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作者:赵桂君  电视剧《安家》中有个暴发户黄先生,信奉风水八卦,买房居家都离不开“风水大师”的指点,等到房似锦点破鲁大师庐山面目,那位暴发户呆若木鸡,说了一句话:“你毁了我的信仰。”看到这个镜头听到这句话,我感到非常好笑,认为黄先生真是求仁得仁,自作自受。可一边大的爱人不这样看,她出奇的同情黄先生,说类似黄先生这样的人有很多,几乎成为一个阶层,他们虽然贤愚不辨甚至是非不清,但总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信仰。我权且认可她的观点,没有和她人争论。但我还是有话要说的。如果黄先生的迷信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或是信仰,世界上该有多少悲剧发生。可是,世界上每天都少不了这种悲剧。一个人,全心全意的信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伤害他人,或许无可厚非;但是,这些人不懂的是,他们的行为对具体的个人也许没有伤害,但对社会不一定没有危害,这也许是我们的政府对公民生活涉足干涉比较深的一个理由;以致让西方人唠唠叨叨的大放厥词,所谓侵犯人权。我想起四句诗歌:“梅兰竹菊四季花,琴棋书画诗酒茶。尘寰总有烦心事,无忆风尘自潇洒。” 琴棋书画诗酒茶是古代士大夫们生活的方式,无独有偶,寻常百姓也有七件开门而应生活方式,叫柴米油盐酱醋茶,而且士大夫和老百姓有一个共同的生活习惯,茶。尽管烹茶饮茶的方式目的有差别,可毕竟有共性。《红楼梦》里的妙玉说“一杯为品,二杯即为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驴了”,饮茶竟有如此讲究。在阶级斗争的年代,妙玉自然会被口诛笔伐,可在今天,妙玉的妙解,一定会收获不少粉丝和点赞。这样说来,生活方式就是一种生活状态,一种生活习惯。雅也好,粗也好,习惯就好。昨天,中考分下来,我的一个朋友给我打电话,说他的儿子考了408分,要喝酒庆贺,邀我共祝。我不好意思驳他的面子,去了。满满一桌酒宴,菜席888元。我说太破费了,他说是姐姐出的资,吃就是了。我问过第一志愿,说是报的一中。我不敢再说实话,只是被这热闹的场面烘托的喜气洋洋。朋友说,最担心的是小儿子初中毕业,如果考不上高中,没地方安置;据说,几年后,只要上了高中,就有大学上,这下好了,儿子的大学解决了。我心里想,等接到高中录取通知书再庆贺不晚啊。可想到朋友的生活习惯就是遇到好事总要聚会,每天无忧无虑笑呵呵,不觉释然了。朋友做小吃生意,从二十岁结婚,一做就是三十年,养下三个孩子,大女儿很早出嫁,二女儿四年前上了大学,今年毕业,刚考完乡镇教师事业编;小儿子即将上高中,算是双喜临门了。三十多年来,我没见过他皱眉发愁,节庆日喊我聚会,家有喜事喊我参加,真是一个活菩萨。反观我的生活,上班一族,四季平安,没有发达,却小蹀躞不断苦闷事不少,相比这位朋友,真是白活了。去年认识了一位老师,加了微信,没想到他每天早上都要给我发一份问候信息。开始,我每天回发一条,后来渐渐懈怠了,几天甚至一个星期发一份。这样的怠慢没有阻止他的热情,依然故我的给我发,语言流丽,诗意浓浓,没有一次重复,这很让我不安和感动。我知道我的隔三岔五的回复,完全出自礼貌和无奈,而他,一定是一种爱好和习惯,甚或是一种真情实感。我和他只是照过五六次面,饭桌上有两次把盏,当面说过的话不及他发微信的文字七八多,可是,每一次我都认真读一读这些祝福语,当作一次次的灵魂与美丽的洗礼。高考成绩出来后,只有三两个学生主动把他们的成绩告诉我,都心怀抱歉的说语文没有考好,辜负了老师的教诲。我看他们一百多分的语文成绩,自己先惶恐不安,怎么能接受他们的道歉?我只好说,你们努力了,老师没教好。他们就问是不是今年的语文难,我说是有点怪,虽然很多题目恰如我在考前告诫学生的,老师平时教的学生平时做的语文题目,高考一定很少出现,考场上必然面对不少陌生的题目,但一定记住读懂文章会分析最关键。可是,考前一个多月里,学校印了那么多试卷阅读材料,老师们几乎很少领着学生分析,认为学生自己学去吧;懒惰无形中误人子弟啊。我曾经在教师网上写过,如果老师们再勤快一下辛勤一下,也许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就碰准了。因为山东卷那引述的那篇《体育之研究》的作文材料和范文印发过,但仅仅是开头部分。假如老师把《体育之研究》全文读一遍,研究一遍,与学生共同分享,大家的认识不就更高一层了?一个缺少研究精神的教师是不会引导学生走向高处深处的,以致与高考擦肩而过。我写这个内容的本意并不是要大家去猜高考题目,天下文章万万,谁能读的完猜的尽;我的意思是作为教师,积极一些,辛勤一些,研究能力高一些,才有可能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取得好的效果。总书记说,每一位老师都要做研究型教师。把研究当作一种教学方式生活方式,是不是离成功更近一些?408分很难有希望被一中录取,但如果报考二中、实验中学,这个成绩绰绰有余;可是,一中录取不了,就可能被下放到职业学校去,尽管高中录取有什么第二志愿,但二中、实验中学的第一志愿录满了呢?我不敢把这个顾虑告诉那位朋友,让他且兴奋几天吧。

作者简介: 赵桂君,男,1962年12月出生在泗水县城关人民公社(现为泗水县泗河街道办事处),大学毕业,泗水一中高中语文高级教师。喜欢文学,偶尔动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