔹莓的嫩尖)

我非要把这件事弄个水落石出,后来又去淘宝查看了一个究竟。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人确实把这两样东西给搞混了。哪怕是卖绞股蓝的网店,他说他卖的是七叶的绞股蓝,可它展示的图片却是五叶的乌蔹莓。这就让我生出一个怀疑:网店上的绞股蓝,虽标榜是七叶的,但极有可能是用五叶的乌蔹莓充数,一旦做成了茶,谁还能看得清几叶?而且,乌蔹莓易见,绞股蓝少见,至少我现在还没有发现跟乌蔹莓长得有点像的绞股蓝。

我在城里走路的时候,也经常看得到乌蔹莓,可知这种草的普遍性。它之所以被冠以猪娘藤、母猪藤,说明它曾一度是农民眼里的猪草。至于它的中药价值,则已少有人说得出来了。

夏秋季节,是收获乌蔹莓的时候。或割取藤茎或挖出根部,除去杂质,洗净,切段,晒干或鲜用均可或煎汤内服,或捣敷外用。当然,浸酒也完全可以它的功能主治是:清热利湿,解毒消肿治疗的病似乎包罗万象:治痈肿,疔疮,痄腮,丹毒,风湿痛,黄疸,痢疾,尿血,白浊咽喉肿痛、疖肿、跌打损伤、毒蛇咬伤。有中草药书籍可供稽查,如:

《唐本草》:主风毒热肿,游丹,蛇伤,捣敷并饮汁。《履巉岩本草》:治痈疽发背,捣烂罨患处。《纲目》:凉血解毒,利小便;根擂酒服,消疖肿。《草木便方》:清热解毒,涂疮毒,消结核,九子虚气疡。补益虚损。《分类草药性》:去风散痰。治五种黄病,母猪风;涂疮毒。《江苏植药志》:热水泡,熏腿可止痛。《贵阳民间药草》:治风湿瘫痪。《湖南药物志》:治偏头风,痔疮。《闽东本草》:治热泻,血痢。”……

(乌蔹莓果实)

其实乌蔹莓这个称呼,是就它的果实而言的。秋天的时候,这种无人问津的植物,默默地结出一串串像蓝莓一样的果子,偏偏这种果子有毒,既不能食用,也不能药用,我们从小就对它望而生畏。我老家的堤坡上四处蓬勃生长的乌蔹莓,就是靠这种果子,一年年传承蔓延的,最后竟把满畈满坡的土地都霸占了。乌蔹莓长在地上的,是一根多枝多叶的长长的藤。而它在地底下的根,则是注意力相对集中的又粗又长的藤。这种藤根,是最好的中草药,农民翻土时狠它绊住锄头,那是因为不知道它价值的缘故。

上周末,我采摘了两盘乌蔹莓的嫩尖,做成了一道野蔬,用以招待泉溪嘉宾。我是知道它的食疗价值的,且自己必先亲自品尝,不知道客人们敢不敢吃、爱不爱吃。不爱吃也没关系,反正这东西唾手可得,你越采,它越长,生生不息。 

(绞股蓝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