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陈遹声与《宅埠陈氏宗谱》

 诸暨弘虫 2021-07-20
 
读《陈遹声手定诗稿》至卷末,读到了《宅埠陈氏宗谱》修纂的相关信息,觉得颇有价值,便不妨说道一番。
一是亲历了陈氏萃伦堂的合祠合谱。
陈遹声在为父亲陈烈新撰写的《泉岗阡表》中有这样一段话:我陈氏子姓挟微嫌,各立宗祠,谱牒不通者数百年,府君恻然曰:“是同宗为路人也。”谋之宝堂明经,创建萃伦堂。族有阻之者复邀次,候封君襄助而事始。集基地若干亩、土木若干费,皆府君独任之。经营十余载,费钱二万余缗,而萃伦堂成,族之分者复合。明经名珪,封君名邦甸,府君曾孙行也。珪子伟,光绪乙亥举人,大挑教谕。邦甸子模,乙未进士,今署山西壶关知县。”
文中提到的陈氏各立宗祠,即指当时宅埠陈氏有两个祠堂,一个是萃涣堂,一个是敦伦堂,祠堂分立,家谱不通,长达数百年。陈遹声父亲陈烈新认为这是视同宗为路人,决定合祠——创建萃伦堂(取“萃涣堂”的“萃”、“敦伦堂”的“伦”,合成“萃伦堂”),并联谱——修纂萃伦堂陈氏宗谱。当时一同谋划的人还有两位陈氏名人:一位是先后陈的陈宝堂,即越中知名士陈伟的父亲;一位是陈家的陈邦甸,即山西壶关知县陈模的父亲。
俗话说:“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事实上,陈遹声、陈伟 、陈模及他们各自的父亲,以自己的学识和才华,成为陈氏合祠合谱的中坚力量。经过十年努力,至1888年,陈氏萃伦堂落成,而第一套萃伦堂谱也呼之欲出。这套萃伦堂宗谱,就是“戊子谱”,共48卷。在第一卷的谱序中,刊载了陈遹声、陈伟、陈模撰写的关于宅埠陈氏世系考证的相关文章。
二是主持了宣统“辛亥谱”的纂修。
《陈遹声手定诗稿》中有一篇《宣统辛亥重修家谱序》,载于1933年的“癸酉谱”中。而癸酉谱的主持人则是陈遹声的第二子陈仲默与第四子陈季侃【今上海图书馆将此谱的主修人名为“陈讷诜”,实际是陈讷(仲默)和陈诜(季侃)的合称】陈季侃在《癸酉重修家谱序》中说了这样一段话:“吾家之修谱三世矣。同治丙寅、光绪戊子两次续修,吾祖蒪斋公主其事;宣统辛亥吾父主之;今兹修谱,吾兄仲默实董其役,予小子得依据宗谱释众疑而集大成,谓非吾祖孝弟之思所咸召与?”也就是说,陈烈新、陈遹声、陈仲默与陈季侃,他们祖孙三代,主持了宅埠陈氏宗谱的接连四次纂修,其中陈烈新主持了同治丙寅谱和光绪戊子谱的纂修,陈遹声主持了辛亥谱的纂修,陈仲默与陈季侃主持了癸酉谱纂修。一家三代负责氏族宗谱的纂修,这在诸暨历史上怕也是绝无仅有的。陈遹声的辛亥谱,上海图书馆名之为“宅埠陈氏宗谱80卷订正谱”。

三是负责萃伦堂谱的修订。
陈遹声晚年,对于宗谱的修订,默默无闻地付出了大量心血。69岁那年他为枫桥骆氏重修家谱作序;71岁那年他为全堂毛氏重修家谱作序;72岁那年他为尘外陈氏续修宗谱作序。或许是受他姓重修宗谱的启发,陈遹声在72岁那年开始修订宅埠陈氏宗谱,他为此还专门写了一篇《丁巳重订家谱序》,序末交代了他做这件事缘起,是为了给后世修谱提供一个高质量的稿本:
