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姓族群演变过程 士会与刘氏复兴 在刘姓的早期历史上,除刘累之外,另一个最著名的人物就是士会,也即隋会、范会。 士会,字季。以士为氏,因食邑于隋,称隋会;后又食邑于范,又称范会。史称范武子,与孙武子齐名,政绩又大于孙武子。 他是活跃于春秋前期晋国政治舞台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一位显赫人物。 士会出身官宦世家,年青时即步入政坛,早年任晋国大夫,辅佐晋文公、晋襄公,是晋国称霸中原的功臣之一。 特别是在发生于公元前六三三年的著名战役——晋楚城濮之战中,代任戎右之职的士会勇猛奋战,终于使晋军以弱胜强,大败楚军,从此奠定了他在晋国政治舞台上的牢固地位。 公元前六二一年,晋襄公去世,太子夷皋年幼,为了晋国的前途,大臣们召开内阁会议,决定废除太子,另拥立晋襄公的弟弟,在秦国任亚卿之职的公子雍为新的晋国国君。 因公子雍是士会的姑姑杜祁与晋文公的儿子,与士会有亲戚关系。 于是,大臣们商议让士会与先蔑一同出使秦国,前往迎接公子雍回国继位。 但是,当士会和公子雍在秦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国途中,晋国国内政局又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就在士会、先蔑走后,晋襄公夫人缪赢抱住太子夷皋日夜在宗庙哭泣,又到执政大臣赵盾那里去闹,弄得赵盾没有办法。 公元前六二零年,以赵宣子——赵盾为首的晋国大臣们迫于晋襄公夫人缪赢的压力,背叛了士会和公子雍,改立年幼的夷皋为国君(即晋灵公),并由赵盾领兵阻击秦军,阻止士会和公子雍回国。 为此秦晋双方在令狐至刳首一带展开了一场大战,结果秦军被打败。 士会败后,不能再回晋国,被迫出逃到秦国避难,开始了长达七年的流亡生涯。他的妻子儿女和大部分族人随后也逃到秦国与他汇合。 士会投奔秦后,很快受到秦国的重用。充当秦军的谋士,经常为秦军攻打晋国出谋划策。 秦国在士会的帮助下,为了报复晋人,多次出兵攻打晋国,夺取了晋国的武城、羁马等地,晋国军队从此疲于奔命。 秦国重用士会给晋国造成巨大威胁,公元前六一四年,晋国的六大臣开会商讨对策,大臣们一致认为,士会“能贱而有耻,柔而不犯,其知足使也,且无罪”。决定为士会平反昭雪,将他请回晋国。 随后,晋国派大臣魏寿馀假装投降秦国,暗中与士会接洽联络,士会答应回晋国。魏寿馀接着向秦王献计,让秦王派士会前往晋国的魏地做策反工作。 秦王果然派士会前往,并与士会约定:万一晋国有诈,将士会抓住,那时秦王会把士会的家人、妻子送往晋国与士会相聚。 这样,士会便借前往魏地之机,回到了阔别七年之久的晋国,重返晋国政坛。 士会返回晋国后,再次受到重用,出任上将军(三军统帅之一,地位仅次于中将军即元帅)。 公元前五九三年(晋景公七年),士会因消灭赤狄有功,被晋景公封为中将军(晋国元帅)并兼任太傅之职,从此成为晋国三军元帅,开始执掌晋国国政。 史称士会:“辅成、景,军无败绩,端刑法,缉训典,国无奸民”。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起来。 由于士会对晋国的卓越贡献和不朽功绩,公元前五九二年,士会退休时,被晋景公在其已有的隋邑领地基础上,另加封领地——范邑(今河南省范县)。后来士会在范邑终老去世,被赐谥号为“武”,因此史称他为“范武子”或“隋武子”。 当年士会从秦国返回晋国后,秦康公依约将士会的大部分家人送回了晋国。 这部分返回晋国的士会子孙,又随士会迁徙到新领地范邑定居。他们的后代就以新的采邑“范”,作为他们的姓氏,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又一大姓——范姓。 了解更多刘家宗族文化关注公众号转发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