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当心你正在培养一个没有共情力的孩子

 新用户4169eMl8 2023-07-13 发布于广东

余华的小说《活着》里有一段是这样写的:

“苦根在背篼里一哭,二喜听哭声就知道是饿了,还是撒尿了,他对我说: '哭的声音长是饿了,哭的声音短是屁股那地方难受了。’ 也真是,苦根拉屎撒尿后哭起来嗯嗯的,起先还觉得他是在笑。这么小的人就知道哭得不一样。那是心疼他爹,一下子就告诉他爹他想干什么,二喜也用不着来回折腾了。”

其实不是苦根心疼他爹二喜,而是二喜每天带着苦根,培养了很强的共情力,因此所能够通过哭声判断孩子是饿了还是拉了。

共情力强的父母养出的孩子也有很强的共情力。



什么是共情?

对心理创伤有20多年研究经验的医学博士施琪嘉在《疗愈你的内在小孩:心理学家的30堂深度成长课》这本书里提到,共情就是“大脑中有一部分神经,会让人们因为看到别人做了某些事,自己也能体验做那些事情的感觉,并产生同样的神经反应。"

换句话说,共情就是同理心;通俗地说就是虽然没有和别人一样的经历,却理解别人的感受。

共情力好的父母会正确理解、尊重和认同孩子的感受,共情力差的父母总是错误地理解孩子

比如有一种冷叫“妈妈觉得你冷”,妈妈自己穿着很薄的单衣,却给孩子裹得严严实实,孩子热得后背出汗发痒而大哭不止,妈妈却不理解孩子为什么哭。

还有一种饿叫“奶奶觉得你饿”,孩子明明已经吃饱,扭头拒绝吃奶奶递过来的一勺饭,可是奶奶以为孩子没吃饱,使劲将勺子塞进孩子嘴里,孩子无奈只能吃下去,这时,奶奶又塞进一勺……

施琪嘉指出,共情力差的人的内在小孩总是处于特别憋屈的状态。他无法正确理解他人,却认为别人不能理解他。

最终他常常处于委屈状态,闷闷不乐、抑郁,特别容易激怒,别人对他也忍无可忍。因此,他的人际关系越来越差



缺乏共情力是如何产生的呢?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给孩子陪伴得太少,或者陪而不伴,与孩子互动少,不是以孩子为中心,而是以自己为中心,给孩子的游戏空间少等,都容易导致孩子共情力差。

如何培养孩子的共情力?

用心陪伴孩子,与孩子玩游戏,比如模拟一些场景,表演一些情节,通过夸张的动作和表情向孩子理解某个动作的后果是什么。比如孩子做一个大人的动作,父母假装被打疼了。通过这些伪装模式,让孩子懂的心理空间变大,增强共情力。

施琪嘉在书里指出,很多人的消极自我其实都来自童年的创伤。童年受到不恰当、不稳定、不持续的对待,内在小孩就会受伤。

比如留守儿童,既缺乏父爱也缺乏母爱;又比如,在孩子很小的时候(通常指3岁前),更换了主要养育人。



这种不稳定、不持续的养育方式会让孩子有“我活不活得下来”这样的疑惑。

这个受伤的内在小孩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消失,而是躲在内心的某个角落。他总是是以小孩的形象出现——哭泣、自卑、无助、无望、怀疑、不安全感、憎恨他人等,干扰你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通过看见、共情你的内在小孩,才能疗愈你的内在小孩,从而整合出一个快乐、自信、乐观、积极的全新自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