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望军专栏】愚,不可及——《愚公移山》课堂实录

 傻丫头oq9h5f23 2021-12-23

愚,不可及

《愚公移山》课堂实录




导入新课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故事——愚公移山。看看标题,你想问什么?
【屏显】
愚公   移山

生:愚公是谁?
生:愚公怎么会想要移山呢?
生:愚公移山的方式是什么?
生:愚公移得动山吗?愚公移山能够成功吗?
生:我还读到愚公很老了。公,老公公。
师:公未必就是老,但是,愚公的确很老了。他多大年纪了?
生:九十多岁了。
师:你确定?
生:应该是将近九十岁。
师:九十多岁,用文言怎么说?
生:年逾九十。
师:我们再看看课文的相关信息。
【屏显】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师:从这里,你又读到了什么?
生:我读到了一种强烈的冲击感,老人很老了,山很高大雄伟。
师:具体来说,多大?
生:方七百里,高万仞。
师:用数学方法来计算,方七百里——
生:方圆七百里。
师:一仞,是七八尺的样子,换算一下,就是——
生:两万六千多米,比珠穆朗玛峰还高。
师:这当然是夸张了,我们还学过“一片孤城万仞山”,都不是确数,而是极言山之高。
师:但是,愚公不仅下定了决心移山,而且移山成功了,所以,这个故事——
【屏显】
愚公移山,在人们的正常认知里,不是可能完成的事,但是愚公移山竟然成功了,所以,愚公移山的故事,不是    故事,就是   故事。

生:不是神话故事,就是寓言故事。
师:的确。我们看作者和作品介绍。
【屏显】
列子图片

师:一看到列子图片,大家有什么感觉?
生:有一股仙气,飘飘欲仙。
生:列子能够御风而行,庄子特别喜欢他。
师:大概是武侠小说里凌波微步的感觉吧。
【屏显】
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郑国人,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主张清静无为。《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本文是一篇带有神话色彩的寓言故事。



故事维度




师:等一下,我们就从神话和寓言的角度,分别去解读这个故事。不过,既然是一个故事,我们就按六要素,先把这个故事的大意捋一捋。先大声朗读,然后借助课下注释读懂文章。交流的时候,可以用原文,也可以用自己的话。
【屏显】
故事的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起因:
经过:
结果:

(学生自主学习,然后交流)
师: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生:好像没有具体时间。
师:大家知道,民间故事、传说、神话、寓言等,为什么不像编年体史书、日记体小说一样标明时间吗?
生:这是寓言故事,本来就没有准确时间。
师: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没有时间,其实就能指称所有时间,就像——
生:就像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装》一样,没有时间、地点,这个皇帝,就包括了所有这种类型的皇帝。
师:故事的地点是——
生: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师:更准确一点。
生:愚公的家所在地方,北山。
师:我们根据课下注释,联系地理学的基本常识,猜测一下,这两座山,是在愚公家的北面还是南面?他的移山,是想打开向南还是向北的通道?
生:冀州之南,河阳之北,都在中国的相对北边的地方,愚公的目标是“指南豫南,达于汉阴”,豫南和汉阴都在中国相对南边的地方,所以,愚公移山是想打开向南的通道。
师:这,就是会学习。这种能力,就是我们经常讲的——
生:知识迁移能力。
师:也可以说,是跨界能力。还有一条理由,我们知道,中国房屋的建设,都是坐北朝南的,这样通风,向阳。所谓开门见山,见到的是——
生:南边的山。
师: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列子虽然是战国时期人,但《列子》一书的绝大部分文章,产生于晋代比较可靠。如果是这样的话,联系晋朝的历史,晋朝有一件什么重要的事情和南方有关?
生:东晋建都南方。
师:五胡乱华,历史上第一次衣冠南渡发生在晋朝。其他两次呢?
生:南宋。然后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南渡北归。
师:愚公移山的故事,显示了北方人民对南方的向往和兴趣。列举一下故事中出现的人物。
生:愚公、愚公之妻、邻居家始龀的男孩,还有智叟。
生:还有荷担者三夫。
师:荷担者,是年轻力壮的男性。大家从年龄和性别、称呼上去看,发现了什么?
生:基本上都是男性。
师:对吗?有一个女性,就是代表。
生:这一组人,有男有女,年龄跨越老年、壮年、幼年。
师:作者为什么这么设计?
生:这样就可以说明,愚公移山的故事,具有很大的普遍性。
师:愚公和智叟的名字,还暗含着作者的态度。

