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吃货们,官方喊你吃知了,不过要自己抓哦

 董点国学 2021-07-21
365天节气诗词文化之旅第155天第86篇

杭州出梅后,马上迎来了大晴天,知了在大阳底下叫得很欢,一条消息也在网上传得很欢,杭州的绿化部门在吆喝,知了很好吃,大家快去抓知了。
为啥号召大家抓知了呢?因为知了吸食树的汁液,还会在细枝条上割开小口产卵,一产卵就是一百来个,会导致树枝营养供给不足,树枝就会枯死,而且知了特别喜欢樱花树桂花树和柳树,知了一多,花都开不好。所以,保护植物,需要知了最强大的天敌,人类出马。
不过我真没想到现在抓知了还需要号召,在我小的时候,一到夏天,就满树林里抓知了,拦都拦不住,在几十年前物资还不丰富的时候,知了是难得的美食,我们把知了去掉尾巴,放到煤炉上烤,特别香。
但现在杭州人不太吃知了,有人还觉得吃知了有点恶心,其实,知了自古就是中国人的传统肉食。先秦的经典《礼记·内则》里记录了古代君王的饮食,蝉就是君王经常食用的食品之一,这蝉肉是能登大雅之堂的食物。《庄子·达生》里还有个故事,说孔子碰到一个驼背的老人在承蜩,就是用竹竿粘知了,技术高超得就像捡一样,这个驼背老人就以捕蝉卖蝉为生。
总之,捕蝉、吃蝉、卖蝉和蝉蜕,这是几千年来人们在夏天里的一项重要活动,它能增加收入,也能让普通人吃上点肉补充点营养,蝉肉是高蛋白,营养味道都很不错,只要不是过敏性体质,都可以吃。
怎么抓知了呢?
孔子遇到的捕蝉人说,首先,手要稳,他用了好几个月练握竹竿,练到竹竿头上放上丸子都不会掉下来,粘蝉的时候,要“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我站在那里,身体就像枯木桩,举竹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树枝,要稳到这程度。捕蝉除了手上的基本功,还有心法,“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我粘蝉的时候,眼里心里只有蝉的翅膀,从不思前想后左顾右盼,不会被别的事物影响我的注意力,这样才能一抓一个准。
看这捕蝉的心法,这捕蝉老人简直是在修炼。孔子转身就教育他的弟子们说,你们要像捕蝉人学习,要“用志不分,乃凝于神”,要学习老人的专心致志和凝神静气。
庄子这是借捕蝉来讲道家的修炼,我们捕蝉不需要这么修炼,像清代袁枚写的“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就这么把抓知了当游戏就好。
抓知了最简单的就是用手直接抓,知了只有吸管一样的口器,不会咬人,放心抓。也可以在竹竿上缠上胶来粘知了。最好抓的是晚上带上灯去抓知了猴,知了猴是刚从土中钻出来的蝉的幼虫,这时还没有翅膀,要爬到树上蜕壳后才有翅膀,所以抓知了猴就跟捡似的。
在晚上也能抓有翅膀的蝉,蝉有趋光性,古人说:曜蝉者务明其火,振其树。晚上,古人会在树下烧一堆火,摇一摇树,蝉就会往火堆里飞。我们不能烧火,但可以带上光源,在知了最喜欢的柳树,樱花树、桂花树下,摇一摇,知了就会往光源飞,你就赶紧捡吧。
正好今年暑假,政府不建议学生老上补习班,孩子们不如就放下手机游戏,去抓抓知了吧,好玩又好吃,还能响应号召,保护我们的樱花桂花和柳树,没抓过知了的童年是不完整的。
 
《庄子·达生》
仲尼适楚,出于林中,见痀偻者承蜩,犹掇之也。
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坠,则失者锱铢;累三而不坠,则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坠,犹掇之也。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
孔子顾谓弟子曰:“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