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六批国保--古遗址(8)

 高参88 2021-07-21

本篇目录:

*****************************************

71.大墩子遗址

新石器时代                     江苏省邳州市

72.花厅遗址

新石器时代                     江苏省新沂市

73.三星村遗址

新石器时代                      江苏省金坛市

74.骆驼墩遗址

新石器时代                      江苏省宜兴市

75.青墩遗址

新石器时代                      江苏省海安县

76.绰墩遗址

新石器时代至周                  江苏省昆山市

77.天目山遗址

周                              江苏省姜堰市

78.宜兴窑址

晋至清                          江苏省宜兴市

79.钟山建筑遗址

南北朝                          江苏省南京市

80.明故宫遗址

明                               江苏省南京市

*******************************************

71.大墩子遗址
第六批国保--古遗址(8)
大墩子遗址位于位于苏鲁边境,属江苏省邳州市四户镇竹园村,为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下层为青莲岗期,中层为刘林期,上层为花厅期。大墩子遗址平面近圆形,直径约250米,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发掘出6000余件器物和554座墓葬。大墩子遗址与山东大汶口文化为同一种族类型,该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大汶口文化各时期特点以及其相互关系等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
第六批国保--古遗址(8)
大墩子遗址的文化堆积层自下而上可以分为早、中、晚3个阶段,经碳14测定距今约4500-6000年之间。最底层的最早阶段文化堆积层为早于大汶口文化的北辛文化,中间阶段地层为大汶口文化早期,最晚阶段的上层为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第六批国保--古遗址(8)
彩陶钵  新石器时代 邳州大墩子遗址出土。
第六批国保--古遗址(8)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大墩子遗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72.花厅遗址

第六批国保--古遗址(8)
花厅遗址,位于江苏省徐州市新沂市西南马陵山丘陵地南端海拔69米的高地上,属大汶口文化中、晚期 。花厅遗址占地面积大约有70万平方米,主要由墓葬分布区和遗址居住区2部分组成。花厅遗址是中国史前文化遗址中,同时存在南北2种不同文化类型的遗址,为认识中国史前时期不同文化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模式提供了例证,对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以及文化交融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花厅遗址聚落构成形态自然,体现出人与自然良好和谐的原始生态关系;出土的器物和图案优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
第六批国保--古遗址(8)
20世纪50年代,南京博物馆分别于1952年、1953年、1987年、1989年对花厅遗址进行4次发掘,发掘面积3200平方米,发现墓葬85座、出土陶器1058件、石器134件、玉器1091件、骨器123件,出土文物共计2406件。花厅遗址出土陶器有圆锥足罐式鼎、大镂孔座豆、多节高把瓢形杯、球腹罐、大口钵、浅盆等 。
第六批国保--古遗址(8)
花厅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遗迹,属于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其文化特征反映了北方大汶口文化与南方良渚文化的交汇融合,是黄淮地区重要的史前文化遗址。遗址出土的陶器、玉器具有2种不同文化风格,一种是大汶口文化,一种是良渚文化。尤其是大批玉器上刻有和良渚文化相同特征的“神徽”装饰,反映出海岱和太湖两大文化区间不仅有物质文化的交流,而且已出现共同的原始宗教信仰。该遗址大量猪、狗骨架和精美陶、玉器的随葬品说明,原始农业发展带来饲养业的兴旺和专门手工业的发达,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当时的经济生活和工艺水平。众多文化现象表明花厅遗址曾是当时一定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中心,已接近或已开始进入文明社会。
第六批国保--古遗址(8)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花厅遗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73.三星村遗址

第六批国保--古遗址(8)
三星村遗址,位于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西岗镇三星村,为新石器时代的一处重要遗址,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 ,其中墓地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三星村遗址发掘面积640平方米,清理墓葬1001座,出土陶器、玉器、石器、骨器等文物4000余件,填补了中国多项研究的空白。三星村遗址的出土人工加工海贝,说明海洋文化在新石器时代已开始向内陆挺进。三星村遗址墓葬保存好,对研究当时的丧葬习俗、生活水平、生产力发展状况等均具价值。
第六批国保--古遗址(8)1984年-1998年,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联合金坛市文管会对三星村遗址经过6年6次的发掘,共发掘面积640平方米,清理新石器时代不同时期墓葬1000余座,灰坑55个,房址4处,出土陶器、石器、玉器、骨器、角牙蚌器等各类文物4000余件。陶器,常见的器形有鼎、豆、尊、罐、纺轮、锤、网坠、壶、叵、串饰等,其中有叵形豆、模印徽号壶、组合式豆、角形水壶、刻云霞纹彩陶豆等。石器,出土较少,常见有石锛、穿孔石斧、纺轮、石锤、七孔石刀、三孔石刀、石钺、石锄、石料等。第六批国保--古遗址(8)玉器,出土数量较多,常见的有玉璜、串饰等。骨器,有些骨器上施有篆刻工艺和抛光,常见的器形有锥、刀、针、针筒、匕、匙、刻纹板状骨器等,常见的有角、牙、蚌器、鹿角靴形器、角锥、象牙柱状器、象牙笙、蚌镰、蚌串饰等 。

