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374年的铡刀|诗坛轶事

 王阔海作品 2021-07-21

    如果不按照历史课本那些“一本正经”的思维习惯考虑,元朝其实还是很好玩的,甚至有些人会认为搞笑。因为百年元朝,对科举制一直有点瞧不起,全国范围内的考试搞搞停停,究其原因,元朝的大佬们还不是对考试制度有啥看法,而更多的是对之前的考试内容——赋律瞧不上眼。

    不过,偌大的大陆板块被彻底打通,用碎石高速连接起来,不惟是白银成为欧亚诸地的通行货币,也不止科学技术和商业密切沟通,连汉语文化都有外族人参与进来并出现不可忽视的成果。

    比如穆斯林的诗人萨都剌,一句“一时人物风尘外,千古英雄草莽间。”是不是有点写回到大唐的气魄?

    元朝的宽松管理,使得很多古板的老考生们很不习惯,在底下嘀嘀咕咕的,说如果不考试了这今后都不知为什么活着怎么活着,用东北话说,简直是五脊六兽的。

    当然,这种情况也有很多人暗暗高兴,学习文化不再因为考试出题而刁钻古怪了,可以学点感兴趣、真性情的东西,元朝不像后来的满洲人,元朝甚至连岸然的道学都不重视,在迫不得已的考试中,朱熹们成了办事儿的敲门砖,或是一种当官挂在嘴上的口号。用完则弃之如敝屣,两方面都不用太认真。

    于是,回归真性情的诗人多了起来,比如前边说的萨都剌。

    元朝好像是憋着劲儿要给下一个朝代留下点人力资源遗产,当然这不是统治者的主观意愿。到了元末南方烽烟四起的时候,高启、刘基、宋濂三颗耀眼之星已经升起来了。

    这三个人被事后诸葛亮们誉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其实很有点别扭。事后诸葛亮也没问一问朱元璋答应不答应,老朱家愿不愿意承认?

    这真是不好说的。

    另外,吃谁的饭不能砸谁的碗的常识说明,毕竟这三个人在身体停止发育和文名鹊起之时,朱元璋连“吴王”都不是,更别说“洪武”了。

    更何况,大明的铺面一开张,前店后厂的老朱家后院就开始烧炉打铁,一把锋快的铡刀即将横空出世。

    那是绿莹莹、亮闪闪的罕见物件儿。

    因为它,三大文人在1374年就要变成2个了,那个孤标傲世的高启,即将被老朱家的铡刀一分为二。

    心理行为学家应该把朱重八当成一个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案例来研究,究竟是什么导致他不安全感这么强烈?是什么让他的小自尊心跟煮熟的牛蹄筋儿那样敏感?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里明明说自卑是可以超越的,朱重八和他的子孙们为什么没有超越得了?还浪费大量石头与青砖,把院墙修了一万多里?

    细思起来,高启真没怎么得罪朱元璋,据记载也就那么两次:

    第一次是辞职。

    一开始,朱元璋请高启来帮着编《元史》,依照一贯成王败寇价值观的史家习惯,老朱家必须使劲儿埋汰元朝,才能证明他切瓜菜一样切下的人脑袋是为了那些没被切下来的人脑袋的。

    对不起,有点拗口。

    依照高启的一贯性格,他的学术独立精神应当是很强的。因为此前,被很多人看好的另一个“吴王”张士诚早就把高启奉为座上贵宾,那时候小高才十六岁呀,正是打游戏机或者撩妹的年龄。

    可是他没给张士诚面子,依然故我。

    虽说历史中和起居录里没有他不同意“污”元朝的记载,可是对一个这样的当事人,他是不会张着眼说瞎话的。

    于是,辞职这个表面行为就在朱元璋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

    另有证据说,高启还写诗讽刺朱元璋。

    “启尝赋诗,有所讽刺,帝嗛之未发也。”,这是《明史》的记载,尽管老滑头张廷玉可能也会为讨好爱新觉罗家而有所偏向,可是这部被史家盛赞为详实的史书,不应该在朱元璋“隐忍未发”这么个小脾气上撒谎。

    朱元璋“嗛之未发”是在等一个机会,铡刀已经举起来了,不相信你这个单纯得对政治如赤体同婴儿般的文人会守得密不透风?

    高启其实是四处漏风。

    辞职后的高启回家当小学老师,那时候连大多数的大学——学院都是民办的,不吃朱家的粮食,可能高启认为这就安全了。

    哪想到一个普通的拆迁工程要了他的并不老的老命。

    事情其实很简单,父母官苏州知府魏观,为了生态环境考虑,更为了节约建设成本,把政府办公地点迁回一处原来的房子基地,还做了修缮。

    坏菜的是,这个房子原来是张士诚当吴王时的办公场所。

    依照民间习俗,房子“上梁”的时候图个吉利得写篇类乎祭文的东西,由于魏观与高启相好,高启又是名人,一篇《郡治上梁文》由高启草就。

    结果朱元璋看到了,找出“龙盘虎踞”四个大逆不道的字,其实是一个成语而已。

    魏观,在反贼府邸办公,有反意,腰斩;高启助反贼,腰斩。

    一个刚刚造反成功上位的老朱头儿做梦可能都怕有人反他,于是乎产生的反应也是过激的。

    诗文三大家之一的高启就这样在39岁那年一分为二了。

    这是1374年,一把铡刀把历史也分为两截,两宋的都市文明、元朝的资本萌芽,被朱元璋这一铡刀彻底割掉。课本上说,到了明的中后期,资本主义又萌了一次芽。

    据说,这一刀的凌厉之处还在于,像古龙小说里的人物那样,刀的“气”把围观的人也给伤了,还是去势之伤。

    之后,宋濂被流放,死在旅途中的小旅馆里;刘基字伯温,精通数理,能掐会算,善趋吉避凶。某日偶感风寒,接受太医带来的圣上赐药,不适,不久亡故。

    刘伯温是死后比活着时在民间影响还大的元末明初的文人。

    回到高启,录其《梅花九首》之一: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诗中高洁、寂寞之气弥散,似感大事将发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