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伏天,爱ta就带ta吃热汤面吧

 董点国学 2021-07-21

今天是2018年7月17日,即戊戌年己未月庚戌日,今天开始三伏天的上蒸下煮啦。

为啥是今天入伏呢?前几天不是也很热吗?今天满朋友圈里都在说入伏,好像今天才热起来似的,江南一周前就已经上蒸下煮了。

这个疑问大家有么?

但今年还不算是最晚入伏的,入伏最晚的年份会在7月21日,各地少说都已经上蒸下煮了半个月了。

这没办法,因为啥时入伏是古人按照五行生克来定的,只能大概符合一年最热的时间段。

三伏天至少在春秋时期的秦国就已经有了。

《史记》记载:“秦德公二年(公元前676年)初伏。”

唐朝张守节的《史记》正义说:“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

三伏天倒不见得就是秦德公定下来的,但现在能找到的最早的记载是从秦德公开始的。已经2600多年的历史了。

春秋时是怎么定三伏的呢?

民谚有说“夏至三庚数头伏”,意思是三伏天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开始,今天就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庚戌日。

从这个日期的安排就可以知道三伏历史悠久。

我国上古使用干支纪日,数字纪日东汉时官方才普遍推广,所以只要是干支纪日的民俗传统都是汉以前的。

庚是十天干中的第七个,隔十天就有一个庚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就在夏至后的第21天到31天之间,就是在公历的7月11日至7月21日之间。

三伏是初伏、中伏和末伏的统称,每伏十天,如果当年入伏早,就要把中伏加长到二十天,以保证在公历的8月中旬以后才出伏,跟天气的炎热能配上。所以出伏日期在8月16日到8月28日之间。头伏和末伏各十天,中伏十天或二十天,三伏共三十天或四十天,位于小暑、大暑、立秋到处暑的四个节气之间。

今年三伏的时间是:

初伏:2018年7月17日至7月26日

中伏:2018年7月27日至8月15日

末伏:2018年8月16日至8月25日

今年入伏早,中伏有20天。

那么,为啥要从庚日入伏呢?为啥三伏叫伏呢?

《释名》:“伏者,金气伏藏之日也。金畏火,故三伏皆庚。四气代谢,皆以相生。至立秋以金代火,故庚日必伏。”

先把《释名》再给释名一下:

中国人的观念里,春、夏、秋、冬的五行属性分别为木、火、金、水,夏天为火。十天干也分五行,庚的五行是金。五行里,火克金。所以,古人说夏天的庚金要被夏火克,敢冒头就会被一顿狂扁,因此在夏天火最旺,天最热的一段时间,庚金要潜伏起来装孙子。

“伏者,金气伏藏之日也”,“潜伏”就是“伏”的本义,庚金潜伏,就表示一年最热的时间到了,因此这段最热的时间取名为“伏”,“入伏”就从“庚日”开始。

三伏过后,天气转凉,秋天到了,庚和秋都属金,是自己人,所以庚在秋天就不用再伏藏了,在自己的地盘里扬眉吐气、趾高气扬。

这就是在古人五行生克思维下的三伏天。不过,《释名》的解释有不够准确的地方,因为立秋在8月8日左右,这时还热得一塌糊涂,还是在三伏天里。但秋为金,立秋之后的庚金为什么也要伏呢?所以,《释名》用“夏火克秋金”来解释会有逻辑漏洞,用“暑热为火克庚金”会理解顺畅些,只要够热,管你立不立秋,庚金都得伏。

因为伏日就是庚日,所以古人也用三庚来表示三伏。如:

唐代包佶的“火炎逢六月,金伏过三庚。”

宋代田况的“长空赤日真可畏,三庚遇火气伏藏。”

黄升的“西风解事,为人间、洗尽三庚烦暑。”

刘学箕的“浊世三庚热,空山六月寒。”