第六批国保--古遗址(8)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三星村遗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74.骆驼墩遗址
第六批国保--古遗址(8)
骆驼墩遗址,位于江苏省宜兴市新街镇夏姜村唐南村,是中国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骆驼墩遗址分南北两区,南区在名为骆驼墩的自然岗地,北区在唐南村北,遗址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骆驼墩遗址共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约400件,以及各类动物骨骼标本约2000件。骆驼墩遗址的发现推动了太湖西岸文明起源的研究 ,为研究太湖西部的史前文化提供了新材料,证明了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起源地之一,对研究太湖流域乃至长江下游古代文明的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
第六批国保--古遗址(8)骆驼墩遗址文化层堆积分布不均,可分为10层。第1层为表土层,灰黑色,土质疏松,厚15-35厘米;第2层主要分布于整个发掘北区的中部偏西,为灰白土层,土色略偏黄,土中夹有少量的红烧土颗粒,地层年代为良渚文化时期;第3层位灰黄土层,土质紧密,距地表20-70厘米,厚25-45厘米,夹杂有较多的红烧土颗粒;第4层为青灰土层,土质紧密,距地表50-100厘米,厚10-55厘米,夹杂一定数量的红烧土颗粒;第5层则集中分布于整个发掘北区的东南角,为灰白土层,土质潮湿纯净致密;第6层位黑土层,土质松软,距地表90-100厘米,厚0-40厘米,主要分布于北T5131、北T5132、北T5135等探方;第7层为黄绿土层,土质紧密潮湿,距地表80-165厘米,厚0-60厘米,夹杂一定数量的红烧土块和红烧土颗粒;第8层为绿灰土层,土质松软较淤,距地表85-165厘米、厚0-45厘米;第9层为灰黄土层,土质紧密细软,距地表130-200厘米,厚0-65厘米;第10层为黑色泥炭层,土质致密潮湿,为一层泥炭夹一层淤泥,再夹一层泥炭,形成夹心饼干状的堆积,距地表135-245厘米,厚15-65厘米;第10层下为土质致密纯净的青黄色生土。

第六批国保--古遗址(8)
2001年—2002年,南京博物院和宜兴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对骆驼墩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大型聚落遗址,包括墓葬52座、瓮棺39座、灰坑5座、房址3座、大型贝类及螺壳堆积1处、祭祀遗迹4处,其中有瓮棺葬等。另外,还发现了崧泽文化时期的墓葬1座、灰坑2座,良渚文化时期的墓葬3座、灰坑3座,以及广富林文化时期的文化堆积等。遗址内共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约400件,以及各类动物骨骼标本约2000件。陶器器形有足为侧三角形的鼎、罐、圈足器、豆、钵、釜、盉等,纹饰多弦纹、交叉刻划纹及镂孔等,陶片有夹砂黑、灰、褐、红陶。石器有靴形石刀等 。
第六批国保--古遗址(8)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骆驼墩遗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75.青墩遗址

 第六批国保--古遗址(8)青墩遗址位于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南莫镇青墩村,是新石器时代遗址,文化堆积属于良渚文化范畴,该遗址的考古发现,将江淮平原的历史追溯到6000年前。古青墩地区文化存在着不同谱系的文化碰撞的动态过程,青墩文化受到良渚文化的沟通辐射,并得到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青墩遗址分布面积约7万平方米,为江淮东部面积最大、文化层堆积最厚且保存最完好的新石器时代遗址。遗址四面环水,环境优美,地域文化特征独特,文化遗迹、文化遗物十分丰富,且代表了江淮东部地区独特的原始文化,为江淮东部最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