老史官不能舍身报国,坐睹史宬之实录、天潢之玉牒荡为兵尘,灭为劫灰,欲守缺抱残,效汉伏生之凿壁藏经,而力有所不逮,于九婴暴起、十日并出、蛮触纷争、纲常灭裂之时,居荒江寂寞之乡,矻矻丹铅,从事纂辑,冀以收族正伦,延历圣相传“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大纲微言,岌岌将绝之,统于一线,庶于世道人心亦不无稍裨,爰据为定本,以订旧谱,误者正之,缺者补之,繁者删之,虚者实之,违例者削,文笔之失将自太邱长并余之本支近派,衮辑成书,叙其巅末,以为他年修谱之稿本。
在这篇谱序中,陈遹声将长期来模糊不清的宅埠陈氏的“外纪”给予了厘清,将宅埠陈氏的世系上系至汉太邱长,还称自己为“汉太邱长六十世孙”。序言中最重要的一段话是这样说的
癸丑夏,养疴归里,购得南宋伯昭(熹之)学士《手录家谱》,而后数百年疑窦破于一旦,余前言始为不虚也。按谱言,自汉太邱长传二十五世为唐监察御史当。御史长子楚,官定州节度使,节度传八世为宋文忠(尧叟)、文惠(尧佐)、康肃(尧咨)兄弟,文惠传九世而为伯昭学士;御史次子攀,传五世而为宋洛阳丞宽(字德洪),又传九世而为经谕公。于太邱,经谕公为三十九世孙,学士则四十二世孙也。洛丞公玄孙为太常公,生四子:长都官员外郎、京东转运使忱;次忠州南宾尉恪;次遂州司户参军恂;次举进士慥,即世所称为方山子也,与吾族最亲。遂州生宝章阁待制炽,待制生閺乡学录濂,学录生资善堂诩善鐩,翊善生二子:长经谕公,次上虞县丞禄。此我宅步之世系也。
但遗憾的是,1933年修纂的80卷(实际有82本)《宅埠陈氏宗谱》上,却并没有刊录陈遹声的这篇序言。陈季侃虽然在癸酉谱序言中有提及父亲购书破疑窦、考证外纪一事,但没有详细介绍陈遹声的考证结果,推测当时修谱时一定疏忽了陈遹声的这篇序言。
今将陈遹声的序言附上,供我宅埠陈氏热心宗谱事业的人士参考,并期望下次修纂宗谱时予以刊载。

 
丁巳重订家谱序
陈遹声
吾族自宋建炎三年翊善公奉命从统制刘正彦卫皇子六宫至临安,其时烽燹载途,事出仓皇,家传图籍不及随携,其后金人南侵,适越适鄞迁徙靡定。我家经谕公随父南迁,寄氏临安,家世凋零,及依外氏卜居宅步,而年已老矣。理元公一修家乘,谓先世之可系者十有三世。元明易代,伪吴据越,汉臣公死难干溪,而其谱不传。道之公所记,宗子桂郎所藏,则简斋公一派本支源流也,观其第二帖即《简斋集》可知,故叔衡公据作谱记,无从悬揣,断游移两可之词曰:“据此则祖简斋亦可。”明嘉靖年间,松斋、柏轩二公聘双溪林氏修谱,断以诩善公为迁临安之祖,经谕公为迁枫桥之祖。明万历间,还冲公备兵陕右,经閺乡,访得河南世系,始知吾族自蜀迁洛,自洛迁閺,而蜀以前之统系不及知也。自万历至国朝康熙辛卯又百余年,法子公不知谢叠山诸人序记兼简斋派而言,而疑吾族冒简斋支派,如杜正伦之欲附城南诸杜,则误矣。自法子公臆断后二百年来,历代修谱沿而不改,余颇疑之,以示族孙耐安、广文。迨光绪丙戌续修,余方释褐,候馆课留滞京师,广文因撰记,以订法子公之误,然亦是悬断之词,迄未能征实也。宣统辛亥,宗人复议修谱,余检得宋孙叔阳、张巨公文集及王明清《挥麈后录》,作序记,自海上寄从姪远甫明经,使著于编,然仅知简斋为太常公仲子忱之孙,而不知都官实太常长子,吾族与简斋派分合源流仍无确征也。谱未竣,而鼎沦社屋、中原陆沉矣。