对三伏,民间的解释更直白:伏就是天气太热,宜伏不宜动,别乱跑,“遁”着就好。

不过,中国人擅长把任何节日都过成美食节,伏着的时候更得好好吃。

吃啥呢?北方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这里的热汤面值得隆重推荐。

面东汉就开始吃了,那时还不叫面条,叫“煮饼”,三国、魏晋时又叫“汤饼”。《荆楚岁时记》记载:“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

好吧,好像中国人吃啥也都能跟辟邪联系起来。

先了解下中国最有趣的吃面的故事吧:

《世说新语》记载:

“何平叔(何晏)美姿仪,面至白。魏明帝疑其傅粉,正夏月,与热汤饼。既啖,大汗出,以朱衣自拭,色转皎然。”

何晏是当时的头号美男子,皮肤白嫩得人见人妒,当时的魏明帝也是个八卦男,觉得一个大男人怎么能皮肤那么白嫩?肯定是擦粉了,要知道男人化妆可不是现在才流行的,魏晋就流行了。

为了验明何晏的正脸,魏明帝就在伏日赏赐热汤面给何晏吃,(别奇怪为啥大热天吃热汤面,风俗就是如此。)皇帝当面恩赐的热汤面,何晏当然得连面带汤全吃完,以表示真心感激皇帝的恩宠。吃完了当然满身满脸汗,自然得擦脸,擦完脸,皮肤居然白里透红更加细嫩,魏明帝这才相信何晏的美是真的不是妆的。

(唉,何晏一代名士、文坛领袖,这个故事把何晏形象搞得跟个小白脸似的。)

各位要想知道自己的他或她到底妆没妆,真容到底啥样,就请ta到没空调的地方恩赐碗热汤面吧。告诉ta,请你吃热汤面的才是真爱,因为夏天身体体热郁积,吃热汤面出一身大汗能带走体内积聚的热量,对身体很有好处。

再说了,能笑眯眯地欣赏你那满脸大汗一点不精致的囧样的人,你说是不是真爱?至少比三伏天还天天带你去吃冰激凌的人爱你爱得更养生。

虽然,伏日吃冰也是上古流传下来的传统。

别吃惊从前怎么三伏天会有冰,从前虽然没冰箱没制冰机,但人家有权有钱啊,有钱鬼都能推磨,何况冰?

古时候要想夏天有冰用,就要在冬天去河湖里伐冰,挖地窖储冰,还要储藏超过需求量的三倍以上才行,因为,地窖里的冰块从春天开始就会一天天地融化的,只能多储点,到夏天的时候,才有足够的冰块给皇家和贵族们去挥霍。

储冰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在上古,除了天子,便只有豪门贵胄才有能力储冰,这种贵族叫做“伐冰之家”,家里有冰那是贵族的标志。(所以,春天后,在地窖里默默融化的哪是冰啊,那都是白花花的银子!)

夏天给百官赏赐冰块也是皇帝对百官的特殊恩宠,叫颁冰。白居易领到皇帝赏赐的冰块后,还感动地写了《谢冰状》:

“颁冰之仪,朝廷盛典;以其非常之物,来表特异之恩。”

在从前的三伏天里,从皇宫里带一块冰回去,那可是被恩宠了的象征呢。

唐朝以后才开始出现商业储冰,另外还发明了硝石制冷技术,民间开始有冷饮售卖。至宋代,民间冰饮花样翻新,“冰雪冷元子”、“冰雪甘草汤”、“冰雪凉水荔枝膏”,都是宋朝冷饮的名称。普通百姓攒攒钱,狠狠心,也能在三伏天买点冷饮感受下冰冰凉、透心凉的滋味。

但是,你以为贵的、难得的就是好的么?

《宋史》记载,宋孝宗曾经老实向大臣交代:

“朕前饮冰水过多,忽暴下,幸即平复。”

三伏天里,吃冰吃到腹泻,真是 no zuo no die。

在从前,这是皇帝贵族才有条件得的超级富贵病,今天,你要不要向宋孝宗学习学习呢?要不要反复去体会下皇帝才能得的富贵病?

温馨提醒:夏日吃冰,有损健康。

最后,最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转发关注,转发关注,转发关注。

哦?还有喜欢下作者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