【屏显】

      智

生:公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
师:中国古代,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可不是什么人都能称其为“公”的。比如,我们在《卖油翁》里,就学到两个人的称呼——
生:陈康肃公、卖油翁。
师:卖油翁能不能叫卖油公?
生:不能呀!
师:公,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叟,是老年男子的意思,可能没有爵位,跟塞翁一样,是普通百姓。一公,一叟,作者的态度是很鲜明的。愚公移山的起因——
生:愚公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因此聚室而谋,准备全家毕力平险。
师:毕力,就是全力以赴。来,说说事情的经过。
生:愚公带领家人移山,路途遥远,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一个始龀的男孩也来帮忙。
师:始龀,是多大?
生:刚刚长牙齿。
师:你什么时候长牙齿?一岁多吧。长牙齿的时候去帮忙移山,那真是太小了。
生:是换牙齿。
生:事情的结果:愚公移山的行为,惊动了操蛇之神,操蛇之神向天帝汇报,帝感其诚,派夸娥氏两个孩子背走了山。
师:再自由读课文一遍,要读出精气神来!不能输给年且九十的愚公哈。


神话维度




师:从故事的结局看,《愚公移山》似乎是更接近于神话的。那么,根据你们阅读神话的经验,你们觉得,愚公移山的神话,属于什么类别的神话。
【屏显】
创世神话:又叫开辟神话,反映的是原始人的宇宙观,用此解释天地是如何形成的,人类万物是如何产生的。
自然神话:对日月星辰、山川草木、风雨雷电、虫鱼鸟兽,乃至回声这样的自然现象的解释。
英雄神话:表达了人类反抗自然的愿望,同时,也可说是人类某种劳动经验的概括总结。

生:我觉得是英雄神话,愚公移山表达了古代人民反抗自然的美好愿望,觉得山阻碍了自己,就下决心移走。
生:我觉得也是创世神话。这个神话解释了太行、王屋两座山,是怎么出现在现在的地方的。
师:这种关于大地、山岳的起源、位置安排的神话,就是创世神话。创世神话,当然有创世主,这篇文章的创世主,就是——
生:天帝。
师:这篇文章里,还有其他的神,操蛇之神和夸娥氏。这两个神,是有些渊源的,我们先设置一个悬念,等一下再细究。那么,愚公,是什么呢?
生:当然是人,普通人!  
师:愚公一开始的确是一个人,但是,移山成功之后,他便不再是一个普通人,而是进入中国人的精神谱系,成了一个——
生:神。 
师:或者,我们更准确地说,是——英雄。希腊神话和中国神话,关于英雄的概念不一样——
【屏显】
希腊神话的英雄概念:人和神结合生下的孩子,比如阿喀琉斯。
中国神话的英雄概念:人身、神性,比如大禹。

师:愚公的确是一个英雄,而且是这个故事的主角,所以,《愚公移山》更是一个英雄神话。细读课文,小组研讨,愚公的英雄之气,表现在什么方面。可以参考屏幕示例的方式,进行研究。
【屏显】
愚公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便想和全家人毕力平险,并且“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概括事实),一个“遂”字(品析词语),写出了愚公敢想敢做的英雄气概(提炼品质)。