癸丑夏,养疴归里,购得南宋伯昭(熹之)学士《手录家谱》,而后数百年疑窦破于一旦,余前言始为不虚也。按谱言,自汉太邱长传二十五世为唐监察御史当。御史长子楚,官定州节度使,节度传八世为宋文忠(尧叟)、文惠(尧佐)、康肃(尧咨)兄弟,文惠传九世而为伯昭学士;御史次子攀,传五世而为宋洛阳丞宽(字德洪),又传九世而为经谕公。于太邱,经谕公为三十九世孙,学士则四十二世孙也。洛丞公玄孙为太常公,生四子:长都官员外郎、京东转运使忱;次忠州南宾尉恪;次遂州司户参军恂;次举进士慥,即世所称为方山子也,与吾族最亲。遂州生宝章阁待制炽,待制生閺乡学录濂,学录生资善堂诩善鐩,翊善生二子:长经谕公,次上虞县丞禄。此我宅步之世系也。自《宋史》误“忱”为“悦”,吾宅步谱沿其伪,注忱官于悦下,而误“都官”为“度支”、“员外郎”为“郎中”,又改《宋史》“恪”存作“忱”,注曰:“字仲诚,初讳恪,滑州推官。”不知忱为恪兄,非恪改,恪官忠州南宾从尉,非滑州推官也。复误遂州官秘书少监并为兵尉,非但与学士谱异,于《宋史》亦不符,恐孙叔阳张臣公集、《挥麈后录》及《县丞公南迁记》及还冲公所访名字官阶,皆后人所改,以迁合宋史而杂以传闻臆度之辞耳。伯昭学士以宋人记宋事,见闻自确。元修宋史,仓卒成书,最为芜杂,昔人屡纠其谬,非尽实录也。都官二子:长拱,宅步谱失载;次挥,谱误作“辉”。拱子,即简斋也,与我族派最□。叠山序谓:“太邱六世孙季美自颖川徙江州,至兢而十四世同居,宋初旌为义门。”叠山宋人,亦不应称宋初。兢为简斋十世祖,其曾孙顗官閺乡令,遂贯籍焉。按,兢为京八世孙,京为唐御史公当弟,此时已为简斋□分支,京后人多官江西,有德安、南昌二派,此江州义门之所由来也。简斋之十世祖则,讳淮之,避唐明之乱,迁蜀居眉州青神东山,后世所谓眉州派也,其曾孙名琼,皆与吾宅步同派,并无名兢名顗者。太邱六世孙名匡,亦无季美其人,叠山去简斋不远,不应如此之误,特后人假名为之耳。简斋晚年出知湖州,遂留青墩,其墓在湖州乌程上强子岗,迁越者为颐孙,非简斋。叔衡公读简斋诗而望文生义,非定论也。颐孙为简斋长孙,官诸暨训导,处家枫川,约与经谕公同时卜居。经谕公子,颐孙齐服昆仲也,同迁诸暨,同住宅步,时必与之合谱,否则,步端公、理元公、道之兄弟何以谱之行第,称为□□□□□□□□□□□□□□□□□□(文字模糊不清)。南宋咸淳时,南宋人手录之谱,安得至今尚存?若留以畀我,使得纠六百余年之谬误,订六十余世之统系,自宅步以上溯太邱,宗系秩然,数典无忘,岂非祖宗呵护之灵哉。老史官不能舍身报国,坐睹史宬之实录、天潢之玉牒荡为兵尘,灭为劫灰,欲守缺抱残,效汉伏生之凿壁藏经,而力有所不逮,于九婴暴起、十日并出、蛮触纷争、纲常灭裂之时,居荒江寂寞之乡,矻矻丹铅,从事纂辑,冀以收族正伦,延历圣相传“君臣父子兄弟夫妇”大纲微言,岌岌将绝之,统于一线,庶于世道人心亦不无稍裨,爰据为定本,以订旧谱,误者正之,缺者补之,繁者删之,虚者实之,违例者削,文笔之失将自太邱长并余之本支近派,衮辑成书,叙其巅末,以为他年修谱之稿本。
岁在强圉大荒落玄阳月长至五日
汉太邱长六十世孙遹声敬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