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演讲题目:从“动机进化论”的角度分析心理健康的幸福密码

 菌心说 2021-07-20

演讲题目:从“动机进化论”的角度分析心理健康的幸福密码

主题摘要:心理健康是每个人都在努力追求的目标,其前方则是对幸福和美好生活的渴望,因此不妨说我们每个人存在的内在动机,就是在朝着健康与幸福而努力。然而,无论是健康也罢,还是幸福也罢,都只能来自于自己本人的内心感受,这一点是他人无法替代和无法感受的,就好比痛苦和悲伤也往往只是自我的感受而已,这是基于“本人”这个单一维度的局限性认识所致。一旦一个人能够通过“维度升级”从“小我”走向“大我”,就有可能从更高的维度来反向判断自己是否处在健康与幸福的状态,如通过欣赏(而不是羡慕嫉妒恨)他人的幸福生活,有可能为自己带来新的幸福体验。如果我们将这种“维度升级”进一步放大,提高到自然界“造人”的高度,就有可能从更加宏大的尺度如“动机进化论”的解读来深入剖析健康与幸福的关系。具体地,自然界“造人”的“动机”究竟是什么呢?是为了让人类幸福还是痛苦?是为了慢病还是健康?如果人类注定要面临痛苦和慢病、注定会遇到不健康、不幸福等负面事件,那么,自然界又何必“造人”呢?带着对这个问题的科学追问与本质思考,我们实验室近年来开展了大量研究,最终发现无论是必然、还是偶然,自然界在“造人”的过程中,可能使用了“先造菌、后造人”的方式,并且使用肠道菌群为人类编码饥饿基因,赋予人体饥饿感而导致人体被迫摄食,从而确保肉体的存在。一旦通过现代科学技术如柔性辟谷等解除肠道菌群对人体的饥饿控制,那么,在人体具有库存脂肪的情况下,人就能够消除饥饿感而进入到自洽式代谢与身心更健康的新状态,可在连续7-14天暂时无需摄食而正常作息,从而从科学角度反证了“饮食与健康”的关系,同时也为理解“吃五谷、得百病”提供了“饥饿源于菌群”所导致的“慢病源于肠道”的科学逻辑。由此可见,就人体而言,“饥饿”的“动机”可能是被自然界通过肠道菌群来赋予人体的,即肠道菌群是人体饥饿感来源与摄食的中心,故将其称为“菌心”,且肠道菌群是自然界原始生命活力的代表。一旦我们能够理解且能够反向控制“菌心”对人体“饥饿”与“贪吃”的心理和欲望之控制,我们就能够比较深刻地从自然界关于生命起源与进化的角度深入理解身心健康的幸福密码,因为自然界“造人”的“动机”显然应该是“真善美”,而不是让人类持续陷入慢病和痛苦。因此,心理健康的幸福密码之关键在于“放下”,尤其是放下固有的认知与执念甚至妄念,寻求更加科学的身心健康促进策略与方法。在此过程中,理解并掌握让肠道菌群菌脑菌心暂时“放下”对人体和人脑的饥饿感传递与摄食欲望的控制,是实现身心健康并获得幸福密码的捷径之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