(学生先自学,然后小组研讨,最后全班交流)
师:大家注意学习方法的迁移。
生:“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一个“何”字,表示反问语气,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愚公移山的信心与决心,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生:愚公心生移山之念,便坚定不移地做下去,直到成功。“虽我之死,有子存焉”,一个“虽”字,写出了愚公的坚定想法和相信目标终能达成的决心与信念,从而体现了愚公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师:虽,即使,表示死也不能动摇他的决心。
生:愚公移山相当困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一个“始”字,表明了愚公移山的艰苦卓绝,但是从“操蛇之神惧其不已”看出,愚公一家坚持不懈,没有丝毫放弃的打算。
生:文中“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中的“箕畚”和“始一反焉”体现了愚公搬运工具简陋以及行程之遥远艰巨,可他们依然坚定不移地进行着,从中可以看出他们必胜的决心和敢想敢做的气概。
师:愚公并没有抱怨环境,也没有抱怨工具不好,这正说明着愚公具有不怨天不尤人、埋头苦干的精神。大家做笔记愚公真是太值得我们学习了。任何时候,不怨天,不尤人;任何时候,都可以——
生:捋起袖子加油干!
生:文中“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中的“杂然相许”意为家里人纷纷赞同,通过描写他们答应之爽快,侧面突出了愚公在家里威望之高。
师:可见愚公虽然年老,却一直是家里的核心人物。孩子们,再想一想,太行、王屋阻挡的,可不仅是愚公一家啊!别人都不以为意,或者无能为力,但是愚公却率领他自己的小家庭移山,为什么说是小家庭?
生:只有三个人。
师:还有一个词语,说明是小家庭。
生:聚室而谋。
师:在古代,室是小家庭,家是大家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室和家,是不一样的概念,这就说明愚公具有——
生:……
师:这种精神,我们班同学都特别需要。我们不能大家都这样,我也这样;而要即使大家都这样,我也要坚持做正确的事,这就是——
生:工匠精神。
生:可不是。是用于担当的精神。
生:创新精神。
师:由此可见,愚公是属于典型的保守派还是改革派?
生:改革派。
师:中国是农业社会,古代人民相信万物有灵,对于山川河岳,是充满崇拜、敬畏之情的。可是,愚公却说,要把两座大山移走。愚公移山的决定和举动,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可谓是石破天惊,真正是——
生:改革派。
师:我猜想,历史上有很多人,都是从愚公移山改天换地的故事里,得到了革故鼎新的勇气,你能举出什么例子来?
生:商鞅变法。
生:王安石变法。
生:张居正。
师:相对来说,改革派是较少的。所以,愚公的创新精神,是特别重要的。当然,最后,山不是愚公移走的,是天帝派夸娥氏二子移走的,这就是典型的神话结尾了。促使天帝伸出援助之手的关键原因是什么?
生:感其诚。天帝被愚公感动了。
师:诚,是什么意思?
生:真诚、诚心、诚意。
师:这“感”和“诚”两个字,都非常值得探究。先看感,有人说,愚公移山体现中国古人“人定胜天”的思想;但是,有人说,愚公移山体现的中国古人“天人感应”的思想。你们讨论一下。
【屏显】
愚公移山成功改天换地的启示
人定胜天VS天人感应

生:我们小组觉得是人定胜天,愚公觉得山挡住了去路,便要移走它们。
生:可是,愚公并没有把山移走,而是愚公移山的诚意感动了上天,天帝出手相助,派大力神夸娥氏移走了山。所以是天人感应。
师:我也同意天人感应的观点,天人感应是汉朝董仲舒提出来的宇宙论,是指——
【屏显】
天人感应,是中国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唯心主义学说,由汉朝董仲舒提出,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认为天能干预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

师:比如天有四时,人有四体等。在中国人的认识里,天和人是可以互通的,人甚至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改变天的意志。愚公移山,就是人改变了天的意志的典型。这么说起来,《愚公移山》是不是儒家的故事呢?
生:应该不是。
师:其实,列子是道家学派的。当然,这也说明,到了后来,儒家和道家学派,已经出现了很大程度的融合。道家学派的基本观点是无为。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无为无不为;无为,就是不乱作为,也就是要顺着某种意志去做。顺着什么去做呢?
生:道。
师:就是这个字——
【屏显】

