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傻子”精神为何被《中国古代哲学》所推崇?

 经史博物馆 2021-07-20

多年前,我写《中国古代哲学》的时候,在概述“中国古代哲学的精神”后,马上便从“傻子”的精神写起。为什么这样?因为我深深地感受到:这种“傻子”精神实在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精髓和智慧所在,如果丢失了这种精神,中国人将何以自处?!(张建安)

 

中国古代有许多“傻子”的故事,《愚公移山》就是妇孺皆知的一则。此故事载于哲学名著《列子》中,大致内容如下:

古时候,一位将近九十岁的老头儿愚公和他的家人住在山脚下,出入很不方便。因为他家的北面有两座大山,一为太形,一为王屋,方圆七百里,高达几千丈,阻塞着交通。

有一天,愚公召集他的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一起努力,尽咱们全部的力量,将这两座山移走。你们看行不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以我们的力量,恐怕连魁父那样的小山丘都不能移走,更何况太形王屋这样的大山。再者,即便我们移山,山上的土石该运到哪里?”愚公回答:“土石可以运到渤海那边。”说干就干,愚公马上率领全家开始这一巨大的工程。那时候自然没有卡车之类的现代运输工具。他们只能通过最原始的人工方式,用箕畚将石头运到渤海边,其艰难情形自不待言。他们的行动还得到邻居的支持,邻居寡妇的儿子虽然很小,但也蹦蹦跳跳地加入了移山的行列。

寒来暑往,一年眨眼即过,但收效甚微。

另外一个名叫智叟的老头子见了,讥笑着对愚公说:“你真是太愚蠢了!以你的残年馀力,连山的一毛都毁不了,你怎么还痴心妄想地想要移山呢?”愚公听后,长叹一声,语重心长地对智叟说:“你没有坚定的意志,连邻居的寡妇弱子都不如。你想想,即便我死了,我还有儿子,儿子还会生出孙子,孙子之后仍然有儿子。如此一来,子子孙孙,永远没有断绝。但山石却不会增加,我们怎么就不能将山移走呢?”智叟听了,无言以对。

愚公的这番话被一位神仙听到了,非常恐惧,赶紧向掌管天地的玉皇大帝禀报。玉帝听后,深深被愚公的诚意所感动,便派出天将,将太形、王屋二山移走。以后,愚公家终于可以出入无阻了。

这则虚构的故事寓含着深刻的哲理。愚公看似一个傻老头儿,思想似乎也非常简单,但他那种执著的精神和誓不罢休的恒心,可以做好世间的任何事情。与这种精神相比,即便有些人很聪明,也不过是小聪明而已,算不得什么大智慧。应该说,人世间许许多多的山路,就是在无数愚公的努力下开出来的。山路通向了外面的世界,造福了后代子孙。

中国人重视大智慧,对人生不断地感悟,普遍地认识到“大智若愚”的可贵。对小聪明,中国人则往往心怀戒备,所以,“聪明反被聪明误”这一老话也就深入人心。

中国古代还有许多类似的故事,以“傻子”的言行寓含强烈的入世激情——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改变周围的社会甚至整个世界!

《山海经》中讲述了“夸父逐日”的神话:“远古时代,有一个名叫夸父的男子,下决心与太阳竞走。当他快要赶上太阳的时候,感到非常干渴,于是饮用黄河和渭水的水,但黄河与渭水全部的水都不够他喝,他只好到北边去喝大湖的水,还没到大湖,夸父已经渴死。临死前,夸父将他手中的木杖扔出去,化成了一片桃林,给后人带来阴凉。”

夸父自然也是某些人眼中的“傻瓜”——不自量力地与太阳比赛,那不是以卵击石吗?但夸父就是这样的“死心眼”,不达目的逝不罢休,直到临死仍有强烈的意志,所以才会有化杖为林的举动。

同样,“精卫填海”也是一个“傻子”的故事:

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女娃在东海游泳,溺死,无法返回家中。女娃很不服气,化成一只鸟,名叫“精卫”,每天从西山衔来木石,丢入东海。虽然她所衔的木石不过是海中之一粟,根本微不足道,但精卫坚信,只要自己不放弃信念,一日一日不断地填海,海一定会被她填平。

这三则最古老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

故事中的主人公都在做着“傻事”,追求着根本无法达到的目标。但这些“傻人傻事”透露出中国哲学中坚忍不拔的入世精神。

所谓“水滴石穿”,“水至柔而能克至刚”……在这样的精神支持下,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传承不息。

在真实的历史中,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也曾被一些人看作“傻瓜”,他周游列国,游说君王,但他的政治理想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实现,他的努力是徒劳的。有位隐者劝他:“既然没有人理解你的思想,那么你自己就放弃了吧,何必到处游说呢?”就连看守城门的人也说孔子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论语·宪问篇》188)隐士桀溺还劝告孔子的弟子子路:“整个社会都是礼坏乐崩,如同滔滔大水弥漫天地,就凭你们,怎么可能改变这种现状,还不如跟随我们一起避开这个社会。”对此,孔子的看法是:“倘若天下有道,我孔丘就不到处游说改革了。”(《论语·微子篇》238)话虽这么说,而事实上,孔子自己也很清楚理想无法实现的现实,所以说:“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孔子便是这样一个“傻瓜”,明知自己的努力不会有什么成果,然而他抱定自己的信念:做自己应该做的事,不去考虑成败。“知其不可而为之”,这句话后来被奉为经典,被无数中国人说过,遵循过。

中国古代哲学向来特别关注社会人生,

也从社会人生的经验中看到了人生的无奈,

但中国哲学中又蕴涵着强烈的入世精神,

对家庭对社会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

做自己该做的,那就是对的。

中国人喜欢“愚公”、“夸父”、“精卫”、孔子这些“傻子”,不仅喜欢他们的大智若愚,更推崇他们的奋斗不息。

人为什么活着?

为物质,也为精神。

物质是基础,而内在的超越是一种追求。

中国哲学不仅讲究一个人的内在超越,

还将这种超越体现到外部世界,

并通过代代传承与发展,

推向无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