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东博山(3)·淄博山头镇古民居和圆窑,触手可及的千年制瓷史

 二哥哥2008 2021-07-20

山头镇,延续千年的陶瓷之乡

我们在博山的最后一站是山头镇,这里距离城区两公里,以范河为界,南面是河南村,北面是河北村,镇政府所在地是山头村。山头村在宋代叫山头庄,因位于万松山下的土山头上而得名。据《薛氏世谱》记载:“始祖讳德祥,字云堂,陶于八陡,捐员外郎。故于宋仁宗六年(1028年),卜葬于山头庄西为茔。”

山东博山(3)·淄博山头镇古民居和圆窑,触手可及的千年制瓷史

博山圆窑示意图。

自北宋开始,山头一带的陶瓷业就已经形成了相当规模,之后历经元、明、清、民国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这里几乎家家烧窑,自家的窑炉往往就盖在院子中间,陶瓷炉火延续了一千多年,是淄博地区陶瓷产业的发祥地。山头村民国初年属于博山县第三区敦化乡,1944年正式建镇。据民国二十六年《博山县志》记载,“瓷器以山头为最,窑厂有六十余处,近年出品精细光亮,与江西货(景德镇)埒。”东南的八陡镇,虽然制陶历史更加久远,但产品一直以粗重的水罐、瓷瓶、花盆为主,大都行销不远。

山东博山(3)·淄博山头镇古民居和圆窑,触手可及的千年制瓷史

《博山县志》山头镇工业状况。

1931年春天,博山建立了第一家现代化陶瓷科研机构——山东省立窑业试验场,厂址位于城北柳杭东,试验场以改良升级当地陶瓷技术为目的,政府每年下发七万五千七百元研发经费,相当于一个陶瓷孵化中心。经过几年的努力,试验场开发出四十多种新产品,包括饮食器具、卫生用具(陶瓷马桶)、小型文具、化学用品,后来还研制出了一种透明瓷器,当时政府官员们看了之后都觉得——还不错。与此同时,博山的工矿业、玻璃业在民国初年也开始由家庭作坊向现代企业转型,只不过这一切都因抗战的爆发戛然而止。

山东博山(3)·淄博山头镇古民居和圆窑,触手可及的千年制瓷史

荒废的旧厂房。

解放前山头镇私营圆窑星罗棋布,约有140余座,主要生产日用餐具、荷花碗、红泥壶及瓶、坛、罐等品种。据1949年统计,山头有私营窑厂59家,与抗战前相差不大,大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作坊。1950年淄博政府用5000斤小米作资本,在山头镇租赁私人圆窑一座,建立了建华窑厂,这是解放后第一家政府投资的陶瓷企业,两年以后圆窑增至7座,职工200余人。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后,改名为山东博山陶瓷厂,下有圆窑56座,这一时期的职工基本都是当地窑户,住家与厂房没有明显区分。人们还是在家中生活,在自家院中烧制陶瓷,只不过所有产品都统一包销,工资集中领取,一直到六十年代以后,才逐步以土地置换的方式将窑炉集中起来,形成厂区。

山东博山(3)·淄博山头镇古民居和圆窑,触手可及的千年制瓷史

山头镇街区。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陶瓷厂职工达到6000人,主要生产日用瓷,年产陶瓷九千万件,产品出口50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亚洲最大的陶瓷生产厂家,这也是博山陶瓷厂最辉煌的时期。博山传统陶瓷精品“雨点釉”在日本被誉为 “天目”,茶叶末釉享有神品之誉,都曾作为国家级高档礼品,著名的还有“宝石牌”色瓷、“博山炉”牌滑石瓷、“泰山”牌装饰挂盘等等。

山东博山(3)·淄博山头镇古民居和圆窑,触手可及的千年制瓷史

博山陶瓷厂窑炉。

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陶瓷市场开始由卖方市场逐步转向买方市场,产品由原来的商业包销为主改为自销为主。1991年全厂有职工5500人,11个车间,12条隧道窑,日用陶瓷产量7603万件,之后产量逐年下降,人才开始大量外流,1999年最终破产。昔日亚洲最大的陶瓷厂重新分裂为若干小型作坊和陶瓷工作室,这一切仿佛又回到了原点。如今在范河两岸分布有很多陶瓷专卖店,路边摆满了大大小小的花瓶、花盆、瓷盘等陶瓷制品,博山陶瓷琉璃大观园国际商贸城中,也有很多私营摊位,不过昔日的辉煌却一去不返了。

