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钱穆:如何将小学语文课变得有趣?

 经史博物馆 2021-07-20

国学家、史学家钱穆曾当过十年小学老师,有着丰富小学教学经验。下面一则故事,讲的是他如何把枯燥的语文课变得有趣。

1914年,钱穆任教于无锡县立四小,并在鸿模小学兼课。白天教学生学汉字,晚上仍不免思考:如何才能把文字课讲得更生动呢?

夏季的一个深夜,也许是嗜血的蚊子把钱穆咬醒了吧。

他用手揉揉眼睛,挠挠身上的痒处,然后看看四周。

月光穿过窗户照了进来,钱穆突然意识到自己的一只脚触到蚊帐外的墙壁上,又见到自己的手臂则还紧贴着身体。

“墙壁。”他这样嘀咕着,接着又不自觉地说:“手臂。”

这样一说,脑中灵光一闪,不由地想到“壁”与“臂”是同音字,而且都有“辟”的部分。显然,这二字都是形声字。

只是,“壁”是在室旁,而“臂”是在身旁。

善学者,能举一反三。钱穆正是如此。

墙壁和手臂打开他的联想枢纽后,他又马上想到许多以“辟”为声旁的字,似乎都有“旁边”的意思。

由“璧”,可想到“玉悬身旁”;

“嬖”,是指女侍在旁;

“譬”,乃是“以旁言喻正义”;

“癖”,表示的是“旁疾”而非正病;

“躄”,指腿瘸,两足不正常,分开两旁,盘散而行;

“劈”,也是指用刀将物分两旁。

如此推演,几乎都有此义,这不就是宋人所谓右文么?

想到这些,钱穆兴奋不已,连蚊子的叮咬都忘记了,干脆继续思考,又想到形声字十数例。

第二天一大早,钱穆便盼着快点上台讲课,好与学生们分享他的心得。

第一堂国文课,他也不讲课文,只是讲自己晚上的收获。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

正好县中有位督学来视察,本来看一看就要走。但他刚听一会,竟然像被粘住一样,一动不动,一直听完。

因为他以前从来没有听过这样的课,他感到很兴奋。

返回后,督学马上将钱穆所讲的内容进行整理,写了一篇详细的笔记报导,刊登在县署发布的月刊上。

这篇报导,不仅受到无锡县同人的重视,还被邻县南通小学教师传诵。

一时之间,钱穆之名已传播到外县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