第六批国保--古遗址(8)

青墩遗址的墓葬分布十分集中,发掘的98座新石器时代的墓葬全部在T5,T7—T15的10个探方内,应是公共墓地。墓葬一般为浅坑掩埋,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坑一般只能容纳尸体和随葬品。青墩遗址墓葬以单人葬为主,大都是仰身直肢葬。墓葬头向有很强的趋同性,大部分向东,头向的一致反映了某种共同的信仰,头向向东似与太阳崇拜有关。

第六批国保--古遗址(8)
青墩遗址发掘出的主要是石器、玉器、骨器、陶器及大量动植物化石。石器有穿孔石斧、石锛、石凿等。陶器有夹砂褐陶和泥质灰陶、黑陶、红陶四个陶系;骨角器有骨链、骨镖、骨凿、骨耜、骨扳指和角锥、角耒、角纺轮等,以及刻纹鹿角;玉石器有石斧、石锛、石凿、石铲、石锄和纺轮、装饰玉器等,并出现仿石斧制作的带柄陶斧;此外还有干栏式建筑和偏梗型碳化稻谷遗迹。
第六批国保--古遗址(8)
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青墩遗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76.绰墩遗址

 第六批国保--古遗址(8)绰墩遗址,位于江苏省昆山市正仪镇北绰墩村,南距正仪镇约2千米,东距昆山市区10.5千米,处于阳澄湖与傀儡湖之间的狭长地带,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绰墩遗址发掘面积3393平方米,发现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至马家浜文化时期墓葬85座,房址14座,灰坑80个,出土陶器、石器和玉器等遗物800多件。另发现东周至马桥文化时期灰坑86个,出土陶器、石器等遗物500多件。还发现汉代灰坑1个,唐宋时期墓葬10座、灰坑37个等。绰墩遗址3种史前文化地层叠压清楚,为研究长江下游史前文化提供了重要资料 。

第六批国保--古遗址(8)

绰墩遗址东西长500米,南北宽800米,占地面积35万平方米。在绰墩遗址东北部的断崖和西部取土的断面上暴露出了文化层,内含陶片虽不丰富,但文化层次的迭压关系清楚。第1层为扰土层,厚约0.5—1米,色褐黄;第2层,自0.5—3.8米,厚约3米左右,土色灰黄,夹红烧土屑;第3层,自3.8—5米,厚约1.2米,土色浅灰,较松软;第4层,自5—6米,厚约1米,土色灰黑,松软;第5层,6—8米左右,厚约2米,土色深灰,较松软。

第六批国保--古遗址(8)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绰墩遗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77.天目山遗址

 第六批国保--古遗址(8)

天目山遗址,位于江苏省姜堰市城区北郊,新通扬运河南侧、姜溱河东畔,占地总面积3.4万平方米。天目山遗址是一座西周时期的古城址,形成期距今约3100年,城址分内城和外城,外城外侧有环城河道,遗址发掘有台基、房址、墓葬、灰坑、排水沟等遗迹,出土有陶、铜、石、骨、蚌、牙等质地的器物,以及鹿、獐、犬、鱼、鳖、蚌等遗骨。天目山遗址,是江苏省首次在长江以北发掘的商周城址,也是江淮地区所发现的最早的城址遗迹。它对研究江淮地区西周至春秋时期历史进程具有重要价值。
第六批国保--古遗址(8)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核定天目山遗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78.宜兴窑址

 第六批国保--古遗址(8)宜兴窑址,主要分布于江苏省宜兴市境内,其中窑址包括小窑墩遗址(西晋-唐宋)、涧潨窑遗址、真武殿窑群(唐-宋)、筱王村古窑群(宋)、前墅龙窑(明)、前进窑遗址(清代晚期-民国)等。

第六批国保--古遗址(8)

宜兴窑址小窑墩遗址文物为青瓷器,器形主要有盏、碟、钵、洗、盘等日用器,以碗、盆、罐、灯盏等青瓷器为主。宜兴窑址涧潨窑遗址文物以生产民间日常使用的碗、钵、罐为主。宜兴窑址真武殿窑群文物主要为罐、碗、碟等青瓷日用器。宜兴窑址前墅龙窑文物主要以盆、瓮、罐、壶等日用粗陶为主。宜兴窑址筱王村古窑群文物主要有四系坛、四系罐等。宜兴窑址前进窑遗址文物主要为大缸、盆等 。宜兴窑址在中国古代陶瓷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烧制历史悠久,器物种类齐全,窑址分布广泛,瓷片堆积丰富,瓷器存世较多,为研究宜兴陶瓷历史和陶瓷文化等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实物资料。