师:诚,是中国古代,一个非常核心的概念,各种学派都会论述“诚”的意义。
【屏显】
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庄子·渔父》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离娄章句上》

师:愚公移山之举,能够成功,就是因为顺应了天道和人道。跳读课文,看看课文提供了什么细节,来佐证这个观点。
生:杂然相许,说明愚公移山的决定和行为,不是一个人的心血来潮,得到了家庭的广泛支持。
生:“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说明愚公移山也得到了周围人的支持。
师:跳字用得好哦!写出了——
生:孩子很高兴,也很可爱,体现了年龄特点。
生:帝感其诚,说明愚公移山得到了上天的支持。上天不愿意看见自己的子民受苦,运用神力帮助愚公移山成功。
师:所以,孩子们,你们看,愚公移山,是一个多么深沉的神话故事呀!
【屏显】
自助者,人助之;自助者,神助之。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没有什么神通广大,敢想敢做、坚持不懈的人,就是大地上英雄!

师:曾经有些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愚公移山太不划算了,太慢了;还有人说,愚公愿意移山,你的子子孙孙未必愿意移山啊——不如搬家算了。你怎么看这种观点?
生:如果愚公选择搬家的话,就是选择了逃避的态度。而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有一种逆天改命的味道,我命由我不由天!而且这是一个寓言故事,叙事要宏大一些。
师:所以,这是关乎全人类命运的大事,而不是愚公一家该不该搬家的问题,是吧?我同意你的看法。愚公搬家,全人类都要搬家吗?如果中国不好,我们就要搬到美国去吗?重要的,我们要齐心协力,把中国建设好。因为美国不是我们的家!
生:愚公搬家的话,是他一个人一家人过好日子去了。如果移山的话,那就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这就是一种责任和担当精神。
生:愚公已经在这里生活了这么久,这个地方是他的故乡,是他的回忆。如果搬家,就是把他的文化根基连根拔起,他就要去流浪了。
师:是啊!古人特别重视乡土观念,落叶归根,一般都不会轻易搬家。无论搬到哪里,他始终都是一个异乡人。所以,这个故事,是产生在中国土地上、中国文化中的故事。觉得愚公搬家更划算的观点,不仅是没有读懂《愚公移山》的深刻内涵,更是拿现代的功利主义思想,去消解经典作品里面的英雄主义。《愚公移山》,显然更关注的是愚公移山的英雄动机,而不是功利的结果。


寓言维度




师:孩子们,你们有没有发现,如果《列子》仅仅是想将愚公移山写成一个神话故事,那么,其实智叟这个人物,是没有非常大的必要出场的。但是,愚公移山还是一个寓言故事,作者显然还有其他打算。寓言故事我们已经见得多了,它有两大有力武器,猜一猜。
生:对比。
生:讽刺。
生:借代。
师:我感觉你是明白这个意思的,但是,表达不准确。比如世界上真有不做事,去等兔子的人吗?作者是打了一个比喻。能不能把借代和比喻结合起来,说一种手法。
生:借喻。
师:隐喻更准确。
【屏显】
反讽  隐喻

师:这个故事的反讽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
生:智叟其实不聪明,愚公其实很聪明。
生:智叟不智,愚公不愚。
师:智叟不智和愚公不愚,主要是通过他们的辩论表现出来的。我们来仔细琢磨这段对话。从不同角度去感受愚公之智和智叟之愚。
【屏显】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赏析角度参考
愚公之智:辩论逻辑之缜密  辩论语言之气势  辩论观点之鲜明……
智叟之愚:辩论之前的倨傲  辩论之后的颓唐……

