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你手里拿着一个锤子的时候,看谁都像钉子背后的残酷事实

 速读速记 2021-07-21

以前听《东吴同学会》,梁东和吴伯凡说到一个话题,吴伯凡说,当你手里拿着一个锤子的时候,看谁都像钉子。

当时,深以为然,觉得吴老师太厉害了,简直是真理。一直也没搞明白,是原创,还是哪位大师说的。

主要是吴老师太有才,太博学,一般人的知识和认知储备跟不上。

今早学习时,看到了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有句名言,说:“如果你身上唯一的工具是一把锤子,那么你会把所有的问题都看成钉子。”美国著名投资家查理·芒格,根据马克·吐温的这句话,将这种现象称为“拿锤子的人”------芒格分析说,人们经过年复一年的专业培训,会成为经济学家、工程师、营销经理、投资经理等等。一旦当他们了解并熟悉某一个领域的思维模式之后,他们就会到处尝试将所有遇到的问题,都用自己的专业思维模式来解决。

以上学习内容既帮我找到了原句和作者出处,又有芒格帮忙做了延伸和扩展。

以前的理解还真是狭隘了。

为了把这个知识点变成我的,我开始思考做延伸,如果这个观点成立的话,放在孩子学习上是怎样起作用的呢?放在家庭教育里呢?放在自我提升上呢?

有相当多的人会认为孩子注意力好了,记忆力好了,学习就一定会好,甚至是孩子勤奋学习,多做题,多背诵孩子就会学习很好。类似的思维指导老师们,家长们,不断的去灌输类似观念,提出类似要求和升级换代类似方案。

事实上,完全不符合教育以及事实规律。

不管是从古到今,还是国外国内,大家都比较认同的观点是因材施教这个观点。那么问题就来了,孩子在小的时候有没有办法知道他到底是什么才?该实施什么教?谁说了算?谁说的准?

教育孩子是个极其复杂的过程,需要众多跨专业、跨领域的知识和认知,而且整个成长还具有巨大的不确定性,短期和长期,眼前和未来,到底如何去平衡,怎样去做?孩子几乎是没有发言权的,有发言权的只有父母、老师、亲朋,以及所谓的成功人士。

但是这个又有很多不确定性,父母自己的知识背景、认知能力和格局,各不相同,大家的家庭生态系统也不一样。

同样的大家说的同一个词汇也许意义是不一样的,比如,对于一个事儿说也没花多少钱,一个说的是500,一个说的是5万。

说到底又回到了问题的原点,对于孩子来说,父母就是拿锤子的人,和最早教会孩子拿锤子的人。

父母只需要教会孩子怎样达到父母拿锤子的技术就好,不需要强烈要求,毕竟锤子很多,孩子不一定要跟父母一样,他可以拿一个锤子,也可以拿多个锤子。你强烈的要求他不仅不会让他达到你的高度,还有可能引起相反的作用,连你的锤子也拿不了。

如果孩子是天才,你不要太限制他,只要三观没问题,大概率孩子会比父母强,天赋的优势不是努力可以比拟的;如果孩子跟父母差不多,那就慢慢养就行,早晚跟你一样;如果孩子不如你,趁早接受,强迫的结果只能是更差。

以下是我摘抄的一段话:

一般人和精英家庭出身的人的差距,也就是落后10年起步,普通人在社会的加速度是1X,线性级别;精英由于更早的积累和代际优势,加速度为1.5X,指数级别;我们想追上去的话得把加速度踩到1.8X甚至是2X以上,在普通人的信息环境下从线性函数革新到指数函数,至少在10年里付出两代人的努力,但是精英不太可能比我们更不努力,所以一定程度上需要拥抱随机性博取正黑天鹅,以及需要从效率上追赶,效率上的追赶反过来说既降低努力的损耗,只要你相信50岁的人仍可以像18岁的高考生那样快速学习,那就还有很多时间,至少能往上爬几阶。

看了以上文字是不是觉得太残酷了,它说出了一个不能够广泛传播的一个残酷真相。

不要过分要求孩子努力学习,因为家庭的差距造就了积累和代际的差距,要求自己会来的快一点,毕竟普通孩子怎么要求也是1X的加速度,家庭的进步才更有可能带给孩子1.5X的加速度。

如果我们都是普通人,不要给孩子帮倒忙就好。

不过话说,你手里到底拿着几个锤子呢?

揭秘一下,查理·芒格手里有100个金色的大锤子。可以想用哪个用哪个。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