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路上,贵在坚持——论文组第三期培训有感 中山市东区竹苑小学/张慧 转眼我在论文已经有3年了,无论是时间还是精力我都付出了很多,与付出相比,收获更大。郭哥说写作拼的是毅力,我想才坚持了三年其实还算不上毅力,和老邹说好了,我们的退组期限是退休。回首三年的路,不管我能不能发表,我总是能写出来一些,而且速度和质量有很大的提高。 以前的我写1000字的教学反思要想上三天,至于动笔到写完的过程,恐怕是要经历一个星期。自从在论文组磨练以后,写1000字以内的教学反思,我就总觉得没有写完整。参加第一期后,我不再怕写文章了,不管好坏,反正我能写出来;参加第二期后,我开始尝试投稿了,不管编辑收不收,反正都写了一篇形式上像模像样的东西了;参加第三期后,我对自己有了信心,对自己写文章的要求越来越高,不管多忙,都不能忘记写论文。参加了三期培训,每一次的论文研磨我都要求自己一定要写出新的文章,绝对不允许自己用以前的文章来研磨,一来逼自己一把,多积累一篇文章,二来让自己能够得到真正的训练,无论时间长短,我都坚持拿出3000字让大家批评指正,有时时间充裕,我慢慢琢磨慢慢写,同伴的评价颇高,有时候时间仓促,一两天完成作业,被同伴批评得一塌糊涂。 为了写论文我努力阅读。我不是一个爱读书的人,与读书比起来,我更喜欢看看手机,逛逛淘宝,但是逛淘宝我肯定逛不来写论文的灵感,但是读书能。我买了很多专业书籍,订了好几本杂志,没事儿的时候就翻一翻,大多时候是读不懂书里面讲了什么内容的,无奈之下,硬着头皮读吧,慢慢读,总有能读懂的一天。读完了书,就要写读书笔记,我常常自嘲,我就是那个读了半页教育心理学就能写一篇随笔的人,东拉西扯,读书的东西写得少,教学实践倒是写满了一整页。论文组的小伙伴们很包容,他们能够包容我写的不是读书笔记的读书笔记,只要写,他们就会十分慷慨地鼓励我,让我有写下去和读下去的动力。读了多少书,写出来的东西就有多少深度,我常常感慨自己的文章太浅显,其实就是阅读量小,这是成正比的。第四期开班仪式上郭老师给了新的建议,这一年的读书笔记都写一本书,我也暗下决心,今年的读书笔记就先写《教育心理学》吧,相信这样读起来,我总能够读出来点儿深度吧。 为了写论文我观察课堂。我是一个享受课堂的老师,自己总是喜欢回味课堂中的那些有趣的事,偶尔与同事交流交流,大家说说笑笑,也获得了满足。自从参加了论文组,我不再低头回味课堂中的突发情况和教学机智了,而总是想把它们都写出来。遇见了写作,课堂上的那些事儿竟也多了几分趣味。为了写随笔,我更加关注日常教学,现在不仅享受课堂上那点儿趣事,还经常刨根问底,研究出其成因。我不仅关注自己的课堂教学,还关注别人的课堂教学,有时听课也能听出来一些吸引我的地方,于是赶快写成随笔记录下来。现在想一想,观察课堂其实是很对的,不管对自己的课堂还是对自己的写作都是有帮助的,没有谁能够永远写自己的课例,这也不现实,不看别人的课,怎么会有与自己课的对比,怎么会有更多的感触呢? 为了写论文我找公开课上。很幸运,前几年参加比赛和展示,我在课堂方面提升很快。这两年受疫情影响,我们少了很多参加交流活动的机会。没有机会怎么办?有一段时间我自己很害怕,怕自己从此就堕落,也怕自己的专业从此就停滞不前了。只要用心,总是能够找到出口的。以写论文为契机,我努力寻找课来上,没有大型的展示机会,我就在校内上,和科组的老师们一起折腾,就算某个学期没有大型教研活动,没有比赛,没有课题研究,我们仍然在折腾。永远不嫌舞台小,不管是在哪里上课,我都会就着这一节课写一篇教学设计,一篇教学反思,如果体会特别深刻,我还会写一篇课例论文。时间久了,我渐渐发现,一节课中可以写的点太多了。教学研究促进了我的专业写作,同样专业写作也促进了我的教学研究。 写作不是单行线,与写作并列的还有阅读、课堂、教研……它们相辅相成。因此,我要一直坚持把论文写在课堂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