第六批国保--古遗址(8)
宜兴下湾遗址位于宜兴市环科园潢潼花园南部,处于宜兴市人民医院新址的建设区内。去年10月,施工现场发现文物,受省文物局委托,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研究所随即对该地块进行调查、勘探,初步查明是一处崧泽文化中晚期遗存。经过专业人员8个月的钻探调查,最终确认该项目建设范围存在三处古文化遗存,由西向东依次为A区(面积约3700平方米)、B区(面积约6500平方米)、C区(面积约3000平方米)。今年5月,市考古所联合南京博物院对该遗址进行正式发掘。
第六批国保--古遗址(8)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宜兴窑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79.钟山建筑遗址

 第六批国保--古遗址(8)

钟山建筑遗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中山陵头陀岭南麓,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钟山建筑遗址为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三年(459年)所建的国家北郊坛遗存。钟山建筑遗址1号祭坛是主祭坛,祭拜山川河流;2号祭坛是瘗藏(为了表示对大地敬意,牛羊不带走,藏入大坑中),另外还有附属区域。钟山建筑遗址的考古发现,对六朝都城建设、文化、建筑研究和中国封建礼仪制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第六批国保--古遗址(8)
钟山建筑遗址出土了莲花纹瓦当、瓷片,石头雕的莲花座,莲花纹瓦当为是六朝早期遗物。钟山建筑遗址1号祭坛发现了呈“品”字形的4个小祭台;2号祭坛发现了直径10米,深3米的大坑。
第六批国保--古遗址(8)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钟山建筑遗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80.明故宫遗址

第六批国保--古遗址(8)

南京故宫,又称明故宫、南京明皇宫、南京紫禁城,是北京故宫的蓝本、明朝的皇宫,中世纪世界上最大的宫殿,被称为“世界第一宫殿”,在今中山东路南北两侧,占地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明故宫殿宇重重,楼阁森森,雕梁画栋,万千门户,气势恢宏,曾作为明初洪武、建文、永乐三代皇宫,长达54年之久。直到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南京明故宫才正式结束王朝皇宫的使命,但仍由皇族和重臣驻守,地位十分重要。

第六批国保--古遗址(8)
由明太祖朱元璋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地址在元集庆城外东北郊,初称“吴王新宫”,后称“皇城”。明故宫东西宽790米,南北长750米,有门四座,南为午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玄武门。入午门为奉天门,内为正殿奉天殿,殿前左右为文楼,武楼。后为华盖殿,谨身殿。内廷有乾清宫和坤宁宫,以及东西六宫。

第六批国保--古遗址(8)

南京故宫是北京故宫的蓝图,由皇城与宫城两部分组成,合称皇宫。明故宫殿宇重重,楼阁森森,雕梁画栋,万千门户,气势恢宏,曾作为明初洪武、建文、永乐三代皇宫,长达54年之久。直到明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南京明故宫才正式结束王朝皇宫的使命,但仍由皇族和重臣驻守,地位十分重要。

第六批国保--古遗址(8)

都城北迁后南京明故宫渐趋冷落,此后数百年间,风吹雨打,自然损坏也很严重。到了清咸丰、同治年间,由于太平军与清军的作战行动,明故宫又经受了一次较大的破坏,除了地下埋藏的石构件基础外,“楼台金粉已沉销……月落宫垣春寂寂”,只剩下一片残垣碎瓦的废墟。

第六批国保--古遗址(8)
三大殿台基即奉天、华盖、谨身三殿台基。位于南大门内广场之北,用斩假石砌成,各台基均高1.05米,虽在原址,但规模比原样小,属示意性物。其中奉天殿长64米,宽37米,面积2368平方米;华盖殿长25米,宽25米,面积625平方米;谨身殿长47米,宽26.5米,面积1245.5平方米。三大殿上共摆放明皇宫石柱础44个,虽均系从遗址发掘出,因无法考证各石柱础原系何殿、何宫、何楼之物,故摆放位置非原位。三大殿四周配植黄杨绿篱三圈,示意为须弥座台阶,外围为草坪。
第六批国保--古遗址(8)

第六批国保--古遗址(8)
2006年5月25日,国务院公布明故宫遗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