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问君何能尔?”——出世哲学的独立与超俗

 经史博物馆 2021-07-20

 
出世哲学,
由于追求自然,
将俗世礼节看得很淡,
而将个性自由看得高于一切,
因此,
具有独立不羁的人生态度也便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

庄子像
有一次,庄子来到魏国,他以前的朋友惠施正在给魏惠王做宰相。有人知道庄子很有才华,就对惠施说:“您可一定要提防庄子呀,他是来抢夺您的相位的。”
惠施听后,非常担心,派人到处搜寻庄子。可是,庄子神龙见首不见尾,根本找不到。
惠施因此有了心病:这庄周哪去了呢?不是直接找魏王了吧?
就在惠施心事重重的时候,没想到庄子不知怎地就来到他面前,说:“你呀,亏我还当你作朋友呢?你听说过吗?凤凰行程万里,从南海飞到北海要路过很多地方。可是,不是梧桐树,它就不会栖息;不是甘泉,它就不去饮用。有一天呀,有只猫头鹰得到一只死老鼠的时候,正好看到凤凰从空中飞过,丑陋的猫头鹰便以为凤凰觊觎它的死老鼠,因而发出一声怪叫,把死老鼠抓得紧紧的。你看,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吗?现在,你也要因为我来到魏国而对我发出奇怪的鸟叫吗?”
这些话,说得惠施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庄子将自己比作凤凰,将权势比作死老鼠,反映出他从内心里瞧不上权势。他所看重的是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生活。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还讲述这样一则故事:楚威王听说庄子有贤能,特派使者携带千金迎接庄子,并许诺给庄子相位,希望将国家重任托付给庄子。庄子笑着说:
“千两黄金,是很贵重的利;相国的位子,是很尊贵的权。这些呀,都是很吸引人的。”
说到这儿,庄子走上前去,拍拍使者的肩膀,有点怪异地对使者说:“不过,哥们,你见过用来祭祀的牺牲品——牛吧?”
使者看着庄子,不知他葫芦里装着什么药,只好点点头。
只见庄子继续说:“牛被好吃好喝地养上数年,然后给它配上漂亮的文绣,送入大庙。到那个时候,牛便真正成为牺牲品了,即便想做低贱的孤豚也是不可得的。你懂吗?”
使者似懂非懂地琢磨着。
庄子洒脱着笑笑:“就是这个道理。你赶快走吧,不要污辱我。我宁愿在污浊的泥水中嬉戏,自得其乐;也不愿意被当权的人用名利来羁绊我。我要终身不仕,实现我自己的志向!”
这则故事充分表现出庄子独立的意志。在他看来,为权势者办事,无疑是给自己下套,想要独立而不可得,最终只会成为权势的牺牲品。
 


类似的故事大量地体现在出世哲学家的身上,尤其是公元三、四世纪时期的魏晋名士。他们中许多人是新道家的主情派,一方面寻求自由,另一方面反叛着世俗。他们独立不羁、旷然超然的言行,远远超出世俗的想象。

    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嗜酒如命,又放荡不羁。《世说新语·任诞》记载:刘伶总是纵酒放达,有时候脱衣裸体便出现在屋子里。人们见了,就讥笑他。刘伶哈哈大笑道:“我把天地当作我的房子,把屋室作为我的内裤。嘿嘿,你们怎么就钻到我的内裤子里面了?”

《世说新语》还记载了王徽之夜访戴逵的故事: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归隐山阴的王徽之从睡梦中醒来,打开房门令人斟酒,放眼四望,白茫茫一片大千世界,淼淼然诗意无穷,便一时兴起想做点什么。他那个兴致,就像鄙人现在一时兴起写这篇微信公众号文章一样,随意之极。然后,他便起身慢步徘徊,吟诵起左思的《招隐诗》。接着,他又忽然想起隐居剡溪的戴逵,便即刻夜乘小船前往。经过一夜时间,终于到达戴逵家门前。可是,经过这一番折腾到达目的地的时候,王徽之却又转身返回。旁人不明白,问他这是什么意思。王徽之淡然一笑,回答:“我本来是乘兴而来的,如今兴致已尽,自然返回,为何一定要见戴逵呢?”他的一切行为都要与自己内心的兴致相吻合,而不去管什么已定的俗套。

有时候,出世者的放荡不羁势必要与权势发生尖锐的矛盾。嵇康便因得罪权势而被处以死刑,但即便如此,他仍不改其志,在刑场上神态自若,索取古琴,旁若无人地弹奏了《广陵散》。