山东博山(3)·淄博山头镇古民居和圆窑,触手可及的千年制瓷史

中国古窑村。

河南村明清民居建筑群,那些触手可及的历史印记

河南村另一个名字叫古窑村,这是前些年当地为了振兴旅游业起的名字。河南东社区九十年代以前的陶瓷作坊很多,遍布陶瓷圆窑,现存清代、民国时期宋家窑、侯家窑、李家场窑、孙家园窑等陶瓷古圆窑20余座,大部分都归属于博山陶瓷厂。圆窑俗称馒头窑,是北方最常见的窑炉类型,一般长约3米,宽约4米,高约5米以上,火膛和窑室合为一个馒头形。馒头窑呈圆筒形,球冠形窑顶,顶部圆心处留一圆孔,称为“天子眼”。点火后火焰自火膛先喷至窑顶,再倒向窑底,流经坯体,烟气从后墙底部的吸火孔顺后墙内的烟囱排出。由于馒头窑窑墙较厚,限制了瓷坯的快烧的速冷,相应地便减低了瓷器的半透明度和白度;为减少坯体变形,又使坯体加厚,因而形成了古代北方瓷器浑厚凝重的特色。

山东博山(3)·淄博山头镇古民居和圆窑,触手可及的千年制瓷史

河南东村匣钵围墙。

山头镇的馒头窑规格有三行六柱、四行八柱、五行十柱、五行十二柱、六行十二柱和七行十四柱等等,行和柱指的是窑炉的容积,横为行、竖为柱。做好的瓷坯不能直接放入窑里烧,因为气体中的灰尘会粘在釉面上,这就需要将瓷坯放入耐火容器中,再依次码放好,这种容器就是匣钵,一般由黏土烧制而成,不仅可以耐受1300度以上的高温,还具有一定的导热性和热稳定性,可保证产品质量。

山东博山(3)·淄博山头镇古民居和圆窑,触手可及的千年制瓷史

匣钵柱子。

山头镇现存最大的馒头窑为七行十四柱,可以一次烧制5寸碗12万个。经过多次使用的匣钵耐火性就变差了,但它们经过长期煅烧后却更加坚硬,可以抗风化、耐腐蚀,于是便被人们拿来当作建筑材料。山头镇一带用匣钵砌成的院墙、山墙、窑炉墙、凳子、烟囱、排水管道比比皆是,再多出来的就用来种花,俨然是个陶瓷的世界。

山东博山(3)·淄博山头镇古民居和圆窑,触手可及的千年制瓷史

匣钵砌成的院墙和街道。

河南村中还保留着几处大型四合院,其中有刘家、侯家、冯家、王家、翟家、房家的几处老院子,有些还有人居住,不过大部分都人去屋空,荒烟蔓草了。侯家大院曾是一处大型作坊式窑厂,当街有一座两层的城堡式街门。1936年窑工侯相会在这里重现了失传数百年的“雨点釉”,日寇入侵博山后,日本人希望得到“雨点釉”制作技术,曾出高价向侯相会购买配方,但遭到拒绝,最后一帮日本浪人砸了侯家楼陶瓷作坊。解放后,博山陶瓷厂恢复了“雨点釉”技术,成为出口日本的主要外销产品。

山东博山(3)·淄博山头镇古民居和圆窑,触手可及的千年制瓷史

侯家楼窑厂。

比起现在千篇一律的水镇古村,山头镇民居更具有真实的气息。有些院落建筑的年代是明清,但筑墙的匣钵,用于排水的残破水罐的年代可能更加久远,数百年间的劳作印记和故事传说层层叠加,成为我们触手可及的历史。2006年,淄博市将山头河南东明清民居建筑群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东博山(3)·淄博山头镇古民居和圆窑,触手可及的千年制瓷史

河南村大宅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