生:智叟是很顽固守旧的,他只看到愚公今天的年老力衰,没有看到愚公的子子孙孙无穷匮,所以,智叟代表过去,代表守旧,而愚公代表未来,代表创新。这是他们两个人世界观的根本区别。
生:我想说愚公辩论逻辑之缜密。愚公先用“汝心之固,固不可彻”直接反驳智叟的“甚矣,汝之不惠”;然后用孀妻弱子之明智反衬智叟之顽固;接着再展开自己的观点“人无穷匮而山不加增”,最后再以反问句“何苦而不平”,有力地肯定移山必然成功。
师:你的逻辑也非常严密哈。有没有发现,愚公这种反驳方法,是跟谁学的?
生:跟孟子学的。孟子和景春辩论的时候,也是先旗帜鲜明地反驳对方;然后,和孟子一样,愚公也是说对方还不如女人和孩子。
生:妾妇之道也。
生:我想说愚公辩论语言的气势。“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这句话的意思,其实用“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就可以表达清楚,但是,愚公中间使用了三个分号,故意啰嗦,越说越有气势,让智叟一句话都插不上来,把智叟辩驳得哑口无言。
师:为什么作者要故意啰嗦?很显然,这种故意啰嗦,是一种文学手法,我读,大家感受一下。
生:这是顶针,顶针句式有一种密不透风的效果。
师: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时愚公和智叟两个人的身体的姿态。
生:愚公越说,腰杆挺得越直;智叟越听,头低得越下。
师:读出这种气势来。(生齐读)
生:我想说智叟之颓唐。智叟一开始气势是很高涨的。他用了一个感叹句,“甚矣,汝之不惠!”智叟被愚公反驳之后亡以应,就是说不出一句话来,哑口无言。
师:“甚矣,汝之不惠!”这是一个倒装句,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生:汝之不惠,甚矣!
师:智叟把 “甚矣”放在前面,是想强调什么?
生:强调愚公太不聪明了!简直就是无可救药。
生:我觉得,智叟是一个很自我中心的人。他喜欢从自己的立场出发,判断一件事。他想对愚公说,老了,就该享清福,我就不会做你这种费力的事情。
师:从智叟笑的样子,我们可以想见,智叟不仅对愚公移山的行为冷嘲热讽,可能也喜欢对别人的事情指手画脚。生活中的确有很多这样的“闲人”,我们要尽量远离他们。
生:而且,我觉得,智叟劝阻愚公移山,根本就不是为了愚公好。在被愚公反驳之后,一般情况下,智叟应该对愚公的行为表示赞同,或者也加入移山的行列。可是,智叟并没有这样做,而只是没有说话。可见,智叟真正是“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不懂变通,顽固透顶。
生:智叟一开始就抱着居高临下的态度。我还看到了智叟讲话,没有自己的话语系统,只知道照搬别人的话。“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师:他照搬了谁的话?
生:愚公之妻的话。“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师:比一比,虽然意思差不多,但是,有很多耐人寻味的不一样。
生:愚公之妻的称呼是“君”,很尊敬;智叟的称呼是“汝”,很不礼貌。
生:愚公之妻说的不能损魁父之丘,而智叟说的是不能毁山之一毛,是一种完全蔑视的语气。
师:我们想象一下,智叟说这话的语气。
生:不屑一顾,居高临下。
师:所以,你们同不同情智叟的颓唐?
生:不值得同情。
师:《列子》告诉我们,那些看上去聪明的人,如智叟,可能是被眼前的困难吓倒,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愚者;那些看上去愚蠢的人,如愚公,可能是仰望星空而脚踏实地的智者。愚公在这场辩论中展现出来的智慧,就是智叟之固的反面——
【屏显】
智叟之愚——顽固
愚公之智——开明

师:细品这句话,想一想,愚公之明,是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屏显】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师:用我们现代的话来说,这个道理就是——
生: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生:人的力量是无限的,山的土石是有限的
生:用无限的力量,一定会挖平有限的山石。
师:也就是说,只要坚持不懈,就能成功。是的,在我们的印象里,愚公移山的启示,仿佛就是如此。那么,这是不是《列子·汤问》的本意?还记不记得,我之前留下一个悬念?
生:操蛇之神、夸娥氏的渊源。
师:夸娥氏是神话中的大力神,据学者考证,夸娥氏就是我们熟悉的夸父。