弹奏当中,天地与嵇康融为一体,嵇康本人也浑然忘却了世间的一切,他只沉浸在美妙的音乐当中,他的一生似乎就为此曲而来。等弹奏完毕,周围一片寂然,良久,嵇康慢慢地说:“袁孝尼曾经请求我教他这首曲子,我因吝啬而没有教他,可惜呀,《广陵散》这曲子从此不能在世间出现了。”
临死前,嵇康根本不去考虑自己的生死,而是为好曲子不能流传而惋惜,这正是他的至情至性处。


唐朝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也是一位具有真性格的奇人,他汲取了丰富的道家思想,从而写出不朽的令天地惊鬼神泣的诗作。他的经典诗作充分体现了独立不羁的人生态度,如“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世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岩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也将这种独立不羁的个性宣泄得酣畅淋漓: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归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最后一句表达了“出世”“隐居”的心愿。
 
隐居的人被称为隐士。在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有许多隐士。他们因不愿受世俗礼法的束缚,自觉地躲开人世间的争权夺利,过起无所羁绊的田园生活,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独立,因而他们的生活也是超俗的。
巢父是传说中尧时的隐士,追求独立超俗的生活,因而逃避政治,到山中隐居。巢父年老后,在树上搭了一个窝巢,安然地沉睡其中。
许由是巢父的朋友,也厌倦俗世,可是,由于他品德高尚、很有能力,尧决定将帝位禅让给他,许由拒绝了尧的好意。
为了避免尧的劝说,许由不仅逃遁到颍水之阳,用清水来洗拭自己的耳目。后来,尧又要任命许由为官,许由根本不愿意听,仍觉得这样的事是玷污自己的耳朵,于是又在颍水之滨清洗耳朵。此时,巢父牵着一头小牛路过,他看到许由洗耳,便询问缘故。
许由说:“尧想要我担任九州岛的岛长,我不喜欢听这样的话,所以洗耳。”
巢父一听,觉得许由的境界还是不行,就讽刺道:“你如果躲开热闹的地方,居住在高岸深谷、人道不通的地方,谁能看到你?你非要在尘世浮游,以博取名誉。这算什么呢?算了吧,你把水都弄脏了,要污染我这头小牛的清白之口了。”
说着,巢父马上牵着小牛到上游饮水。
与许由相比,巢父才是真正的大隐士。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伦理丧尽,许多品性高洁的人选择了退隐避世的生活方式。因此,隐居在当时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论语》中便记载了许多隐士,除伯夷、叔齐之外,还有长沮桀溺、荷莜丈人、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接舆,等等。
老子和庄子自然也是著名的隐士。《庄子》一书也提到很多隐士,例如务光、许由等人。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隐士虽然厌恶官场生活,坚决地维护自己独立的志趣和追求,但他们在退隐后仍然关心国家大事,仍然致力于文化传播,所以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他们本身具有的高洁独立超俗的人生态度,又是尘世间许多饱受世俗之苦的人非常羡慕和尊敬的,这便是为什么有许多出世者在选择躲避尘世的同时,却又在尘世间获得美名的缘故。
 

陶渊明像
隐士中非常有名的当属东晋时期的陶渊明。
陶渊明曾做过官员,但污浊的官场让他不堪忍受,终于决定“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归隐田园,放弃物欲的追逐,转而追求精神上的独立。归隐之后,陶渊明写了大量田园诗,表达了崇尚自然、超脱世俗的观念。
 
少无世俗韵,
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
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
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
抱拙归园田。
 
这样的诗句,表现出陶渊明本性就喜欢与大自然亲近,而世俗的官场无疑是巨大的尘网,让他困惑痛苦了三十年,如今,他终于又回归本性了,他是多么欣喜呀。
从物质角度看,出世的生活肯定没有官场上富足,但由于心境的豁亮,再艰苦的环境也变得美好了。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这是一个多么安祥、宁静的家园呀。
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又为世人描画出一个与世无争、鸡犬相闻、老有所养、少有所乐的小国寡民式的理想社会。这样的思想与老子思想有承接的关系。
陶渊明还在一首《饮酒》诗中进一步探索隐士精神,写道: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辩已忘言。
 
这是笔者最喜欢的一首诗,那种浑然无我的境界,如春雨润物,无声无息,却又超越了时空,给人无尽的慰藉。
真正的隐士,是活在心境中,而不是活在处境中。
以此类推,真正的独立超俗,也是根植于内心,而非表面上的退隐山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