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巧遇故乡人

 天津散文微刊 2021-07-21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台

巧遇故乡人   

天津 兰燕敏 

三月下旬的一天下午,天气不错,我骑着自行车,到金海马家俱商场,准备为家中选购一个茶几。转了一圈,也没有看到满意的,便骑车慢慢往回走,想着是否要去菜市场买些菜。正想着,骑车到了路口,因为红灯亮了,便停了下来,抬头四望。猛然,一家小饭馆的匾牌引起了我的注意 “草原人家” 四个红红的大字吸引了我,我情不自禁地推着自行车朝小饭馆走去。走近了,匾牌上还有一行小字:“巴盟风味”更是引起了我的兴趣。我停好自行车,急急地走了进去,一看小店的菜谱,心里一阵惊喜,大烩菜、黄米油糕、莜面、红烧肉,这些散发着浓郁内蒙巴盟风味的菜品,勾起我浓浓的乡情。这时店主走来热情接待,一张嘴那更为浓郁的乡音,使我倍感亲切。 

店主是一位三十岁左右的小伙子,长得眉清目秀,精明中透着憨厚,我和他攀谈起来。

问:“你们是从内蒙古巴盟来的?”

答:“对,我们是从内蒙巴盟来的。”

问:“巴盟哪个地方的?”

答:“巴盟,乌拉特前旗。”

我脱口而出:“那,咱们是老乡了。”

店主问:“您是前旗人?”

我答:“我是老知青,在前旗下乡整三年。”

问:“哪您下乡在哪个村?”

答:“在苏独仑公社,新建大队,五工区,”

店主说:“我是西沙梁的。”

原来我们是一个公社的,现在来说就是一个乡的,西沙梁就是苏独仑公社的所在地,真是越说越近,在天津我居然遇到了日思夜想的“故乡”人, 接着攀谈。

店主问:“您在西沙梁认识谁?”

答:“朱琪女,他是从五工区搬到西沙梁的,因为她爱人在西沙梁供销社工作。”

店主说:“西沙梁的朱琪女我认识,她男人叫王成江。”

我说:“太对了,王成江原来也在五工区,他和他的父亲酿得一手好酱油,当年我们知青可没少吃,后来他去了供销社。”

交谈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们就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有说不完的话,我和他约定以后一定带着我们曾经一起下乡到苏独仑的老同学来这里品尝“家乡饭”,他非常高兴地欢迎我们来。我在他的小饭馆里参观了一下,这是一间由单元房改造而成的饭馆,面积不是很大,两间十几平方米的饭厅,摆放了大约十张四人桌,当时已近晚饭时间,食客不少,两间饭厅几乎都坐满了人。桌上摆放的都是久违了的大碗大盘的内蒙饭,只可惜那天我不能坐下来吃一顿“ 家乡饭”,因为还要回去为家人烧饭。于是我要了一份便于携带的拌莜面,菜也没买,就急急忙忙回家了。一进门就把遇到老乡的事讲给李希平听,他也很兴奋,因为我们的感受是一样的,我们讲好,一定要去那个小饭馆聚一聚,品尝“家乡饭”,听一听乡音。

偶遇故乡人,掀起了我的思绪,那段痛并快乐的日子,一幕一幕浮现在眼前。

在插队的日子里,我们和老乡建立了非常深厚的感情,我们知青受到了生产队无微不至的照顾。特别是老队长杨大胡子,他高高的个子,一脸的络腮胡子,说话铿锵有力,他常常是大手一挥说:“把这些菜给知青娃娃们送去。”于是,第一茬青菜,我们尝鲜,第一茬西瓜,我们尝鲜,第一茬的新粮食也是我们尝鲜,逢年过节队里宰牛杀羊,第一块肉也是先送到我们知青小组的厨房里。

下乡三年,我当了两年多的赤脚医生,到地里干活时背着我的药箱,老乡们有些小伤小病田间地头就处理了,收工回来后还要背着药箱在村里走街串巷地为老乡看病,给有病的孩子打针,给腰腿疼的老人扎针灸,你说那时累不累,累是真累,但心情很愉快,我喜欢这份工作。正是因为这份赤脚医生的工作,使我和村里的老乡有了更多的接触,有时我在知青小组顾不上吃晚饭,便忙开了,老乡们知道后经常留我在家里吃饭,因此我比其他知青更多地品尝到原汁原味的内蒙饭,也和老乡有了更多对话与交流的机会。

一九七一年我选调到呼和浩特市工作,两年后的一九七三年,我与同在呼市工作的几位同学,回村看望还留在那里的知青和老乡们,当老乡们知道我们要回来时,出村迎接我们,我们在距离村子七里地的地方和老乡相遇了,迎接我们的有老有少,有男有女,几十人的队伍浩浩荡荡,我真的感动了,回村三天时间,我们被请来请去,老乡们拿出最好的饭菜招待我们,想在知青小组吃顿饭都很难。老贺五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是五工区的车倌儿,我在村里时,他的大脚趾伤了,一开始忍着,后来化脓了,把他疼得够呛,这才找到我们给他看脚。我每天跑到他家给他换药或是打针,直到他的脚好了,他总想答谢我,总想帮我干点什么,可我有什么需要他帮助呢?看到那时开会时,村里的男同胞都拿着羊毛在那儿捻毛线,我觉得挺新鲜,就说要不你帮我捻点儿毛线织毛袜子吧。他爽快的答应了。我买来羊毛交给他,可是没等毛线捻好,我就选调走了,索性羊毛就送给他了。看到我们回来了,老贺五说什么也得把我叫到他家去吃饭,我说我回来还没在知青小组吃过饭呢,那也不行,非去不可!这就是我们的乡亲们,淳朴而善良,真诚而热情,这份浓浓的情意至今难以忘怀。时光已过去近四十年,我们将走近花甲,多少苦与累都已散去,留下的只有对那片土地的思念,对淳朴乡亲的怀想,还有对大烩菜、黄米油糕、红烧肉等乡土食品的回味。那个洒有我们青春汗水的地方,永远珍藏在记忆里,那是我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 

兰燕敏,1950年出生,曾下乡内蒙古,退休后于2007年进入老年人大学文史系学习,并加入甜园文学社,亦是知青文学社成员。作品在《甜园文学》《津沽往事》《我与共和国》《抗疫诗选》《最美银发学子》等书里都有作品发表,同时在《乡土诗人》诗刊里也有作品发表,在知青文集《情系苏独仑》和《耕耘岁月》《心田耕韵》里也有作品发表。 

【大赛公告】 ‖ 关于举办首届“天津散文杯” 全国乡情散文大赛的公告

本期微刊管理团队

责编:陈彩洁

编校:田光兰

        制作:李           

友情提示

1、征文稿件,原文发出。如错别字较多或乱用标点符号的,会影响文章质量,评审减分。

2、由于征文来稿很多,微刊由每周一、三、五出刊暂时调整为每周一、二、三、四、五,大赛结束恢复为每周一、三、五出刊。

微刊编辑部


顾问:张宝树

主编:李锡文

执行主编:陈彩洁

副主编:李韵

编辑:晓 轩  田光兰  紫 月   吴金程  周璇

天津散文·微刊邮箱:732241689@qq.com

温馨提示:为节省编辑们的宝贵时间,微刊投稿必须原创首发,谢谢配合!

立足天津,面向全国

博采众长,力推精品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