【屏显】


师:迅速浏览下列文字,找到在不同版本的神话传说中,夸父或者说夸娥氏的共同点。
【屏显】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於隅谷之际。渴欲得饮,赴饮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        
——《列子·汤问》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桃林。
 ——《山海经·海外北经》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於禺谷。捋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
——《山海经·大荒北经》


生:夸父与日逐走,道渴而死。
生:夸父力大无穷。
生:夸父有手杖,手杖上有蛇。
师:所以呀,我们还可以推测,操蛇之神,可能也是夸父一族的人。这个背走太行、王屋二山的夸父族,却在与日逐走的时候,道渴而死,更奇怪的是,在《列子·汤问》原著中,愚公移山的故事之后,紧接着的,就是夸父追日的故事。你们觉得奇怪吗?
生:连续剧呀!
师:这样看起来,你们觉得,《列子》表达的,仅仅是“坚持不懈,就能成功”的道理吗?好像夸父也是坚持不懈啊。
生:是呀。
师:我们这样比较一下这两个故事。

【屏显】


【屏显】


师:我们还可以走进文本的细微处,对于“残年余力”的老头,作者尊称其为“公”;对于力大无穷的夸父,作者却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生:不量力。
师:《列子》通过这个对比,仿佛在提醒我们,面对比我们大得多的事物,我们应该如何使用我们的力气。
【屏显】
人  
神  


生:我们要持之以恒,但不能急于求成。
生:我们要坚持不懈,也要不急不躁。夸父就是太急于求成了。他应该规划一下,在哪里休息,在哪里喝水,也许就不会道渴而死了。
师:在原著中,在愚公移山故事前,作者用了一大堆故事,来说明大和小并没有截然不同。的确,面对比我们大得多的事情,只要我们一点一点地努力,说不定就能够改变大小力量的对比,实现大小的转化。你觉得,《列子》的这个观点,与下面哪些格言警句比较接近
【屏显】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生: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师:一直以来,我们都强调积少成多的道理,但是,我们忘记了,世界上还有一种道理——损多为少。
【屏显】
世咸知积小可以高大,而不悟损多可以至少。夫九层起于累土,高岸遂为幽谷。苟功无废舍,不期朝夕,则无微而不积,无大而不亏矣。                                        
 ——晋·张湛

师:也许,列子是想告诉我们,在目前来看,愚公确实奈何不了太行、王屋二山,但只要功无废舍,不期朝夕,把时间延长为一千年,一万年,即使没有天帝帮忙,山,也是可以移走的吧。


传说维度



师:孩子们,现在,你觉得,《愚公移山》是一个什么体裁的故事呢?神话,还是寓言?
生:既是神话,也是寓言。
师:也许,我们也可以将之看成一个传说。传说的意思是,它既有可能是真的——
生:也有可能是假的。
师:既有可能是神话的——
生:也有可能是寓言的。
师:大概考虑到《愚公移山》的丰富性,在愚公移山故事的发源地河南济源,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块雕塑——


师:你们觉得,这个愚公的形象,符合你们对愚公的期待吗?
生:好像太年轻了,太强壮了一点。
生:这是艺术的塑造嘛!
师:是的。愚公已经成了一种刚健精神的代表。在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里,我们找到了这个记载——
屏显
愚公移山故事被列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愚公移山传说(济源)。

师:愚公移山的传说,已经成为了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愚公的英雄主义精神,也成为了我们中国精神的一部分。而我相信,从今天起,愚公移山的故事,也会参与到你的精神世界的构建中,指引你,帮助你,面对并且解决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困难。记住——
【屏显】
神能做到,人也可以!
古代愚公能做到的,现代的我们更可以!

END


作者简介






卢望军,女,长沙市怡雅中学教师,王君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致力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本整合”和“文本解读”研究,出版个人专著《教育的温度》,湖南省首届教师文学奖·散文奖获得者。愿一直行走,不止步,追寻语文的海阔天空,和云淡风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