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同学间的相互影响不容忽视?——兼谈梁漱溟与同学的自学经历

 经史博物馆 2021-07-20

学生在学校里受教于老师,老师对学生的影响自然很大。

同学之间的相互影响也不容忽视,有时候甚至会超过老师的影响。

梁漱溟就有这样的经历。

(青年梁漱溟)

1906 年夏天,14岁的梁漱溟考入顺天中学堂,在这里度过了五年半的光阴。中国以前并没有中学,顺天中学堂开风气之先,算是试验阶段,所以与现在的中学不同。特点是:学科程度没有一定标准,而同学之间的年龄也相差很大。

在老师的教导下,梁漱溟学习了英语、数学、外国地理以及国文等课程。他的老师们,水平应该是很不错的。梁漱溟讲:那时每一班有一专任洋文教习,所有这一班的英文、数学、外国地理都由他以英文原本教授。这些位洋文教习,全是天津水师学堂出身,王劭廉先生的门徒。我那一班是位吕先生(富永)。他们秉承王先生的规矩,教课认真,做事有军人风格。但他马上一转,说:当然课程进行得并不慢,但我们自学的进度,总还是超过他所教的。原来,梁漱溟早已习惯了自学,而且他的同学中有的是能力高超之士。廖福申就是一位。

廖福申、王毓芬、姚万里、梁漱溟四人,是全班最小的学生。四人结为好友,其中以廖福申年龄最大,被梁漱溟等人尊称为大哥。廖福申见三人年龄尚小,常常贪玩而不知用功,就希望帮助他们。经过一次很激情的谈话之后,四人决定结合起来,在廖福申的带领下自学。为了庆祝,他们特地到一家酒楼喝酒、吃螃蟹,席间互道志向,真可谓书生意气,豪情万丈,必要干一番事业。

廖福申提议:以后不用大哥二哥三哥那些俗气称谓相称,而是以每个人的短处标出一字来,既作为称呼,又以此自我反省。大家举手赞成,就请廖福申一一命名。他给梁漱溟起的名字是,自名为。前者是期望梁漱溟戒掉傲气的毛病;后者是警戒自己要更加勤奋。

此后,他们互相激励,进行自修,真正实现了老师带进门,修行在自身的古训。以英文读本Carpenter’s reader 为例,当老师教到全书的一半时,廖已读完全书,梁漱溟也能读到三分之二;又如纳氏英文文法,当老师还没有将第二册教完,廖福申与梁漱溟已开始研究第三册了;代数、几何、三角各书,都是经老师起一个头,廖福申即能自学下去,不用等老师再教了。梁漱溟虽不如廖那么快,但也总是学在了老师所教的前面。这些经验给梁漱溟巨大的自信力,使他相信没有不能自学的功课。

另有一位叫郭人麟的同学,对梁漱溟影响极大。郭人麟所在的班级低于梁漱溟,但年龄比梁漱溟大两岁。他们起初并不认识,到第三年时方开始交往。一度交谈后,梁漱溟的思想发生极大变化。那时,梁漱溟已有很高的志向,要救国救世,建功立业。他很自负,但没有意识到,自己抱有一种狭隘功利见解,重事功而轻学问,以至于根本未曾理会到人生许多较深的问题,而对于古今哲人高明一些的思想,不但没有理会,而且坚决排斥。若文学,若哲学,则直认为误人骗人的东西而排斥它。对于人格修养的学问,感受《德育鉴》之启发,固然留意;但意念中却认为'要作大事必须有人格修养才行,竟以人格修养作方法手段看了。似此偏激无当浅薄无根的思想,早应当被推翻。无如一般人多半连这点偏激浅薄思想亦没有。尽他们不同意我,乃至驳斥我,其力量却不足以动摇我之自信。

所幸的是,梁漱溟认识了郭人麟。他说:此君(指郭人麟)天资极高,彼时不过十八九岁,专看佛经、《易经》、《老子》、《庄子》等书,因我们不同班,不多往来。某日,在校内假山上遇见,乃相攀谈。我述我的思想,我说我愿为社会为国家做一番事业,慷慨陈词,自命不凡。郭君笑而不以为然。彼所以语我者,认为我即是想做事业,自己必须先有身心的修养。我语之,我亦看《理学宗传》、《阳明语录》等书。彼又语我,吾人必先将世间之得失成败利害等等,看来无动于衷,由此方可有大无畏之精神,不因稍感挫折而遽尔心灰意懒;如果以我如此之拘谨、狭隘、呆板,专讲有用之学,实不能成大事。必须先明白了很高之学问,日后才有办法。郭君一席谈话,打动了我的心肝,因为这些话无一不是就我当时的思想而加诱导的。自此之后,我不时与他亲近,不时相与往还。他最爱讲谭嗣同之《仁学》。郭君每为我讲时,我即记录其说话。我不敢认他为同学,乃尊之为郭师。每日课后即前往就教,他讲我听,且一一记之。在记录之簿本上题名为'郭师语录。由此亦不难看出我之认真与愚笨。但好处即在于愚笨与认真。因为愚笨,思想的过程,不能超过他人先走一步,必须走一步后,碰着钉子,乃又反省、转移、变化……因为有变化,先前狭隘之见解乃得渐次解放,不敢谓佛老为绝无道理矣。(梁漱溟:《自述》)

正因为有郭人麟这样的同学,梁漱溟的思想出现了第一次的解放。其影响之大,非任何一个老师可比。

还有一位同学是甄元熙。他与梁漱溟同班,却是后来插班进来的。由于彼此都关注时局,梁、甄二人成了很好的朋友。但彼此政见不大相同,一为革命派,一为改良派,二人常笔战。后来清政府一天天丧失人心,梁漱溟的思想也发生改变。辛亥革命时,梁漱溟与甄元熙一起参加了北方最大的革命团体——京津同盟会。

此外,梁漱溟的同学中还有张申府等人。张申府后来也成为著名的学问家,他与梁漱溟是交往70 余年的好朋友。张申府到欧洲留过学,在西学方面要比梁漱溟研究得深。事实上,梁漱溟第一次了解西方哲学家柏格森、叔本华等人的学问,就是由张申府介绍并推荐的。某种意义上,梁漱溟之所以能对比着研究中西方文化,张申府称得上一位领路人。

1919年,梁漱溟与张申府(右一)、李大钊(右三)、雷国能(右四)合影

   谈及此事,就是想呈现一种客观的现象。虽然现在的学校与梁漱溟当年的学校有所不同,但梁漱溟的经历仍能给我们很多启发。

在当下的学校教学中,老师的教学当然是第一位的。而更加优秀的老师,会在做好自己教学工作的同时,非常重视同学间的互帮互学,乃至于要很好地引导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